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期鐵路的那些人和事
- 賈本義
- 1660字
- 2019-01-04 16:03:11
第三節(jié) 吳淞鐵路的收贖與拆除
1876年2月,清政府向英駐華公使,就英方違約修建鐵路提出交涉。李鴻章提議,“在保我中國自主之權(quán),期于中國有益,而洋商亦不致受損”的原則下,建議“派道員朱其詔、盛宣懷馳往上海,與該關(guān)道詳酌機宜,設(shè)法操縱,俟威妥瑪所派之員到滬,會同妥籌”得到清廷允準。(《李文忠公全集》第27卷,第62頁)朱、盛趕到上海,和馮焌光一起,與英方商談收回吳淞鐵路,經(jīng)多次討價還價,簽訂了《收贖吳淞鐵路條款》。
3月,清廷上諭:“著沈葆楨、吳元炳妥為籌劃,并密飭道員馮焌光詳酌機宜,悉心辦理。”(《清季外交史料》第5卷,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一冊,第51頁)
江海關(guān)蘇淞太道馮焌光、三品銜湖北候補道朱其詔、布政使銜直隸遇缺題補道盛宣懷,大英國漢文正使梅輝立,會商收贖上海至吳淞鐵路條款事宜,簽訂《收贖吳淞鐵路條款》共10條。
一、鐵路一事,李大臣(即李鴻章)與威大臣(即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在煙臺面商,為保中國自主之權(quán),彼此商派委員朱道臺、盛道臺會同梅正使與上海關(guān)道,面商通融辦法。現(xiàn)在江寧省城會訂條議,面呈南洋大臣核定辦理,彼此畫押照繕兩分,各執(zhí)一分為據(jù)。再由關(guān)道等將此條議呈明北洋大臣、江蘇撫憲鑒核,梅正使亦將此條議呈明威大臣鑒核。
二、鐵路擬歸中國買斷,所有地段、鐵路、火輪車輛、機器等項,由中國買斷之后,即與從前洋商承辦之公司無涉。
三、現(xiàn)在所議買斷地段、鐵路、火輪車輛、機器、停車房屋,一切應(yīng)還該公司價值若干,即由上海道、英領(lǐng)事邀同公正商人各兩位,詳細查明各項細數(shù),由中國照數(shù)核給,兩不相欺。惟開行一年之久,應(yīng)照英國公司向例遞年核減之數(shù)折實照減。
四、價值分作三期交付:查明價值之日,中國即先付第一期價銀三分之一,該公司先將地契繳還上海關(guān)道;半年屆時,中國再付第二期價銀三分之一;一年屆時,中國付清第三期價銀三分之一。由上海道照會領(lǐng)事,飭令該公司前來具領(lǐng)。
五、以一年為限期,自光緒二年九月十五日起至光緒三年九月十五日止,由中國買斷一切,價銀全數(shù)付清,所有地段、鐵路、火輪車輛等項,均即點交中國承管,行止悉聽中國自主。從前洋商公司不得過問。一年之前,因中國價銀尚未清付,自光緒二年九月十五日起一年之內(nèi),火輪車行止應(yīng)聽該洋商公司承辦,盈虧亦與中國無涉。所有如何保護一切章程,由上海道會同英領(lǐng)事商辦(俟訂明后即當謹遵)。
六、吳淞至上海已成一段鐵路,其起止約三十里。一年以前,因中國尚未將價銀付清,暫由該洋商公司辦理;但準其搭客往來,不得違礙關(guān)章,并不得添購地段,推廣鐵路。
七、前因行車壓死人命一案,應(yīng)妥議撫恤銀兩轉(zhuǎn)給。
八、現(xiàn)議通融辦法,大致已定,不得再有更改。關(guān)道與領(lǐng)事以前一切照會,彼此消案,不再爭論。
九、此項辦法,系兩國和好,為保中國自主之權(quán),期于中國有益而與洋商無損,故格外通融,由中國買斷。以后如欲做鐵路等事,應(yīng)與中國先行商明,不得以現(xiàn)在辦法援以為例。
十、該公司在英國原雇洋匠及監(jiān)工人馬利生,應(yīng)查明當日原訂合同,由中國買斷之后,應(yīng)如何給付工價,或留有,或退回本國,按照原訂合同辦理,以照信守。倘若留用,一切悉聽中國官調(diào)度,不得擅專。”(《交通史路政編》第一冊,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54~55頁)
吳淞鐵路由清政府以白銀285000兩贖回。按照英國人要求,規(guī)定贖款在一年內(nèi)分三次付清,而在這一年當中仍由吳淞鐵路公司繼續(xù)行車營業(yè),以示“通融”。這樣該公司就有時間和機會,按原計劃把鐵路修到吳淞鎮(zhèn)。

木刻年畫
吳淞鐵路全長14.5公里。1976年12月1日全線通車,使用3輛“天朝”號機車,重9噸,10輛客車,12輛貨車,時速24公里。到1877年8月25日止,運行不到一年,有16萬多人次乘坐。后被清政府“買斷”后拆除,應(yīng)福建巡撫丁日昌的要求,將鋼軌、機車、車輛等鐵路器材運往臺灣。
吳淞鐵路的出現(xiàn),雖然沒有“使中國進入鐵路時代”,但作為新式運輸工具的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吳淞鐵路是中國領(lǐng)士上出現(xiàn)的第一條鐵路,是在沒有得到中國政府正式批準和沿線居民支持的情況下興建的,在世僅一年就被拆除了。但它畢竟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作為先進的運輸方式,中國人看到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