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
- (美)安妮·謝弗—克蘭德爾
- 935字
- 2019-01-04 16:33:08
1 羅馬式建筑和藝術
羅馬式(Romanesque)這個名稱是19世紀發明的,意為“類羅馬的”。這個術語最初用來談論建筑,指的是在11世紀晚期到12世紀之間,典型的歐洲建筑采用了類似古代羅馬時期的厚石墻和有拱頂的建筑風格。
羅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拱頂,拱頂意味著用弧形的石質房頂覆蓋空間,它不同于以橫梁置于圓柱或側柱上跨越空間的那種結構,后面這種結構有時被稱為梁柱式,而拱頂結構則被稱作拱壁式。扶壁是一種獨立堅固的石質支撐物,拱則是形成拱頂的結構基礎,它跨越空間,由一系列楔形石塊組成,這些石塊即是拱石。由于拱能夠比簡單的橫梁跨越更大的空間,建筑者在使用拱的建筑物中便可以使用更少的支撐物。基督教的建筑師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因為他們所建造的教堂,其室內障礙物應該越少越好。基督教的禮拜多數是公眾性的,參加禮拜的人應該看得見帶領他們進行祈禱的教士們。
拱頂建筑的另一個好處是防火。大多數早期的基督教堂,即在羅馬式出現之前的加洛林和奧托時期,建筑物用木材做屋頂,原因是木料在歐洲很豐富,造房子也比較容易。但中世紀編年史上充滿了火災的記錄,大火摧毀木屋頂教堂,人們看見自己的教堂被毀壞,感到膩煩了,就開始學著造石頭的拱頂。
最簡單的拱頂是一個拱門向兩邊伸開,這是一種筒形或隧道形拱頂,這種拱頂重量很大,內部又很少采光,因此古羅馬的建筑師就發展出交叉拱頂。交叉拱頂由兩個筒形拱頂直角相交,于是就在四道扶壁上形成一個天棚。兩個筒形拱頂結合的地方叫交叉頂,這種頂只能在正方形平面上建造,對其他形狀就很難,但由于它能夠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建筑物,形式又比較開放,所以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4.梁柱式結構。

5.墻的重量向下擠壓,若抽走幾塊磚,別的磚仍能互相支撐,并將擠壓力向外、向下傳送。

6.將缺口做整齊,在缺口上方摞起楔形的石塊(拱石)使之互相支撐,用一個木架將其穩住,拱做好后再把木架拿走。

7.筒形拱頂。

8.交叉拱頂。
幾乎所有的羅馬式教堂都采用這兩種拱頂,即筒形拱頂和交叉拱頂。從視覺上說,這些拱頂給人以堅固、沉穩、安詳的印象,卻缺乏奮進感。它們的表面很平滑,你的眼睛每次掃視空間,半圓形線條總是把目光引回到地面上。
羅馬式風格還有一些特點,那就是支撐拱頂的扶壁厚重、光滑的石墻敦實,墻上開著喇叭形洞口,用來做成小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