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家風研究綜述

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界關于“家風”的研究,很顯然以2014年春節央視發起的“家風是什么”大討論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這次大討論之前,學界的相關研究純粹以“家風”為主題的文章并不是特別多,學界給予“家書”“家訓”的研究相對集中,成果豐厚。諸如《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世家書家訓全書》、《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書籍是被人熟知;《中國歷代家訓觀止》、《讀家書懂人生》等書籍也都著眼于弘揚傳統文化,開發家訓寶藏,為當下浮躁的人們尋找一個心靈的安頓之處。關于家書的研究,一方面是因為有文獻的記載提供了研究的方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傳統文化回熱的大背景。當然,這一切還都基于這樣的事實,就是中華民族割舍不斷的文化基因,人們骨子里的傳統積淀總會在適當的時候迸發出來,與現代社會形成輝映,總是提醒快速奔駛的現代人回頭看看,我們的先輩有著怎樣的人生,那些先賢圣哲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精神寶藏,為今天的人們思考人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參照坐標。

2014年春節,央視的“家風是什么”大討論好像春風吹皺湖水,瞬間閘門洞開,大有一瀉千里之勢。如果說以往學界對于家書、家訓的研究更多的是學者對于傳統文化表現出的關注,那么,這次的家風大討論可就是觸動到了全民的神經末梢,就連年輕的“80后”、“90后”都參與到“家風”話題的討論中,網上曬家風一時成為青年人熱衷的行為,更不用說中年人對家風的復雜感受、老年人的持重回味。在這種全民議“家風”的熱潮中,“家風”文章不斷見諸報刊?!都绎L潤物細無聲》、《好家風如春風化雨》、《家風,不該被遺忘的財富》、《好家風傳遞正能量》等文章都對家風的作用給予了積極評價,很多文章也從當下的時弊出發,指出家風與政風、民風的關系,呼喚重塑家風,呼吁領導干部注重家風建設,寄希望于重提家風給社會帶來正能量。

不可否認,這次討論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感召下全民的群情激發,國人心靈深處久違的一角被深深喚醒,但這樣的討論雖然熱烈高漲卻不夠扎實,快速發酵卻沒有滋生出后續的甘甜,感動之后沒有行動,水過地皮濕。時時對于家風的研究,也存在著表層化、碎片化的特點,對家風的特征剖析很少,研究比較空洞,不夠深入。隨著“家風是什么”討論的廣泛開展,人們也出現了一些困惑,諸如現代家庭模式下家風永續有可能嗎?難道家風只是傳統的存在,而對現實的關照只是一廂情愿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界對家風的研究也在熱烈中走向了深入。2014年春節“家風”大討論之初,在知網上輸入“家風”一詞,能搜索到600多篇文章,而接近2014年歲末作者寫書之時再次搜索“家風”一詞就能檢索到2500多篇文章,足見研究成果的突飛猛進之勢??偟膩砜?,國內學者關于“家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傳統家風的研究

1.傳統家風的內容

這部分研究成果多見于“家風是什么”大討論之前,研究多是從家訓、家庭教育出發,對于家風與家訓、家族教育的內涵并不作嚴格界定,大都是“家風家學”、“家風家教”并用,多從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取向、方法等方面進行研究。

(1)認同傳統家風的價值取向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家國情懷突出。中國古人重視家教是無與倫比的。古人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齊家”是走向平治天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走向政治參與的基礎和前提。一個人若齊不了家,也就根本談不上“治國、平天下”,“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大學》)。換句話說,要實現“平治天下”的政治宏愿,則必須先“齊家”,然后才能“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人不僅把家教當作育子成人的一種方法,而且還上升到立身為人、興國安邦的高度,足見他們對家教的重視。家庭的這一重要政治、教育功能,也使家風的端正和家教的實施有了重大的現實價值。周春輝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的集中體現。參見周春輝《論家風的文化傳承與歷史嬗變》,《中州學刊》2014年第8期。儒家倡導“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并提出“仁”、“義”、 “禮”、 “智”、 “信”等道德標準。其中,“仁”分為“公”、“恕”、“孝”、“慈”、“寬”、“厚”六個德目,“義”分為“正”、“直”、“悌”、“勇”、“介”、“恥”六個德目,“禮”分為“敬”、“謹”、“謙”、“讓”四個德目,“信”分為“不二”、“真”、“誠”、“不欺”四個德目。在日常生活中,這五種基本道德及其分解衍生出來的德目,成為評價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及一家一族家風好壞的重要尺度。為此,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家風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一個家庭或家族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承。由此不難看出,儒家倡導的“五德”及其德目正是傳統家風的主要價值取向。

