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進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
- 李杰
- 5849字
- 2019-01-04 15:29:48
1.1 低門檻與高壁壘
股市這個游戲的進入門檻非常低,任何年滿18周歲的公民只要去開一個股票賬戶,就能馬上實現足不出戶的交易。任何投資者都可以在幾千只股票中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從決策到交易完成只需要敲幾下鍵盤即可。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簡單”的工作,沒有學歷限制、不需要筆答面試、沒有外貌和年齡段的要求、不受天氣和地理因素的影響。可以說,進入股市基本沒有任何門檻。
但這個游戲的另一面卻是要想成為真正的獲利者面臨極高的壁壘。
1.1.1 少數人獲勝的游戲
對于股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管理層說股市是現代金融和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派說股票市場是已經發行的股票轉讓、買賣和流通的場所;理財顧問說股市是理財的重要手段,股票是一種讓資產隨著時間增值的方法:老百姓傳統上喜歡說股市就是一個圈錢的賭場。
以上說法我覺得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股市,我想它是“一個注定最終只有少數人獲勝的財富游戲”。這是完全從結果下的結論,這個結果與我們認為股市是怎樣的、抱著怎樣的期待來股市以及股市具體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都沒有太多關系。
隨著近些年來巴菲特的名聲在國內如日中天,一些投資者將巴菲特的話簡單孤立地拿出來做宣傳,頻頻提出“投資其實很簡單”之類的論調,似乎在股市中賺錢是一個非常輕松和容易的事。不得不說,這是與我個人的觀察完全相悖的,并且我認為這種論調對于投資者認識股市和投資客觀上起到了極大的誤導作用。
讓我們看一些基本的事實:從1608年世界上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至今,股票已經存在超過400年了。在這400多年中,古今中外的各個證券市場經歷了數不清的牛熊轉換。以最成功的美國市場為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道瓊斯指數在1906年1月時約為100點,截至2012年12月末約為13200點,106年間增長了132倍。具《上海證券報》的一個統計,過去30年美股漲幅排名前五的行業漲幅分別為:信息服務229.77倍、批發零售131.34倍、生物醫藥77.86倍、電子半導體電訊57.65倍、消費品41.09倍。
但即使是在這樣超長期持續上漲、不斷孕育出大牛股的市場里,我們又見到了多少獲得良好長期回報的投資者呢?美國的股民們因此獲得了投資普遍的成功嗎?
答案是:沒有。不僅沒有獲得普遍的成功,在整個美國證券歷史中反倒是充斥著血本無歸的慘劇。那么,在還處于發展成熟期的中國股市中,我們得以自信滿滿的理由何在呢?
可以說無論在任何市場投資,都注定了將是個最后只有少數人獲勝的游戲。如果哪個階段它讓你看到了大多數人都在賺錢,甚至大賺特賺。那我們最好小心,因為幾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都沒有例外,“我個人”成為一個例外的概率就更低。
巴菲特確實說過“投資很簡單”,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最好想想這句話是否對所有人都成立?說投資很簡單的巴菲特,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的研究生,導師和畢業后的老板是價值投資的偉大開創者格雷厄姆,他在說“投資很簡單”的時候已經從事投資很長時間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就像拳王泰森告訴你拳擊很簡單,梅蘭芳告訴你京劇很簡單,李寧告訴你體操很簡單一樣,恐怕大多數人聽了后都會有自知之明。但創造了投資界神話的一位老人說這句話的時候,為什么很多人就欣然接受了呢?
