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
- (美)丹尼爾 L.施瓦茨等
- 1223字
- 2019-01-04 11:23:22
Ⅲ.運用類比能產生什么效果
類比推理可以幫助學習者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就好比從麩皮中篩出麥粒(請允許我們在此用了個略顯夸張的類比)。然而,很多時候人們還是會過度依賴表面特征來做判斷,卻忽略了事物中蘊含的深層結構。下面這項研究充分體現了這一點(Ross,1984),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學習計算概率的公式,如排列和組合的計算公式等。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學生們會結合一種物品來學習組合數的計算(例如借助小汽車模型),學習排列數的計算時則會借助另一種物品(例如骰子)。在實驗后測中,如果測試題目討論的物品與學習案例中的一致(即學的時候計算小汽車的組合排列,后測題目也圍繞小汽車來討論),學生們的表現就都還基本令人滿意。至此,一切順利。
然而當測試題目中的物品互換時,問題出現了(見圖A.4)。例如當組合數題目用的不再是小汽車而是骰子時,測試結果就會很糟糕,甚至還不如用一個在講解時沒出現過的全新物品(既不用小汽車也不用骰子,比如用小星星)。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一現象:由于學生并沒有透徹理解排列和組合計算中的深層原理,于是在選擇要用哪個計算公式時,判斷依據是題目所涉及的物品這一表面現象,而非問題的本質。比如說,學生們會錯誤地認為,“與骰子相關的計算都是要算排列數,這道題和骰子有關,所以是排列問題?!蔽覀儼堰@類錯誤稱為負遷移:人們把學到的東西用在了錯誤的地方。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人們尚未辨識出問題的深層結構,所以只能借助顯而易見的表面特征作為線索來處理問題。
類比則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正遷移。在放射治療的問題中,參考過兩個類比例子的學生就成功實現了正遷移,他們能夠在新情境中合理地運用所學知識。如果我們希望幫助上述研究中那些沒學好排列組合的學生的話,就應該在講解排列和組合的時候,同時用上小汽車和骰子的例子,并讓他們思考題目之間的共通之處,隨后再講解公式與原理。

圖A.4 組合數和排列數計算中的正遷移和負遷移
讀到這里你可能不禁會問,“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通過類比的學習是有效的呢?”這是個好問題。比方說,一種思路是給學習者布置一個深層結構相同,但表面特征不同的“遷移任務”。這個任務最好是設定在全新的情境下,而且不要提示它與之前所學的哪部分內容相關。如果學習者能自主使用之前從類比例子中學到的知識點,那就說明他們確實掌握了問題的深層結構。例如,在一項研究中,一群高二學生需要探究密度與速度之間的類比關系(Schwartz, Chase, Oppezzo, & Chin,2011)(可能你也會想,密度和速度之間能有什么類比關系呢?其實二者的共通點是它們都運用到了比例:密度 =質量/體積,速度=距離/時間)。隨后,學生們要解答一個與彈簧彈性系數有關的問題(也是一個用比例計算的物理量,彈性系數=質量/距離)。結果這些學生還真的傾向于主動借助比例的概念來解題。
通過類比學習所獲得的關鍵成果在于,學習者將核心概念應用于新情境的能力。這個結果意味深遠,因為我們希望學習者在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判斷問題的本質,從而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