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 鄭逸梅
- 629字
- 2019-01-04 15:18:45
豚蹄小談
三牲以牛為太牢,羊為少牢,豚乃尋常進食之品,配牛羊成數而已,夠不上為牢。
豚蹄為豚身最精華之處,分前蹄和后蹄。后蹄骨較少,故市肴者輒爭購后蹄。煮法,有紅燒,有白燒。紅燒純用醬油,白燒則用食鹽,佐以腌肉或火腿,一以濃厚勝,一以清雋勝。舊時風俗,凡設宴,主人往往以紅燒豚蹄為最后一道菜肴。實則湯饌紛呈,客已飫飽,主人親上豚蹄,客必起立稱謝,說:“留為主人自用。”如此習為常例。吳中某鄉尚儉約,以豚蹄之備而不食,未免浪費,于是異想天開,取木材造一偽豚蹄,髹以紅漆,盛諸巨盎,望之儼然如真。宴末,主人以偽品進呈,客照例謹謝,道“不敢當”,則轉呈它席。這樣則一偽品,眾席可用,一具已足,不求其副,且傳之子孫,可用若干代。這種鬼把戲,主客心照不宣,豈不是一大笑話嗎!
我是喜啖豚蹄的,從豚蹄引起我的思親。我的慈母逝世已數十年,當時我供職滬北天通庵路上海影戲公司,專事編撰,即寓公司中,我弟潤蓀,侍母卜居滬南老西門的靜修路。我每逢星期暇日,必進城探母,慈母知我喜啖豚蹄,亦必親煮豚蹄以待,因此為之朵頤大快。如此若干年,這種感受,給我印象很深,香港中國文化館輯刊《我的母親》一書,我曾含淚寫了一篇《舐犢情深的母愛》。
老年人應當多進蔬菜,少進肉類,可是我恰恰相反,背道而馳,每餐離不開葷腥,對于豚蹄仍喜下箸。媳婦高肖鴻是位醫生,知道我心臟、膽囊都不健康,力勸我少進肉食,但拗不過我嗜好所趨,未免偶爾也以豚蹄見餉,作為我筆墨辛勤的慰勞。可是在思想和行動上卻引為是莫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