(2)傳統家庭教育內容以德性培養為首。楊明偉指出,中國古代家教主要是對子女的德性培養。參見楊明偉《德性培養是中國傳統家教的主要內容》,《教學與管理》2009年第2期。德性培養應注意點滴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傳誦至今的至理名言。古人德性培養的內涵是豐富且多層面的,在培養子女德性的過程中,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是傳統家教最突出的內容,首先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皭廴?、崇儉、誠信”也是傳統家教德性培養的重要內容。有作者從家庭教育的視角解讀古代家庭教育的內容及方法??紫?、龍玲玲指出,封建士大夫階層,滿懷對社會、對個人命運的憂患意識,試圖通過家庭這種特定的教育環境,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思想觀念傳授給子孫后代,把自己的理想托付給未來,因此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參見孫霞、龍玲玲《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初探》,《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年第2期。。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古代的教育理論十分重視人的培養,將培養完美人格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以德育為高,智育為主,為人處世之理為綱,最終達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標。勤儉修德、讀書治學、為人處世的德育內容歷來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并由此逐漸形成“遺子以財,莫若以德”的德教之風。

(3)傳統家教方法主要是自幼施教、恩威并施。中國古人非常強調自小對子女的禮儀教養,內容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且非常具體。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從實踐活動中逐漸培養子女自由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如朱熹說:“蓋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誠敬之實,及其少長而博之以詩書禮樂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各有以知其義利之所在,而致涵養踐履之功也?!潜刂劣谂e天地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然后為知之至,而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至是而無所不盡其道焉?!保ㄖ祆洹吨熳游募笕肪?4,四部叢刊本)就是說,父母對子女的禮儀教化就是要從這種實踐活動中超拔出一種道德意識,從而使子女的道德行為由外在的強制轉變成內在的自由自覺參見楊明偉《德性培養之中國傳統家教的主要內容》,《教學與管理》2009年第2期。。另外,古人家訓注重勸導性教育與強制執行相輔相成,禮法并重。家法家規具體規定家庭生活的準則,要求家庭成員努力遵守,勸教不聽者始刑罰,懲罰的種類與形式繁多,而且非常殘酷。有研究指出,唐代《柳氏家規》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和完整的家法。比較有名的家法還有《包孝肅奏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彼抉R光《居家雜儀》曰,“凡子婦,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姑教之。若不可教,然后怒之;若不可怒,然后笞之;屢笞而終不改,子放婦出”等參見劉穎、邵龍寶《中國傳統家教運行機制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2.傳統家風的典型案例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書、家訓的寶庫為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歷史上家風浸潤涵育出的杰出人士是再好不過的研究起點。事實上,家風的形成往往也正是這樣,一個家族之鏈上某一個人物出類拔萃、深孚眾望而為家族其他成員所崇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為家風之源,再經過家族子孫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訓,流風余韻,代代不絕,就形成了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范。因此,傳統家風的典型案例在家風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亞馬遜網站輸入“家風”一詞能搜索到29條書目,而輸入“家訓”和“家書”,則分別能檢索到531條和496條書目,可見對于家訓、家書的研究不但數量豐富而且研究成果也相對成熟。《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中國家訓史》、《曾國藩家書》都位列前茅。同時,在知網輸入“家訓”關鍵詞能檢索到1668篇文章,輸入“家書”關鍵詞竟然能檢索到6000多篇文章。從研究內容來看,關于六朝時期某一世族家風、家學研究的文章比較集中,諸如馬鳳崗的《顏氏家族的家風與學風》,顧農的《評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左巖的《山陰汪氏家庭入粵與其家風家學》,徐茂明的《士紳的堅守與權變——清代蘇州潘氏家族的家風與心態研究》,邰三親的《六朝河東裴氏的家學家風》,張葳的《隋唐趙郡李氏家學家風略論》,王建國的《魏晉陳留阮氏及其家風家學考論》,王永平的《略論六朝時期吳郡顧氏的家風與家學》、《略論六朝時期王氏之家風與家學、陸氏之家風家學》等,這與這一時期家訓、家書進入高峰期、成熟期有關。當然,學者對于曾國藩家書的研究興趣始終不減,研究文章也自成系列。諸如韓洪泉指出,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家風傳承與家教實踐,歷來受到后人關注。他繼承發揚了祖輩以耕讀為本的家風,對兒女傾心愛護、靈活施教,對弟妹反復訓誨、大力提攜,對妻妾恪守禮道、嚴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讀、務勤儉、重孝友、戒驕奢的家風特色參見韓洪泉《曾國藩的家風源流與家教實踐》,《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由于曾國藩的諄諄教誨和殷勤培育,100多年來曾氏家族人才輩出,早已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社會歷史現象。劉緒義指出,時隔100多年,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家教家風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曾國藩家風有其獨特內涵,這主要表現為:家庭有生氣、做人有志氣、每臨大事有靜氣、不存半點官氣、要有倔強之氣、讀書變換氣質。曾國藩培育的家風有其大本大源,即始終突出“氣”這一核心理念,有其深厚的哲學淵源,吻合了曾國藩作為晚清一代理學大師的身份參見劉緒義《曾國藩家風的獨特內涵及其哲學基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曾氏家風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重要啟示,那就是愛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風是家長之風,非身體力行不足以成風氣。毫無疑問,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留下的16字家風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被后世廣為稱頌,有人評價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對此,雖有爭議,但毛澤東也曾有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也”的贊譽。

