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本書的宗旨是探索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論創新”以及“中為洋用”問題。

中國革命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沒有理論創新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沒有理論創新就沒有解放戰爭的勝利,沒有理論創新就沒有今日中華民族的迅速崛起與復興。在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我們應當以鄧小平同志為旗手和榜樣。他曾經提出“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他說:“不以新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頁。又說:“馬克思能預料到在一個落后的俄國會實現十月革命嗎?列寧能預料到中國會用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勝利嗎?”同上。

本書力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進行探討。為什么要提出四大體系比較探索?這是因為黑格爾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源頭;列寧的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繼承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高喊要繼承發展馬克思,實踐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等等。四大體系的探討、融合、碰撞可以分清曲直、是非、真假,從而準確地找到升華與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法與有效途徑。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有發展,否則容易陷入片面性而難以把握真理。

回顧歷史,在200年前黑格爾提出了辯證法,包含三大規律及一系列范疇。他認為這是神秘的絕對理念的發展規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他自己并沒有“三大規律”的提法,恩格斯以轉述的形式說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講的“三論”實際上就是講三大規律。但對于辯證法應當包含幾條規律、幾對范疇,恩格斯并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后隨著俄國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辯證法也不斷發生變化。斯大林提出辯證法四大規律,增加了“聯系”,將其作為一條規律,取消了否定之否定規律。毛澤東提出辯證法只有一條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摒棄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并認為質與量、肯定與否定都是對立統一的表現。毛澤東根據長期豐富的革命經驗,提出他關于辯證法規律的設想,他說:“恩格斯講了三個范疇,我就不相信那兩個范疇(對立統一是最基本的規律,質、量互變是質和量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根本沒有)。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同對立統一規律平行的并列,這是三元論,不是一元論。最根本的是一個對立統一。沒有什么否定之否定。”田辰山:《〈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頁。又說:“辯證法過去說是三大規律,斯大林說是四大規律。三大規律,一直講到現在。我的意思是,辯證法只有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矛盾的規律。質和量,肯定和否定等,都是對立統一,哪里有平列的三個基本規律?”同上書,第146頁。從上述可以看到毛澤東認為:把三大規律并列是“三元論”,又說黑格爾開始講三大規律“一直講到現在”。這就是說理論的概括與發展跟不上現實的發展,兩者不相稱。黑格爾提的三大規律是否永遠原封不動?如果是這樣,那么它就是“絕對真理”,這樣就回到了黑格爾的絕對真理論,能一下子就把一萬年以后宇宙萬物都認識完了,宇宙和理論都不會再發展了。

如果辯證法三大規律和范疇需要變化發展,從哪里去尋找思想資源?黑格爾辯證法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沒有把亞洲文化成果吸收進去,他的辯證法是歐洲哲學史辯證思維成果的總結,把亞洲特別是把中國排除在外。中國儒道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辯證思維成果。這是黑格爾沒有吸收的,這也是他辯證法的一個重大缺陷。

本書共包括四大部分:(1)中國辯證法,這一部分著重談中國特色辯證法及理論創新,是本書的重點。(2)黑格爾辯證法,作為理論創新的源頭,作為探討的視角,而非單純講解難點。(3)列寧辯證法,這一部分是列寧在馬恩點評黑格爾的基礎上結合俄國革命實踐的需要,作為第二階段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的改造和點評。中國辯證法繼承了列寧辯證法思想。(4)存在主義人學辯證法,從其結構到內容說明,通過西方馬克思主義去改造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本書不是單純講解辯證法史。在這四部分當中,是以中國辯證法部分為重點,其他三部分是作為中國辯證法部分的支撐。以下將四大部分內容重點及亮點分別作說明。

