- 培育好家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 靳義亭
- 5101字
- 2018-11-08 19:27:22
二 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家風家教典型案例
應該說,“家風”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詞匯。雖然沒有“家風”這一名詞,但不同的家教帶來不同的結果卻是各國都存在的現實。筆者在此略述一二。(1)在美國有這樣兩個家族: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二者都已傳至第八代。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奮。他的子孫中,有13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是教授,80多人是文學家,60多人是醫生,還有一人當過副總統,一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珠克是個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一生渾渾噩噩。他的子孫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7人是殺人犯,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殘或夭亡。(2)法國的李普曼教授,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著名物理學家。他在德國工作過,海德堡大學曾勸他加入德國國籍,但他放棄了德國優厚的生活待遇,回到了當時比較落后的法國。他是毛細管電位計的發明人,如申請專利,單憑這一發明便可使他成為百萬富翁。他為國效力,把這一發明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法國物理學會。他能這樣,與其家教密切相關。他生于盧森堡,父母是那里貴族的家庭教師,生活優裕。他的父母認為,自己既然是法國人,孩子當然應該在法國成長。于是,當李普曼長到三歲時,他們謝絕主人的挽留,毅然回到了巴黎。1886年,當李普曼把毛細管電位計獻給祖國時,有人勸他申請專利。面對大筆收入,他問母親怎么辦。母親說:“為了榮華富貴,兒呀,當初我何必辭掉盧森堡官府里的教師職務,帶你回來?”相反,德國物理學家斯塔克,卻是個古怪專橫的法西斯門徒。早在學生時代,他就愛吵架,是出名的“打手”。希特勒上臺后,作為教授,他更加唯我獨尊。他荒唐地規定,除非地道的日耳曼人,否則絕不授課。他極力推行法西斯種族歧視政策,以致結婚才兩星期,就與遠親中有非日耳曼血統的嬌妻離了婚。希特勒覆滅后,他被迫作苦役4年。斯塔克之所以如此,也與家教有關。他父親古怪暴躁,母親蠻橫自私。有一次,他與同學打架,胳膊受了一點傷。母親知道后,就要報復,不論別人怎么賠禮勸阻。母親領他回校無理取鬧,大罵大叫,直到當眾把那個同學打傷,方才罷休。(3)居里夫人是家教楷模,她十分注重培養女兒節儉樸實的品德。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她經常教育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4)比爾·蓋茨出生于律師和教師之家,他的父母非常注意對他的早期智力開發和培養。蓋茨三四歲時,母親外出總是把他帶在身邊。當她在學校里向學生講解西雅圖的歷史和博物館的情況時,比爾·蓋茨總是坐在全班最前面,盡管蓋茨是個好動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現得比其他學生還要專注、認真。蓋茨從小酷愛讀書,盡管他是個兒童,但他喜愛讀成人的書。在自己的家里,他可以隨意翻閱父母的藏書。
(二)國外對家風的研究更多地應從家庭教育的緯度去理解
聯合國大會于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明確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1993年的世界宗教會議上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同樣認為:“只有在個人關系和家庭關系中已體驗到的東西,才能夠在國家之間及宗教之間的關系中得到實行。”聯合國于1989年12月8日在第44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并確定其主題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1993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又作出決定,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milies)。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加強在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2008年,聯合國將“國際家庭日”的主題定為“父親與家庭:責任與挑戰”,2009年的主題為“母親和家庭:變化世界中的挑戰。”目的就是強調父母親在家庭中的作用及重要職責,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形成完備人格的保障,也是家庭幸福、社會穩定的前提。從中可以看到家庭、家教的重要性和無可替代性。