優秀家風典型案例還有林則徐、梁啟超、傅雷等,筆者在此摘錄他們的教育思想以饗讀者。林則徐曾寫對聯表達教育思想:“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币馑际钦f,如果子孫后代像我這么廉潔、聰慧,我把錢留給他反而損害了他的斗志;子孫不如我,留錢給他反而使他好逸惡勞,留的錢越多越是增加其過錯。梁啟超,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他的后代,個個成績斐然。他有9個子女,其中3人是院士,被譽為“一門三院士”。梁家后人在各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與梁啟超的教育和指導有著直接關系。梁啟超和子女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來看也是超前的。梁啟超從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始終堅持給在海外的5個子女寫信,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愿。傅雷用家書告誡兒子: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己也會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正自己。第二,永遠不要忘了我教育你時所犯的許多過嚴的毛病。我過去的錯誤要是能使你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我的罪過也許可以減輕幾分;你受過的痛苦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就不會白白吃苦??偟膩碚f,盡管指點別人,但不要給人好為人師的感覺。

3.研究傳統家風家教的運行機制,客觀評價傳統家風

劉穎、邵龍寶指出,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運行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緊密互動,家國同構是傳統家教運行的制度基礎和文化心理基礎,社會的用人取士制度和傳統家訓文化的繁榮發展緊密關聯。儒家倫理是傳統家教的思想資源和價值目標,家法族規是家訓運行的制度保障參見劉穎、邵龍寶《中國傳統家教運行機制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劉東升指出,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也都需要合適的途徑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傳統家訓采取生活化、通俗化及可實踐的語言,以親子、兄弟姊妹、宗親鄉鄰之間的情感交流,在人倫日用中潛移默化地培育起與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成為傳統核心價值觀下落和民間價值觀提升的橋梁參見劉東升《傳統家訓在傳統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的作用》,《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9期。。傳統家訓在傳統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中的作用對我們今天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現有研究成果對我國傳統家風的評價大都是辯證和客觀的,既肯定傳統家風的積極因素,也指出了我國傳統家風的消極因素。從本質上來看,我國傳統家風形成和適用于封建時代,故其性質屬于封建風俗。而現代社會終結了以小生產為基礎的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家風在本質上與現代化是相沖突的。傳統家風中家庭成員間的行為要嚴格貫徹家族的家法和家規,以忠孝節義為主要內容的家教和忠烈家風、節烈家風等都是維護封建家長制和封建君主制的倫理道德的,這與現代的自由、平等、法制、民主等是格格不入的。傳統家風中以農為本、輕視工商業的習俗與當時封建國家重農抑商的政策有關,這就保護了傳統的自然經濟和傳統的社會結構,使人們更加保守,不利于人們開拓創新,也制約了社會的進步。在學習上,崇儒重文的傳統家風維護著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人們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崇儒重文的價值觀念,研讀儒經的文士成為人們擇業的首選,雖然尊崇儒學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和發展,但是卻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吸收和借鑒。由于科舉制度排斥自然科學,使得近代自然科學技術沒有在中國產生。傳統家風中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歪風陋習,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還滋長了不正之風。對于家庭成員婚姻的家長制包辦,剝奪了家庭成員對自己幸福生活追求的權利等。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都要抓住這些,否則就會走偏。儒家也是這樣,他們認為“綱”和“常”(不變)就是道德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這些東西才能抓住道德的根本,這就是提煉出來的“三綱五?!?img alt="參見洪明《家風建設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訪龍新寶》,《少年兒童》2014年第8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3D0AA/1079720660488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38541-utqQslZeaPBojziEgyN7oPr0d02oHwzD-0-a28eb6c88f5e7046f486025097e0f13a">。“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笔侵浮叭?、義、禮、智、信”。這種理解主要來自于董仲舒。當然,也有人將“三綱”理解為“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將“五常”理解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對于“五常”,人們歧義不大,也比較正面;但對于“三綱”,持批判態度的人極多,他們認為“三綱”代表封建專制,壓制了人性。其實,從文化的角度看,“三綱”不無正面可取之處。按照韓國學者趙駿河的觀點,“綱”具有“模范”的意義,“君為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范、榜樣,“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說父母、丈夫是孩子和妻子的模范和榜樣。模范具有帶頭和示范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這種理解是有理有據的,比如《呂氏春秋》說:“用民有紀有綱,引其紀,萬目皆起,引其綱,萬目皆張。”通俗地講,綱就是系漁網的總繩,要想將漁網提起來,提總繩就可以了,說得十分形象。簡單地說,“三綱”的價值在于,講家風、講道德,總要找一個責任方、主導方,在校就是老師,在家就是父母。父母在家風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就是家風的主導者、責任方。在過去,傳統文化強調父嚴、母慈,代表著陽與陰的互補,其中陽是主導,所以作為父親,首先要嚴厲、嚴格地對待子女。其實,“嚴”是一種期待,是要求子女持之以恒地堅守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念,要求子女做人做事要一以貫之。