關于中國哲學中國辯證法部分: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及北京大學出版社及學術刊物上發表、出版過的中國辯證法多篇論文的匯編。其內容包括:(1)以中國哲學史儒道釋的辯證法思想加以升華,豐富補充馬克思主義。(2)以中國現代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念的中國化辯證法思想去豐富馬克思主義,現代部分,它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此本書所討論的中國辯證法范圍較廣闊:歷史部分帶有中國特色、亞洲特色;而現代部分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這是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相結合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辯證法可以從中國哲學史中升華出六大范疇、六大規律及一個建構原則。綱要如下:

1.吸取道家老子“矛盾本根”等范疇,升華出“辯證矛盾論”及“矛盾本根律”。

2.吸取儒家“中庸”等范疇,升華出“辯證平衡論”及“雙重平衡律”。

3.吸取儒家“和諧”等范疇,升華出“辯證和諧論”及“和諧對立交替律”。

4.吸取道家、兵家“分合”等范疇,升華出“辯證分合論”及“分合互動律”。

5.吸取道家及兵家“曲直”等范疇,升華出“辯證曲直論”及“曲直交替律”。

6.吸取中國現代哲學“質量”范疇,升華出“辯證曲直論”及“質量更新律”。

7.中國化辯證法體系建構原則:黑格爾體系的出發點是“理念出真知”,中國化辯證法的出發點是“實踐出真知”。前者追求的是理念辯證法的發展規律;后者追求的是現實世界辯證法的發展規律。

黑格爾體系的建構原則是“邏輯與歷史的一致”,從歐洲哲學史中總結出辯證法體系。根本不需要實踐檢驗。他認為哲學史是絕對精神漫游人類思維史后升華出來的辯證法體系,他的體系既有天才的猜測,也有些是囈語與胡說。中國辯證法的建構原則是:“邏輯歷史與實踐三者統一。”以實踐為真理的標準。黑格爾是以“符合理念”為真理的標準。他認為,絕對理念是“獨立的真理”,是處于實踐之上的,理念根本不需要實踐檢驗,反之實踐必須符合理念。

中國辯證法體系立足于中、西、馬三大領域思想的升華:

1.關于“中”:歷史方面,從五千年儒、釋、道辯證法思維成果中升華出中國化辯證法的范疇、規律與原則。在這方面也吸取了國學大師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所整理的歷代大家的辯證法思想。這里所講的哲學史包括現代哲學,即從中國現代哲學,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等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的發展,加以概括與升華。

從中國哲學史中升華出辯證法規律是本書的一大重點。為什么要從中國哲學史升華出辯證法規律?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頁。又說:“理論思維……需要發展和培養,而為了進行這種培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辦法。”同上書,第284頁。黑格爾從歐洲哲學史概括出辯證法規律,這種方法得到了恩格斯的肯定。康德只是從橫斷面去概括辯證法,放棄了哲學史,結果并不成功。正如恩格斯所說:“要向康德學習辯證法,這是一件勞而無功和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已經包含了辯證法的一個無所不包的綱要。”同上書,第288頁。

2.關于“西”:吸收黑格爾及西哲史辯證法思想的成果,并針對黑格爾的缺陷流傳至今,從中國哲學史(歷史與當代)升華出范疇、規律加以補充發展,并聯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加以反思。

3.關于“馬”:吸取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思想,20世紀列寧、斯大林的辯證法思想,尤其注重探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辯證法加以升華,形成中國化辯證法思想體系。

4.當前國內革命建設及國際斗爭的實踐需求,所提出的理論問題。

總之,中國辯證法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應當是以革命建設實踐的需要為動力,結合歷史以及近代革命建設成、敗兩方面經驗教訓升華而成,概括了歷史與現狀。本書整個體系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念為基石。

