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助他行為的演化過程:互利共生

有時候,某些目標對于生物個體是有利的,但這些生物不能獨自實現。一只獅子也許想用大象肉做晚餐——否則就得挨餓——但它單憑自己無法獵殺一頭大象。如果一群獅子都處于這種情形,它們可以通力合作,撲殺這頭大象。如果它們不合作,所有獅子都會挨餓,甚至面臨死亡。即使要撲殺的不是大象,而是可以獨力捕獲的動物,獅子們一起行動還是可以增加成功捕獵的概率,并且降低風險。顯而易見,自然選擇對引發這類合作行為的性狀青睞有加,這并不需要這些獅子之間具有血緣關系。這類助他行為有時被稱作互利共生(mutalism),有時則被稱作合作(cooperation)。然而,在日常語境中,“合作”也可以指許多其他類型的互利互惠行為(例如將會討論到的互惠和回報行為),因此,只在狹義上使用“合作”可能會引起混淆。而在學術圈外,“互利共生”并不常見,因此使用這個術語更恰當。有人可能更偏向把“互利共生”一詞限制在不同物種成員的關系上,而把“合作”用于描述同一種物種的成員之間的成本—收益關系。這種概念選擇似乎漸漸不流行了,這里也沒有遵循。

基于互利共生的助他行為不是犧牲繁殖適應性的行為。一只不跟同伴合作的獅子,很可能把整個捕獵給搞砸了,由此降低了它自己的繁殖適應性。有的時候,不必所有的獅子都參與進來,捕獵也能成功,這時就會有一種選擇壓力促使獅子讓同伴繼續捕獵,而自己坐享其成。但是一般而言,參與捕獵的獅子越多,捕獲獵物的概率就越大(參與捕獵的獅子受傷的機會就越小),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參與捕獵會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繁殖適應性。

我們需要注意互利共生的一個特點(為了將它與助他行為進行對比):互利共生的雙方并不需要有持續的關系。例如,為了趕走一只大型的危險動物,一群小鳥“群起而攻之”(互利行為的又一個例子),它們此時此地促進了彼此的適應性,即便事后鳥群就一哄而散,不再往來。因此,互利共生不屬于一種互惠關系。這種簡單的區別,我們可以用大衛·休謨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有兩個劃槳者同心協力把船劃到一個彼此都想去的地方。雙方沒有交換承諾,因為沒有必要:任何一方停止了劃槳,船就會原地打轉;在這種情況下,想到達目的地,就需要“他們都做好各自的工作,只有一個人劃槳的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1751)1983:95]。我們可以設想另一種情況作為對比:一個劃槳手就可以駕船。甲答應把乙載到乙的目的地,但前提是晚些時候乙也會把甲帶到甲想去的地方。這種安排就跟上例不同,包含著契約(雖然是一種隱含的契約)。前者屬于互利共生,而后者則屬于互惠。現在我們開始直接討論互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绥江县| 大竹县| 邹城市| 商城县| 杂多县| 广昌县| 杨浦区| 安徽省| 平山县| 班戈县| 邳州市| 海城市| 白玉县| 牙克石市| 招远市| 资源县| 双流县| 石楼县| 吉林省| 蒙城县| 台东市| 错那县| 波密县| 右玉县| 塔城市| 高青县| 新沂市| 澎湖县| 青川县| 遂平县| 五峰| 游戏| 会宁县| 长泰县| 雅安市| 堆龙德庆县| 柯坪县| 嘉兴市| 安平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