何況,巴菲特的原話是:“投資很簡單,但并不容易”。太多人大大高估了前半句對自己的適用程度,而遠遠低估了后半句所隱含的極高壁壘。
也許有人看到這里已經滿腹狐疑了:哪兒有你說得那么難啊?我就覺得很簡單啊,股市的賺錢確實很輕松啊。好吧,如果這是一種真實的感覺,那么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閱讀本書的時候恰逢一個大牛市,股市基本上已雞犬升天:
第二,正好處于個人運氣非常棒的階段,俗稱的買啥啥漲賣啥啥跌;
第三,確實是人中罕有的天才。
第一種:在一個蓬勃的上漲市中你確實會發現賺錢其實很簡簡單,牛市就是一個分辨不出誰是傻瓜的環境。我向來認為牛市和熊市都是讓人忘記歷史和未來的特效藥,比忘情水的效果好多了。所以第一種情況得出投資很簡單是很自然的。而且說這話的人往往與說“股市是毒藥,這輩子再也不碰了”的是同一批人。只不過在牛市喜歡說“簡單”,在熊市喜歡說“毒藥”而已。
第二種就更有迷惑性,明明股市并非雞犬升天,但我的成績就是好,這總不能用“牛市”來解釋了吧?很遺憾,這依然可能是運氣的眷顧而不是能力的結果。在一個不過幾年的環境內,由于市場偏好等因素的差別,股價是可以完全脫離其價值規律而呈現高度不規律的波動性的。在這種較為隨機的環境里,一定會出現一些幸運兒。這就像那個著名的故事:1000個人扔硬幣,每次將扔到正面的人留下,20次后真的會出現一些連續20次都扔了正面的家伙。但如果他認為自己能留下是因為技術好而不是幸運,那么可以試試繼續以此為職業扔5年、10年看看結果如何。
我也不否認第三種情況的存在。但常識告訴我們天才必然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特別是當一堆人都認為自己是天才的時候,這事兒就更不靠譜了。何況,我相信沒有天才會需要和恰好翻開這本書,所以這種情況可以從統計意義上忽略不計了。
其實通過常識就會很清楚,就算是經營一個小百貨商店或者小飯館,在激烈的競爭中想獲得很好的收益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怎么一到了證券市場上就突然天上會掉鈔票了呢?經濟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行業要想獲得超額收益都需要有一個壁壘,股票投資不可能是個例外。
我曾經想,到底怎么才能解救大眾:一個超級牛市,或者開誠布公的股神,完美的制度?最終答案是,什么也拯救不了。或者這樣說,讓大眾都輕松地從股市中賺錢這個目的本身就是“反科學”的,如果實現,那么社會從此會一路倒退。那些因為大多數人賺不到錢而痛心疾首的人,其實自己還沒走出認知的怪圈。
在我看來,只有充分認識到股市將注定是少數人獲勝的游戲,充分理解投資“簡單但不容易”的內在意義,才算是開始正視了投資,開始有機會進入投資的大門。因為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很自然地會思考下一個問題:我憑什么才能在這樣一個最終注定是少數人獲勝的游戲中勝出呢?
1.1.2 三重困難、四種層次
知道在股市投資獲利是一件困難的事固然是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難在哪里。知道難可以讓我們正視它,但只有知道困難來自哪里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并自我提升,從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曾經有朋友問我怎樣才能在股市獲利,我想了想最終給的答案是:低買高賣。
朋友頗為失望,我理解他的想法但我認為他并沒有清楚地理解我的答案。我并沒有搪塞他,股市獲利的本質就是低買高賣。任何一筆投資要想獲利,其表現形式必然是賣出價高于買入價。但所有的困難和問題也就發生在這個環節中。
不妨想想股價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很顯然,是“每股收益×每股估值”。也可以理解為公司的業績與公司在市場上所獲得估值的乘積。那么由此事實推導,我們想要獲利必然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
(1)在估值不變情況下,公司在未來賣出時的業績高于你買入時的業績;
(2)在業績不變的情況下,公司在未來賣出時的估值高于你買入時的估值;
(3)公司的業績和估值都高于你買入時的業績和估值。
由此可以推導出,在股市中獲利的兩個關鍵變量是:公司未來的業績走向和市場給予公司的估值。
1.投資者的三重困難