中國辯證法六大規律彼此間的關系。

關于辯證法范疇、規律的吸取與補充。

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不打算寫辯證法手冊,討論三大規律之間的關系。但隨著實踐的發展與深入,探討辯證法規律之間的關系已急不可待。黑格爾所講的對立統一規律是神秘理念的對立統一,不是現實事物的對立統一。前者被作為一個套子到處去套。200年以后革命與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凸顯出的現實矛盾關系是:平衡與失衡的矛盾、和諧與對立的矛盾,全局與局部的矛盾、曲線與直線(戰略與策略)的矛盾等矛盾關系,這些都是來自現實,帶有全局性的,是活生生的對立統一關系,它們是科學發展觀中方法論的亮點。對于革命、建設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這些具體的矛盾關系應當作為矛盾范疇與規律納入“中國化辯證法體系”中去。這是辯證法發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么上述方面作為規律而不是僅僅作為范疇,因為科學發展觀中這些方法論、這些亮點,都帶有全局性指導意義。

此外,關于三大規律的排列順序,毛澤東在《實踐論》、《矛盾論》中提出: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矛盾,問題就是矛盾。因此從實踐第一的觀點出發,應把矛盾規律放在辯證法的第一位,作為第一規律。

黑格爾從“理念第一”的觀點出發,認為理念系統的開端是從最抽象、最空洞的概念出發,這就是“質”和“量”的理念。因此第一規律是質量律。列寧在16要素中把質量律放在最后一位,并把它作為矛盾律表現。

中國化辯證法六大范疇、規律與黑格爾以來三大范疇規律的關系:前者對于后者是揚棄關系,是繼承與發展關系,不是兩套,更非另起爐灶,而是在三大規律的基礎上吸收其全部優秀成果,加以補充。

例如,以中國化辯證法“雙重平衡律”為例,它吸取了黑格爾對立統一規律中“四性”的成果,即矛盾具有內在性、必然性、普遍性、客觀性,再加上科學發展觀關于矛盾平衡與失衡的思想,“四性”是黑格爾反對形而上學的成果;而辯證平衡論則是鄧小平、科學發展觀的成果,即“矛盾發展總是從平衡走向不平衡,而后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平衡”。(見中宣部理論局編《科學發展觀簡要讀本》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頁。

又如中國辯證法“和諧對立交替律”,是在吸取黑格爾矛盾規律中“矛盾四性”以及矛盾“斗爭絕對性”成果的基礎上,加上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辯證和諧論”、“和諧是發展相對動力”的思想,升華而成。

總結:中國辯證法六大范疇、規律與辯證法三大規律的關系:它是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石,是對三大規律的繼承與發展;是以對立統一為核心;平衡與失衡、對立與和諧、全局與局部、曲線與直線、質與量,這些范疇都是對立統一的范疇,是矛盾關系在當代的具體化;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總之,中國辯證法六大范疇、規律與三大規律的關系,既不是平行關系,更不是另外一套;而是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思想的豐富與補充。參看本書《中國辯證法》部分第1章第1節小結。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研究領域,鄧小平是我們的光輝榜樣。多年來廣大理論工作者在理論創新的道路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在這一領域正處在幾大轉化過程中:(1)“詮釋性”向“創新性”轉化。詮釋是創新的基礎性工作,無論從中外哲學史還是經典中發掘思想珍寶都為發展創新提供了依據。(2)“零碎性”向“系統性”轉化。范疇、原理都是體系的一部分,上升為體系,把部分放在整體中,能更好地定位它的價值與作用。(3)“洋為中用”向“中為洋用”轉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華崛起的指針,對其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均有指導意義。(4)“抽象與具體割裂”向“抽象與具體結合”轉化。中國革命實踐與建設經過長時期的跋涉,經過各式各樣曲折離奇的斗爭,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包含深邃的辯證法思想,需要及時升華并納入辯證法體系中。辯證法規律體系的發展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對于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我們如果沒有及時地上升到理論高度,可能導致重復錯誤。如果干部隊伍的理論素質停滯不前,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將難以在工作中有所創新,打開新的局面。