(二)辨析家風內涵、澄清誤區的研究

中央電視臺關于“家風是什么”大討論之后,學界對家風的研究走向深入,突出表現在對家風的內涵進行辨析,厘清概念,指出誤區,使家風研究精確化,正是這樣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基礎,即強調家風的傳承性、實踐性特點,也為家風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聯進行了理論準備。

1.家風的意蘊

(1)家風是家庭文化。徐梓在《家風的意蘊》一文中指出,家風是家庭文化而不只是傳統的家庭教育,作者反對把家風等同于一家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家風就是門風,就是家庭文化,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它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參見徐梓《家風的意蘊》,《尋根》2014年第3期。

(2)家風有好有壞。徐梓認為,家風有好有壞,未必都是健康向上的。正如“文化”可以表現出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表現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出一個家庭有別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處。家風完全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用現今的話說,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風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有的家風則可能是狡詐刻薄、游蕩為非、忿戾兇橫。如同一所學校、班級的風習我們稱為學風、班風,而學風、班風有好壞之分,高下之別,并不總是值得弘揚一樣,家風同樣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傳家寶參見徐梓《家風的意蘊》,《尋根》2014年第3期。。

(3)家風必須體現傳承。徐梓認為,家風體現家庭文化的世代傳承性。傳統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在的事物。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就形成不了傳統。家風作為特定家庭的傳統,也是該家庭長時期汰選、沉淀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在庾信的《哀江南潘岳像賦序》中,有“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的說法。這里,“家風”與“世德”共舉,足見家風有別于時尚,而與“世”即很多年代、好幾輩子緊密關聯。在時間上持續的短暫性是時尚的特征,而家風則是歷經延傳而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孫后代身上一再出現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同上。

(4)家風必須體現實踐。在家風內涵的辨析研究方面,大多主張家風的實踐性。諸如,在童話大王鄭淵潔看來,“家風”不一定非要言傳,更多是一種身教。“我出生的時候,家里房子很小,不到10平方米。父親是軍校的教員,他需要經常備課,當時家里有一個大火炕,占了房子的一大半,炕上有個桌子,一個小書架懸掛在墻上,我躺在床上就能看見。從小目睹父親在桌子前寫字、讀書的樣子對我影響很大,小時候我一哭,父親就抱著我看書。我懂事以后,就有這樣的想法——長大了我也要寫本書,讓它跟我一起玩。小學二年級,我開始看《西游記》……”參見鄭淵潔《家風不一定非要言傳,更多是一種身教》,《山西晚報》2014年4月2日。文章強調,人們總是說“誠實做人”,但現實中如果父母的身教不好,家庭教育是不會成功的。嘴里說的“家風”與現實差距太大,就是在“家風”的知行上脫節。

2.現在還有“家風”嗎?