1.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我們相信變革》一書序言中特別談道:美國家庭應該注重兒童教育,使自己的子女有能力與中國的孩子競爭將來就業的機會。奧巴馬還專門對美國家長發表一個演講,說:“家長們,你們要努力了,要和北京和班加羅爾的家長競爭了。如果你們這一代家長不再努力的話,美國的好工作就都被中國和印度的孩子拿走了。”奧巴馬將兒童教育的競爭對象直接指向中國和印度,且忠告的主要是美國家庭和家長。1966年,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科爾曼收集4000所學校60萬兒童的數據,撰寫的《關于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報告用大量數據顯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1983年4月,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國家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報告中,就專門有一部分是寫給家長的。報告強調:“你們是你們子女的第一個和最有影響的教師”,“你們有責任積極參加對孩子的教育。”當時任里根政府教育部長的貝爾指出:“教育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問題,以學校教學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充其量只能影響和改變學生每天6—8小時的生活,因此,要提高一個社會的教育水平,學校必須得到家庭和社會的全力配合。”
在法國,1989年7月,政府在《教育指導法》中明確了家長與學校的特殊關系。政府認識到,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必須依靠家長的力量。德國“憲法”明文規定:教養兒童是父母的自然權利和義務,政府對幼兒教育站在輔助的立場上,真正承擔教育責任的是爸爸和媽媽。
在英國,教育與科學部、威爾士事務部1985年向議會提交的白皮書摘要《把學校辦得更好》中提出:“家庭也是教育者,學校應當向他們解釋自己的目標和政策,同他們密切合作。”1997年工黨執政后,針對教育問題發表了教育白皮書《追求卓越的學校教育》,英國政府認為,青少年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難以完成,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政府把家校合作作為教育研究和學校改革的措施之一。
2.新加坡和韓國
在新加坡,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國家提倡“共同價值觀”教育,家庭價值觀教育,尊重儒家倫理,培養優秀的國家公民分不開。1998年,政府推出COMPASS(Community & Parent in Support of Schools),明確指出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加強學校、家長、社區的合作去教育孩子,并強調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責任及需要有效協助子女成為良好公民。
韓國注重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韓國青少年憲章》中就明確寫道:“——家庭是青少年培養情趣,同享愛心和與家人對話的地方。家長作為正確人生的榜樣,子女具有尊敬長輩的品行。——學校是青少年提高修養,學習知識和增強體魄的地方。尊重個人能力,通過自我教導,豐富人生道路,提高文化知識和公民民主的精神。——社會是青少年愉快地工作、自豪地服務的地方,是幫助青少年成長和發展,提供共同生活的喜悅和業余活動的場所,要創造健全的環境。——國家熱愛青少年,并為青少年政策傾注最大的努力,合理設置學習和工作的場所,特別保護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引導其適應社會和自立。”同時,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底蘊的韓國,在其家庭教育方面非常注重儒家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韓國著名儒教學者宋榮陪認為,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人人在做人處理上難以找到標準的生活規范,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沖突中,傳統的儒家倫理仍然具有現代意義。
3.日本
日本的家訓研究倒是很值得一提(主要著作有 [日] 小澤富夫《武家家訓遺訓集成》,ぺりかん社、[日] 小澤富夫《家訓》,講談社、[日] 山本真功《家訓集》,平凡社、 [日] 吉田豊《武家の家訓》,徳間書店、[日] 吉田豊《商家の家訓》,徳間書店等)。