那么問題來了,對這兩個關鍵變量的判斷和把握,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情嗎?毫無疑問這遠非那么簡單。至少有三個最重大的困難是每一個投資者都要面對的,見下圖。

第一道難關是“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公司的業績是一個結果,是其在特定商業環境下面對競爭交出的成績單。但只要是競爭就沒有100%確定的,越是自由市場環境下競爭的強度就越高。所以要達到投資獲利的第一個條件“取得未來更高的公司經營業績”就需要對企業的商業前景進行推斷,而這一過程融合了從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到財務會計,甚至是特定的專業知識的一系列學科的內容。但這僅僅是初級的,真正優秀的投資者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判斷力,能夠對于其商業價值和競爭格局有一個前瞻性的認識和判斷,這種能力的培養并非靠學院教育就可實現,往往還取決于一個人長期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甚至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觀察和感悟。
第二道難關來自于”證券市場定價的復雜性”。如果僅僅是預料到一個公司未來的經營績效將會增長就可以在投資中獲利,那么在股市的投資起碼能簡單一半。但很可惜,在股市中大量的實例表明,即使你準確判斷到公司未來的業績還會增長,依然無法讓你賺錢。因為股市從本質上而言并非是對企業業績進行交易的場所,而是對企業業績的預期進行交易的場所。市場定價的復雜性就表現在,股價往往并不與企業業績呈現同步,企業的投資價值也并不與其當期的業績增長高低、規模大小呈現完全的對等關系。市場會以復雜但精密的方式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和不同階段的企業差異化定價,有的會溢價有的會折價,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邏輯,就會出現買了最偉大的企業卻虧損的尷尬。
第三道難關就是“市場對人性弱點的放大”。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某人對某只股票的判斷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但他最后卻非常懊悔。為什么呢?因為他根本就沒買,或者買了又扔了,又或者在一只大牛股上只有很少的倉位。“看對做錯”這種事兒在投資上屢見不鮮,“看對”屬于學識上的問題,“做對”可就要面臨克服人性弱點的考驗了。股市在某種程度上與賭場很像,就是它們幾乎都是精確瞄準了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點而設計的:貪婪、恐懼、猶豫、自負、盲目、急躁、患得患失……它是一個人性的放大器,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讓人失去理智。
常說喝酒和打牌能看清一個人的秉性,但是我說,這和股市比起來簡直是小兒科了。一個人最真實的秉性其實是在股市中得以展現——這里沒有表演的成分,卻有金錢這個現實利益的考驗。所以一個內心不強大、無法在壓力下保持理性的人,哪怕才高八斗、智商超群,也注定只能成為這個市場中的失敗者。
2.投資能力的四個等級
我相信只要在股市中打拼過幾年的人,恐怕都不難體會到這三個困難的厲害之處。反過來講,這三大挑戰也就成為了在股市中成功的最大壁壘。具體來說,擁有以下三種能力的人才有望在股市中成為最終獲利的少數人,也即七虧兩平一賺中的“一”。

如果用這三種能力去衡量股市中的各種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投資能力的等級:

在我看來第一種人在哪個市場里都屬鳳毛麟角,這個層次既需要深厚的專業素養、卓越的眼界、深邃的歷史觀,又要具有敏銳的風險嗅覺和超人的意志力。他們是普通人膜拜的偶像和學習的楷模他們不但大勝而且長勝。
第二種人是股市中優勝者的主力學識修養較為完備又往往在某方面特別突出,性格上恰好又很適合在股市中生存。這種人只要不自己放棄原則去做危險的舉動,實現財富上的滿意回報只是個時間問題。
第三種人的結局會有非常大的分野。這種人往往在某一項能力上具有硬傷,也許是性格天生不適應股市投資的要求,也可能是在對投資相關的理解上存在重大偏差(往往是過于偏執和極端)。這種缺陷很容易在某種市場環境下遭遇大敗,甚至是一蹶不振。而又由于其在某些能力上的突出,并且由于偏執而敢于下賭注,在運氣很好的時候很可能創造出階段性的投資佳績。