有人認為,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對于有地位、有文化的豪門大戶來說,“家風”相對來說是比較濃厚的;而對于普通百姓而言,特別是沒有文化的家庭,幾乎沒有“家風”。對于曾遭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等運動所“洗劫”過的當下大多數家庭來說,十之八九沒有什么“家風”,不過,一些不成文的土“家規”或許有幾條。而《家風的意蘊》一文的作者則認為,現代社會仍有家風,回答了“家風去哪兒了”的疑問。的確,家風的特征在鄉村社會、大家庭中表現得十分生動,而在現代城市家庭中卻不那么明顯。但是,只要一個組織存在,就會有這個組織的文化,特別是這個組織如果有歷史的厚重,有傳統的積淀,就更是如此。作為家庭的文化,家風是附麗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會有家風。家風并不會因為農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喪失,或者說,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情勢的變化,家風的具體內容肯定會有變化,但家風會仍然存在。極端地說,沒有家風,本質上也是一種家風參見徐梓《家風的意蘊》,《尋報》2014年第3期。。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生了革命性變革的當今社會,人們感嘆家風的蕩然無存,其實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讀書,自然富貴;不欠債,不健訟,何等安寧”這樣一些古典原則的式微,是指“耕讀兩途,讀可榮身耕可富;勤儉二字,勤能創業儉能盈”這樣一些傳統內容的淪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詩書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儉傳家”這樣一些舊時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風本身的消逝。

3.家風與家規、家訓、家書

在亞馬遜網上分別輸入“家教”、“家訓”、“家書”、“家世”、“家規”、“家風”詞條,分別可以得到1388條、531條、496條、59條、26條、29條。雖然這些書目可能有交叉,有重復出現的情況,但“家教”詞條檢索到的書目最多,遠遠多于“家訓”、“家書”詞條所檢索到的書目,而“家風”、“家世”詞條檢索到的書目最少,而且,從后者所檢索到的書目來看,也多與“家訓”、“家書”互有重疊。由此可以直觀地得出結論:家風與家訓、家書關聯度最大,與“家教”關聯度較小。對中國人而言,“沒家教”是最具侮辱性的語言之一,家教意味著教養、文化與品位,但從“家教”詞條所檢索到的書籍來看,“家教”一詞更多的是對應試教育的注解,已經很少承載道德、人格、教養這樣的意義了。所謂的“家教”書充斥市場與當下的早教熱、智教熱、天才教育熱不無關系,這些書大都是面對當下的教育現狀,注重早期智力開發者居多,很少有專門論及青少年道德養成或從家庭教育的視角談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的人格成長的,無非都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與老師溝通、減壓抗挫。家長在這種教育體制下進入了“集體無意識”,家長的責任只是幫助孩子在這種應試教育中更好地脫穎而出。

詞典中解釋,“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門風;“家規”則是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家族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在盧正言主編的《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中這樣描述“家訓”:家訓也稱家令、家戒、家規、家法、庭訓,是長輩對年輕子孫進行為人處世教育的一種方式,有的寫成家信,有的留為遺命,有的編作故事,有的著為專書。家訓或鴻篇巨制或片紙短章,但都是古人家庭教育的思想結晶。徐梓在《家風的意蘊》一文中特別指出家風與家規的不同,認為家規是教化家人的教科書,而家風則是經由長期教化后的結果。雖然這兩個概念都與家庭教育相關,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差異。家規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規矩,是家人所必須遵守的規范或法度,是父祖長輩為后代子孫所制定的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原則和教條,它是借助尊長的權威,加之于子孫族眾的又一重道德約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訓、家誡、家規、家儀、家教、家法、家約、家矩、家則、家政、家制等名義,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孫、慎婚嫁、務本業、勵勤奮、尚節儉等多方面的內容,是行于口頭、針對性強的具體教誡,是見諸家書、目的明確的諄諄訓誨,是載諸家譜、可供諷誦的文本。家訓可以有多種分類,如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教誡活動的家訓和文獻形式的家訓兩種;根據內容,可以分為針對一人一事、起因明確、內容具體、顯豁的非規范性家訓,以及針對整個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規范性家訓。有的家訓,著重于家庭子弟的道德修養,教授為人處世要法;而有的家訓,集中于祠堂、義莊、學塾等的管理規條。但無論如何,相對于家風,家訓一個總的特點是有形的,是可視可見的。家風有別于家庭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它是一個家庭的性格特征參見徐梓《家風的意蘊》,《尋根》2014年第3期。。雖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為教化的資源,對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響的作用。但家風是一種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僅僅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的精神氣質,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段簳肪?1中的“漸漬家風”,就極為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一過程。