關于黑格爾辯證法部分。這一部分是作者在講授黑格爾邏輯學10年,以及發表論文、出版黑格爾邏輯學專著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升華。其主要著眼點是把黑格爾邏輯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不可或缺的源頭加以分析點評。

今天我們探討詮釋黑格爾不是重復老調,清點陳貨,而是與理論創新的需要結合起來,把它視為理論創新不可或缺的根基。

其一,黑格爾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離不開對它的源頭進行完整了解。因此準確了解黑格爾不是清點陳貨,而是為理論創新夯實根基。列寧說過一段話:“要義: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17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俄]列寧:《哲學筆記》,林利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頁。這一段話也可以這樣說:“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很準確有效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其二,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中有許多關于方法論的精辟論述,可以和中國哲學史上的辯證法思想對照,總結升華出中國辯證法的范疇、規律、體系及建構原則,以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黑格爾提出了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抽象具體方法、相對與絕對、斗爭是發展動力、否定之否定發展曲線前進等。但是黑格爾辯證法有時代的局限性及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中國五千年文化中的辯證方法論,諸如平衡論、和諧論、分合論、曲直論等,是在黑格爾辯證法的視野之外。他的辯證法只是歐洲哲學史思維成果的總結與升華。

其三,黑格爾辯證法提三條規律,斯大林提四條規律,毛澤東提一條規律,從中國辯證法史上看,應補充幾條規律,尚有相當大的思考研究空間。

其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與“改造點評黑格爾”是分不開的。黑格爾方法論的重大缺陷之一,是沒有吸收中國辯證思維的優秀成果。這是它的重大歷史性缺陷。如果沒有中國辯證法史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大空缺。用中國五千年辯證法思維成果改造、彌補黑格爾辯證法的缺陷,是建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途徑。

其五,點評黑格爾是歷史的接力棒。馬克思、恩格斯點評黑格爾并沒有一次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需要從新的角度對黑格爾進行再點評:例如在黑格爾辯證法中看不見中華儒道釋五千年豐富的辯證思維成果的蹤影,這方面需要刻不容緩地加以點評與改造。發展馬克思主義與點評改造黑格爾是聯系在一起的,在這方面,列寧對黑格爾的深入閱讀與點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其六,黑格爾辯證法的缺陷有時無意中被帶到馬克思主義中來,并被誤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因此對黑格爾的缺陷,從新的視角、新的高度進行點評和改造,是理論建設的需要。以防誤把黑格爾的失誤當成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這是哲學工作者的使命。

關于列寧辯證法思想與黑格爾辯證法比較。這一部分是作者多年講授列寧《哲學筆記》并發表多篇文章、出版專著基礎上綜合而成,其主要思想如下:

首先,要看到列寧研究黑格爾的視角。西方研究黑格爾往往是從不同思想體系出發,如唯心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等角度去研究詮釋黑格爾,引用他的思想“為我所用”。列寧的研究則相反,不是純學術玩味黑格爾,而是抱著發展與創新馬克思學說的愿望,在黑格爾那里尋找思想珍寶加以反思改造,指導俄國革命。他在《哲學筆記》中提出許多重要原理。

諸如,對立統一是辯證法的核心;辯證法兩條基本原則:聯系與發展;他在辯證法16要素及《談談辯證法問題》短文中探討了辯證法三大規律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辯證法體系的構想;在三大規律的排列上把矛盾律放在前,把質量律放在最后。此外列寧還提出:抽象具體方法、認識從一級本質進入二級本質、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等,這些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建設與創新有重要意義。有一種看法,認為列寧哲學筆記的思想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東西,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列寧認為要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必須研究黑格爾。不能在這方面欠缺或無知。他說:“要義: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 ”[俄]列寧:《哲學筆記》,林利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頁。這一句話也可以這樣說:“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很準確有效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在《論戰斗的唯物主義的意義》一文中說:“應該組織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對黑格爾的辯證法作系統研究。”《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2頁。他還提出要“在雜志上登載黑格爾主要著作的節錄,用唯物主義觀點來加以解釋,舉馬克思運用辯證法的實例,以及現代史尤其是現代……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方面辯證法的實例來加以說明。”同上。應該形成“一種黑格爾辯證唯物主義之友協會”, 同上。等等。