第四種人就簡單多了,他們絕大多數會成為“七虧”中的一員,運氣較好的會在多年的折騰后收獲“兩平”的結局,長期來看基本不可能進入“一賺”的行列。
1.1.3 糊涂賺還是明白虧
很多股民都喜歡說:賺錢就是硬道理。然而在股市里,賺錢有時候會成為一件壞事,虧錢反而可能是個好征兆。這不是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其實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來看而已。
糊涂賺的危害
如果是從糊里糊涂的賺,到明明白白的虧那么不但不是個壞事反而是一個進步:因為從長期看前者必然會淪落到糊里糊涂的虧,而從后者才開始有機會走向明明白白的賺。所謂糊里糊涂的賺,通常就是把”偶然性”當作必然性。比如今天買入一個股票,其實無論如何明天也有50%的概率是會漲的。但是如果真漲了,有人就不會考慮到其中的偶然性因素,而是認為自己的決策高明。
以一天的情況來看,似乎并不容易讓人犯糊涂,那么不妨看看另一種情況:在一段期間內,甚至此期間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很多人可能都會保持某種“正確性”,但卻忽略了“正確的結果”其實很可能是被錯誤的“理由甚至此期間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所支撐的——這是股市所特有的一個現象,即“錯誤的獎勵甚至此期間可以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
如果你是一個汽車修理工,你不可能因為給客戶更換錯了一個配件而得到獎賞;如果你是一名理發師,你也不可能因為給客戶理了個糟糕的發型而受到獎勵。但在股市中,錯誤的行為有時候反而會得到階段性的收獲。
比如,2007年從4000點開始“黃金10年”的歡呼,至少可以“對”2000多點,而這期間所有逐漸警惕起來的人都會成為“傻子”。又比如,納斯達克的瘋狂并不是幾個月而是長達4年多,連巴菲特在此期間也被認為“該掃入歷史的垃級箱了”。
所以,糊里糊涂的賺,其實是一大堆投硬幣者之中處于幸運階段的偶然表現而已,其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持續性。最弱小的糊涂分子,持續性差到每天可能都不一樣,每個買入的獲利概率都呈隨機分布:稍微幸運些的糊涂分子,則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順風順水,而一旦特定的環境改變,他就將無法再持續——甚至更糟,用錯誤的方法繼續應對而導致最終的慘敗……
當然,這并不是說必須要有一種無論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方法。其實恰恰相反,不妨認為其實根本沒有這種方法——因為市場的偏好和偶然性是無窮盡的但是每個人的能力范圍卻總是有限的。
明白虧的益處
明明白白的虧,其實就是一種反思——是在不可持續的糊里糊涂的賺與虧之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其實很有限”,而市場“其實很復雜”;開始客觀看待和分析總結自己每一筆投資勝敗的原因所在:開始知道市場的什么部分是規律,而什么部分其實不過是隨機事件而已;不會再將偶然性因素導致的“賺”歸功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將必然性因素導致的“虧”卻歸咎于所謂的市場不成熟。所以一時的賺和虧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節點,在我們永遠退出市場前,這個游戲的結局都是不確定的。如何讀懂這個游戲,才是最終結局的決定性因素。
只有經過了這個步驟,才有可能最終走向明明白白的賺,才能使得自己的投資績效具備可持續性。這種可持續性,完全不是指在任何時期都可以賺錢,而是指找到一種可不斷復制的、把握了市場長期核心規律的模式化投資方法。
雖然這種方法會階段性地顯得“無效”,但那不是投資方法的問題,而是任何投資方法必然不可能覆蓋市場的所有時間和特點的問題,但是這與“幸運”的區別在于:正確的投資方法即使是放在以幾十年為一個單位的不斷循環中也是經常有效且可重復的,而且時間越長越體現出必然性——而幸運只存在于某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且時間越長越顯示出其偶然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