很多時候,“家書”、“家訓”并沒有嚴格的區分開來,研究家書也是研究其中記載的家訓內容,因此,人們往往把這種書面流傳下來的家訓直接作為家書看待。例如在童亮編著的《讀家書懂人生》一書中,直接將《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作為三大家書經典來看待了?!额伿霞矣枴穯柺狼暧杏喽L盛不衰,無愧于“古今家訓之祖”的美譽;《朱子家訓》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勤儉”、“讀書”、“積德”的美德注入其中,堪稱獨步;《曾國藩家書》更是儒、道、法思想之集大成,是傳奇人物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和其政治、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這些家書可以說是長者對后生的直白,無不道出人生的種種滄桑,提煉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是人生智慧的總結。在這里,很顯然,家書是家訓的載體,家訓是家書所呈現的內容,家書是家訓的表現形式。

(三)古今對照、反思當下的研究

梳理了家風的內涵,明晰了家風的功能和作用,學界的研究開始以貫通古今的視野反觀當下的家風現狀,直擊現實,問題意識突出。鮑鵬山在光明日報撰文《家風乃吾國之民風》,指出,正是中國式“家教”的“教化”之功,使得中華民族創造出世界民族中罕見奇跡——國民整體的教養氣質,都是彬彬有禮溫柔敦厚的,國民的行為舉止,也是有理有據規矩方圓的。中華民族歷幾千年而血脈不斷文明不墜,我們自有我們全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這個價值基礎是以儒家道德信仰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我們民族的信仰系統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對自身傳統道德的尊崇和修習,修習的最普遍方式,非儀式而是“教化”。“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種: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約束、官方倡導鼓勵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讀書(以讀儒家經典為基本內容)、良風美俗中的禮儀習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沒讀過儒家經典的人在古代中國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沒有接受過家教的人幾乎沒有。很多沒有受過學校教育、又無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價值觀并無悖謬,甚至道德信念極深,為人極其誠愨敦厚,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中國式的“家教”。中國人安身立命之處不是天國,而是家國。家風乃吾國之民風參見鮑鵬山《家風乃吾國之民風》,《光明日報》2014年2月24日。。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文明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僅是民風社風的組成要素,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雖說只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卻是民風社風的基礎,甚至對黨風政風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參見張衛斌《重提家風有怎樣的現實主義》,人民網2014年2月4日。。家風不正,怎么會有好的民風社風、黨風政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個社會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社會道德領域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人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價值觀扭曲,是非善惡不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悄然滋長;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的存在,與長期以來不重視家風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懷著這樣的厚重,反思當下的道德現狀,學界從兩大視角,將家風的研究推到了最突出的位置上。

1.家庭教育的視角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家庭文化學會常務理事關鴻羽指出,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種成分的綜合體。高尚的精神情趣。家長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帶頭把家里的精神生活弄得充實、高雅、豐富,防止精神污染。濃厚的學習氣氛。信息時代要求我們建立學習型家庭。無論家長做什么工作,都應該熱愛學習,崇尚知識,讓家庭充滿學習氣氛。和諧的家庭關系。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關系不正常,家庭成員互相指責、埋怨、爭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參見孫冬強《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第4期。。

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指出,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會隨著時代變化,但并不過時。它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恰逢其時。家庭是社會細胞,通過家規等教導后輩,如果家風“正”,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否則社會很難發展參見張頤武《家風與當下中國》,《前線》2014年第5期。。人類社會要講求傳統禮儀的莊重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有禮儀才能關愛別人,按照禮儀和人相處會使人際關系和諧,否則很容易被排斥在社會之外。

