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 加大政策扶貧力度,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從國家角度而言,要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放寬配套資金等相應的標準,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將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統一納入中央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范圍。同時要加大國家扶貧資金對西北民族地區的投入,改善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設施。積極組織沿海經濟發達省市對口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民族地區的扶貧積極性。

西北民族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在具體制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時,應優先安排重大產業、重大項目及其資金來源,保證重大產業、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各族干部群眾要深刻領會國家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扶持和優惠政策,用好扶持優惠政策,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實把自己作為各族人民“父母官”的角度關心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建立和完善西北民族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以西北民族地區資源富集的優勢作為突破口,把資源要素、生態補償作為市場交易要素,完善產權關系及交易機制,明確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在各利益實體的權利與責任、成本與利益、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二 重建生態環境,搞好循環經濟

首先,西北民族地區是我國大江大河和眾多河流的發源地和上游地區,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必然導致兩方面的惡果,一是若雨水充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而下游河道淤塞,導致水災頻繁發生;二是若雨量減少,上游土地涵養水分減少,下游水資源日益枯竭,導致影響上中下游的農牧業生產。其次,這一地區又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區,從西向東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漠9個沙漠。近年來,席卷大半個中國的沙塵暴天氣,正是這一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后果;再次,這一地區也是我國最為干旱和生態極為脆弱的地區,水資源極為短缺,面朝黃(草)地背朝天的“靠天吃飯”局面仍未得到有效解決,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問題,開發土地,擴大種植面積(超載放牧)的粗放型經營仍然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基本途徑,隨之而來的又是土地的退化、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等惡劣的生態環境。最后,這一地區還是我國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草地資源、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等較為豐富的地區,這些資源的粗放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要加強西北民族地區的江河源頭及國家級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湖泊、濕地和水庫周邊、荒漠化及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生態保護建設、實施天然林資源、天然草原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重建西北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

西北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除了重建生態環境,還要搞好循環經濟。西北民族地區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如何在生態保護中發展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營造生態環境是一個兩難選擇。2010年,國家在青海建立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探索生態脆弱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子。因此,西北民族地區應及時總結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經驗,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在西北民族地區建立生態和經濟兩不誤的新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各級人大要按照誰開發誰補償,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循環經濟立法進程,為國家提供良好的生態安全保障法律體系。

三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基礎設施的落后是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落后最明顯的表現,但是,基礎設施項目大,投資多,期限長,短期收益低。一方面按現有財力,西北民族地區無力承受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按現行行政體制,西北民族地區的政府領導也無意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運輸、信息網絡、郵電通信、供水供氣以及文化教育、廣播電視、醫療衛生、科學研究等公共設施,國家財政應優先對西北民族地區安排項目,提高投資比例和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規模,以保證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良性運轉。對水利灌溉工程、中低水田改造、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庫區移民、生態移民等危及國家生態安全和民生安全的項目,國家財政應積極采取足額補償措施,以保證西北民族地區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西北民族地區要以基礎設施的改善為契機,完善市場運行機制,發揮民族地區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 利用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發展特色旅游經濟。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旅游資源。沙漠、草地、民俗、廟宇、古跡、雪山、河流、湖泊等無一不是旅游資源,處處都是旅游資源。因此,要加快旅游設施建設步伐,打造絲綢游、沙漠游、高原游、草地游等旅游精品和路線,使其成為西北民族旅游產品的象征。

二是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西北民族地區雖然土地貧瘠,但由于受氣候、氣溫、土質的作用,農業富有特色。寧夏的枸杞、新疆的番茄、甘肅的紅棗等紅色食品;新疆的葡萄、核桃等褐色食品;新疆的棉花、寧夏的大米等白色食品;青藏牦牛肉干、清真手抓羊肉、鹿茸鹿血釀酒等動物產品;冬蟲夏草、高山雪蓮、沙漠鎖陽等土特產品無不為全國人民所喜愛。因此以紅色食品、褐色食品、白色食品為旗幟,大力開發動植物、土特產的衍生產品,打造西北特色農業產品品牌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

三是發展特色能源經濟。突出以“西電東送”為目標市場的電力建設、“西氣東輸”為目標的油氣建設和以“西煤東運”為目標的煤炭建設。

四是發展特色工業經濟。發展輕紡工業特色經濟,重點發展滿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的肉、奶制品、綠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食品工業;棉花、羊毛、牛絨等棉紡產業;藏藥、蒙藥、維藥、回藥等傳統民族醫藥產業;銅、鋁、鎂、鉛、鋅、鎳等有色金屬產業;鋁、鎂、鋅等黑色金屬等的原材料加工業;氮、磷、鉀、鈉、鍶、鎂等肥料產業等。

五是發展特色國防與機電工業經濟。發揮西北地區軍工產業的優勢資源,加強軍地企業的聯合與合作,實現國防高新技術與地方傳統機電產業的有機突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池州市| 涞源县| 青浦区| 封丘县| 兴义市| 都兰县| 尉氏县| 孝昌县| 忻城县| 遵义市| 大埔县| 宜兰县| 新宾| 兴义市| 福建省| 南投市| 兴山县| 武夷山市| 洮南市| 健康| 彭泽县| 沧州市| 蓬安县| 平湖市| 丹寨县| 灌云县| 乌鲁木齐县| 塔城市| 武陟县| 延寿县| 洛川县| 诸城市| 海晏县| 林州市| 龙门县| 勐海县| 汾西县| 屏南县| 正阳县| 长顺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