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 鄭逸梅
- 915字
- 2019-01-04 15:18:48
各家的飲食
河豚味美而有毒,然善烹之卻可登盤。畫家吳湖帆常啖河豚,因其戚孫邦瑞,江陰人,江陰人因烹河豚有術者。一日,孫為湖帆烹河豚,邀我同進,我不敢下箸,迄今尚不知其味之美何若也。
熊掌亦美味,我從未一嘗。一日,書家黃藹農見告,有人以熊掌二為贈,茲正在探詢烹煮法,屆時當邀請同飲。奈延日多,熊掌霉腐,棄去未食。按我友陸澹安曾啖熊掌,謂“無佳味”。頃閱陳慶年之《橫山鄉人日記》,有云:“浭陽端午橋約往夜飯,烹熊掌餉客,從來所未食也。略嘗少許,味太肥膩,不能盡一塊。”
程小青家備一筒,能制冰結凝,暑日大量餉客,我是座上常客。
某歲春日,周瘦鵑時寓滬西愚園路田莊,邀客賞其盆梅,我亦在被邀之列,所備之飲具與肴碗,均為梅花瓷品。趙眠云卜居蘇州棗墅,歲初,輒有春宴,我寄寓其家,每宴必參與。彼收藏書畫甚富,春宴又必張掛書畫,堂軒間琳瑯滿目,來客無不恣賞。
但杜宇喜啖青豆,新嫩時,每餐必備,否則以罐頭青豆為代,客至留飯,常以青豆佐肴。彼飲黃酒,亦與人有異,人飲酒,白者冷飲,黃者熱飲,我伴之,花雕、竹葉青亦冷飲。
范煙橋,吳江桐花里人,在吳中溫家岸購得巨廈,遂移居,組織星社,常在其家為文酒之會。一次,以家鄉土產麥芽塌餅餉客,甘芳可口,謂:“是餅為蘇曼殊所嗜食,一啖能盡十數枚。”
我訪朱孔陽于天平路,輒留飯,其夫人金啟靜,善制肴,且極迅速,與客周旋,又入廚烹調,雙方兼顧,毫不慌亂。
汪小鶼為江建霞太史哲嗣,留學法國,善塑銅像,寓居滬北八字橋,設有廠房,又復花木扶疏,小有泉石之勝。其夫人善制西式點心,一日,邀請諸熟友往游,我與冒鶴亭、潘博山、但杜宇、殷明珠同為入幕之賓。杜宇且出電影攝影機攝取紀錄片。嘗西點,為之朵頤大快。
夏自怡名宜滋,寓滬市北京東路,善制藕絲印泥,又復善煮功夫茶,因有“泥皇茶圣”之號。我曾與高吹萬、程白葭、朱其石同往其家,飲梅花、水仙、茉莉茶,香留齒頰,迄今不忘。
施濟群家擅制家鄉肉,家鄉肉為咸肉之上品。我襄助濟群主編《金鋼鉆報》,每晚在彼家進飯,家鄉肉經常吃到,我認為唯一佳肴。按家鄉肉之名稱,據說出于宋代,抗金名將宗澤,與士卒共甘苦,時以其家鄉義烏之咸肉餉士卒,士卒嘆美,問:“此為何肉?”宗澤答以“家鄉肉”,家鄉肉因此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