許譯兮在《中日家訓比較》一文中指出,日本家訓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目前家族所從事的職業或社會地位,這一點與中國家訓有所區別。日本人看重家業,家業很大程度上是指家族從事的職業。“日本的家是以家業為核心的、從事一定類型生產的獨立社會集團,家業的延續體現了家的經濟功能的有效發揮,是家族成員追求的目標”。武士世襲的家名,商家經營的屋號都是家業的外在體現,家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超越生命的重要意義。戰國大名朝倉敏景希望自己的教訓“子子孫孫恪守,如聆八幡氏神之教,則朝倉家名可續”。同樣是戰國大名的毛利元就教導三子務必同心,是為了“保得我毛利家名,世代綿延,永無衰竭,最為要緊”。江戶時代大阪豪商鴻池家家訓第一條就提出家職第一的宗旨,不僅把家業置于玩樂游歷之上,也置于學問之上,認為“修學問而不顧及家名”是“小人之學”。無論是武家還是商家,都把家業的保持和延續作為根本目標。這是因為,日本社會各階層的地位是相對固定的。武家社會自中世以來即有世襲的傳統,武士階級掌握政權以后,基本上實行世襲制而非選拔制,只要在目前的位置上努力奉公,不遭到絕家的懲罰,后代就可以繼承目前的地位和俸祿。日本家訓往往會明確提出,家業延續是留書訓誡的根本目的。而中國家訓的目的在于興旺家族,可以說是進取型;日本家訓的目的在于保持家業,可以說是守成型。中國的目的是“官運”的延續,家族的興旺;日本家訓的目的是“家運”的延續,家業的保持。對中國官僚士大夫來說,“官運”聯系著“家運”,經過科舉爭取到掌握政治資源的社會地位,作出成就,是家族興旺的途徑。對日本武士和商人來說,“家運”聯系著“官運”,官位由家格確定,社會地位早已被身份等級固定,只要在目前的位置上勤勉奉公保持家業的延續,子孫就有“官運”,即相應的社會地位。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對中日家訓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中國的訓誡對象首先是血緣、婚姻關系的家庭成員,而日本家訓的訓誡對象首先是家業繼承人。對中國人來說,血緣家庭是心靈深處長久的羈絆和依托,家庭關系的和諧是中國人最根本最極致的人生追求,因此如何追求這種和諧就成為許多家訓作者津津樂道的內容。而日本人的家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社會集團,治理好這個社會集團是每個人衣食生計的基本保證,家的存續事關每個成員的人生命運,對這個社會集團實行有效的管理是日本家訓的主要功能。正因為日本家訓的家是超越血緣關系的社會集團,其家業是代表一定社會關系的存在,家訓也因此具有了較強的社會功能。這一特點使得日本家訓具有活力,能夠適應社會階層和家族制度的變化。近代以后,武家家訓隨著武士階級退出歷史舞臺而結束了使命,但是受其影響產生的商家家訓隨著日本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的興起而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在企業經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正是日本家訓的社會功能導致的結果。而中國傳統家訓卻始終停留于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家訓的生命力逐步萎縮,今天,除了作為傳統文化教材的一部分家訓之外,這種形式本身并沒有得到更新和發展。這是與中國家訓原本缺乏社會性特征分不開的。在日本家訓中,節儉是為了明確的實際目的。節儉,在日本家訓中被稱為“儉約”,無論是武家還是商家都有許多訓儉的內容。對于武士來說,進行戰爭,在領內進行基礎建設,維持領內經濟,支付江戶宅第和參覲交代的支出,都需要大量資金。要從固定的收入中籌措必要的費用,節儉是必由之路。他們節約錢財用在需要的地方,是直接的生計所需。由此可見,中國和日本家訓中各自體現著道德要素和功用要素。中國人相信良好的道德可以保持家族長久的興旺,可以使子孫后代發達。當一個人有所成就,人們會說他祖上積了德,同樣,當一個人做了好事,也會認為自己將遺惠子孫。因此,中國人習慣以符合道德的名義要求子弟作出某種行為。與此相對,日本家訓中貫穿始終的是功用要素,要求家人實踐某種行為的理由是在實際生活中有用處。他們注重的是管理、經營、生活的實際經驗,希望將其傳承下去,使后代子孫依此操作,使家業長久延續。這使日本家訓看起來更加簡單而現實。
在今天,日本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日本社會各界經過激烈的討論取得共識,家庭屬于“私人”領域,但同時也是一個公共領域的概念。因為家庭狀況的演變將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也是國家為什么要關注和干預家庭事務、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日本文部省于2001年3月制定的《21世紀日本教育新生計劃》提出:重視家庭教育,將家庭教育自覺定為教育的起點。2006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教育基本法》修正案中,新增了“家庭教育”條目,其中第十條指出:“父母及其他監護人,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者,必須努力讓孩子養成生活當中必要的習慣,培育其自立精神,使他們身心和諧地成長”,“國家和地方公共團體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并采取必要措施為監護人提供學習機會、信息及其他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