關于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這一部分是作者多年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專題課,并參加國際會議研討后,在發表著作及論文基礎上升華而成。其主要思想如下:

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聲言要用存在主義人學思想改造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他宣稱馬克思主義不關心人,是人學的空場,它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經濟關系的原理,以及抽象具體方法;還吸取了黑格爾的思辨結構去建構它的辯證法體系,他的辯證法包括:“人學的辯證法”、“歷史的辯證法”、“構成的辯證法”、“被構成的辯證法”、“個人自由實踐的辯證法”等。他在體系中吸取了不少黑格爾及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但是薩特卻將這些材料和主觀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方法結合在一起。本篇以薩特為典型,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力圖改造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人類思想史及革命實踐的概括與升華,才是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唯一正確的途徑。

回首過去,展望將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與創新,是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整個隊伍艱苦的努力。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艱險在崎嶇的道路上攀登,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作者50年代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向多位大師求學:曾師從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國學大師系統學習中國哲學史;又師從賀麟、張世英、苗力田等教授學習黑格爾哲學、西方哲學;師從黃楠森、蕭乾等教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者在學術探討過程中,深感研究馬克思主義,首先需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其次,要有正確的學術價值觀。作者在北京大學30多年的教學中,曾講授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邏輯學近10年,列寧哲學筆記8年,西方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人學與中國人學比較課程多年。近年來曾力圖從中國哲學史及中國現代哲學毛、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升華出中國辯證法,目的是拋磚引玉,引起學界討論。作者近年來曾在報刊上發表了一些中國辯證法的文章,以便引起討論。諸如:

《儒家智慧“三論”引領世界從陰霾紛爭走向升平繁榮——談“和諧論”“平衡論”“分合論”》,應邀參加“2012年印尼國際儒學大會”,所提供論文已在國外出版。

《從東方哲學智慧中升華辯證法的新規律——“雙重平衡律”與“和諧對立交替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載《求是集》(北京大學哲學系慶祝100周年系慶論文集)。

《從國學中汲取升華出辯證法的新規律——談〈雙重平衡律〉及其主導地位》,福建社會科學院主辦:《福建論壇》2011年第8期。

《國學精華與中式辯證法之“和諧對立交替律”》, 《福建論壇》2012年第5期。

《東方哲學智慧與中式辯證法的新規律——談分合互動律》, 《北京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中式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談曲直交替律》,福建社會科學院主辦:《學術評論》2014年第2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實現“中國夢”,實現“一帶一路”、“中為洋用”,引領多極世界創建世界和平新秩序具有重大意義。這是一代、幾代人尤其是理論工作者的光榮歷史使命。本書通過對辯證法四大體系的比較、研究,并以毛、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治國理念為靈魂與根基,力圖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途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

中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國,已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故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應當吸收中國及亞洲思想史上辯證思維的成果,尤其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豐富經驗。將中國及亞洲特色的優秀方法論成果升華到馬克思主義中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留下令人矚目的篇章。“中為洋用”,引領多極世界,造福子孫后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留县| 张家界市| 新平| 岚皋县| 都江堰市| 泰安市| 故城县| 黄梅县| 聂荣县| 抚顺县| 利辛县| 封开县| 河津市| 南阳市| 西华县| 宜宾县| 普格县| 河北省| 连城县| 郴州市| 临武县| 江门市| 江孜县| 保定市| 兰西县| 东平县| 屏边| 台北市| 沙田区| 德令哈市| 葵青区| 溆浦县| 天祝| 福建省| 顺义区| 九龙城区| 乐安县| 沙湾县| 克山县| 永善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