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至關重要,而這正是當下的家庭教育所缺失的。家風傳遞著價值觀、與價值觀相關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以及實現這些價值觀的基本方法與規矩。所謂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這種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并對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而倫理觀和道德觀則體現出家風的外在表現,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以及待人接物的行動中,我們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家風如何,良好的家風培育出的成員往往文明高雅、心地善良。進一步說,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而這種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一個人付出艱辛的努力,良好的家風可以為一個人的奮斗提供動力,可以使其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而不良的家風往往會導致一個人為了成功而走向歪門邪路。趙忠心的《家庭教育就是培養良好家風》、畢道玉《家庭教育莫忽視家風》、沈林《家風是家庭教育的無形力量》等文章都從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方面闡釋家風意義,直指當下家庭教育德育內容的缺失。

2.正官德的視角

有學者指出,領導干部修身治家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必須正確認識修官德與治家風的辯證關系。官德是家風的主心骨。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權力意識上正本清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深刻影響著權力觀,從根本上決定了領導干部思想境界的高度和家風的狀況。好家風是官德操守的重要保障。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環境氛圍最具感性力量,既可能成為廉政“港灣”,也可能成為腐敗漩渦。人的一生與家庭的關系最為密切,受家風熏陶和影響也非常深刻。干部廉潔與否,家庭成員的影響不可低估。好家風是官德操守的重要保障參見趙達軍《修官德與治家風》,《領導科學》2006年第11期。。培養良好家風,領導干部必須身正行范。謝志軍的《關于領導干部家風問題的思考》、裴仲曉的《家風是折射作風的一面鏡子》、趙暢的《家風也能彰顯作風》、王永彬的《家風正官吏廉》、吳根平的《領導干部家風建設不可小視》、周泗琴的《領導干部家風建設之我見》、高峰的《領導干部要重視家風建設》、胡冬梅的《黨風與家風》、周一平的《黨員干部要樹立好家風》等文章也都表達了上述觀點。

(四)著眼于當下,好家風建設的研究

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改革和變動的歷史時期,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也處于調整過程中。在這樣的時代,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有時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這就需要家風提供一個有力的規范。具有較好引導力和規范力的家風應該既有境界和品位,也有力量和效率。前一個層面可以給家庭成員高尚和文明的引導,后一個層面保障其引導能夠到位和發揮作用。具體來說,良好的家風應該包含和貫穿仁愛、正義、誠信、平和、忠孝、廉潔、禮貌、堅韌、貞靜、剛強等理念和品行。這些正是我們今天的社會所需要的,可以理解為當代社會主義的“新十德”。今天我們談論家風的意義,就在于引起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培育良好的家風,從而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建設文明和諧的國家。應該說,家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效切入點,一個既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的支點和把手。

“家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切入點”的研究試圖以“家風”為切入點溝通古今,為當下處于價值選擇困惑的青年人提供一個道德建設的坐標。有學者從哲學的視角研究和提煉傳統的家風文化,指出:與時俱進地傳承中國家風文化的優良傳統,在家庭教育中繼續發揮它的引導教育作用,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正能量。作者首先從哲學的主客體關系原理來詮釋好家風建設;其次,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的認識論來強調好家風建設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再次,強調好家風建設必須堅持“揚棄”的態度。作者指出,家風中的精華,是指它隨著歲月的流逝,伴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仍蘊含的積極元素,如尊老愛幼、勤儉治家、誠實立人、和睦鄉鄰等。家風中這些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雖經歷史歲月的沖刷,在今天仍能煥發出青春光芒,我們應該將其發揚光大。當然,傳統家風內容中也存在著不可回避的消極東西,如獨善其身、棍棒出孝子、無原則的忍讓、愚孝、扭曲的婆媳關系,還有一些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等,這些過時的內容應該統統拋進歷史的垃圾堆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好家風建設的內容必須與時代合拍,也必須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作者最后強調指出,好家風建設還必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讓好家風代代相傳,傳遞正能量,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參見靳義亭《好家風建設的哲學意蘊》,《領導科學》2014年第6期。。這樣的研究已經開始將好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系,一種更高視野的好家風建設研究初露端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临朐县| 黎川县| 定州市| 五指山市| 铁力市| 焦作市| 高陵县| 眉山市| 西吉县| 饶阳县| 方山县| 水富县| 弋阳县| 清水河县| 三都| 梁平县| 南宁市| 林州市| 乳山市| 新民市| 崇信县| 通山县| 吉林省| 牟定县| 内黄县| 鹤岗市| 台湾省| 越西县| 喜德县| 长子县| 汨罗市| 肇州县| 淮滨县| 新宾| 綦江县| 镇沅| 修武县| 库尔勒市| 绥宁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