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Ⅵ.好例子,壞例子

在關于歸屬感的研究中,人們大多采用簡短的干預手段來預防學習者產生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但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學習者再強的歸屬感也會消失。這種情況下老師就要負起責任來。下面舉的幾個例子就說明了不同做法對歸屬感所起到的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

壞例子:想象有一家汽車經銷商開展業務評比,每個月都會評出業績最佳的銷售員和業績最差的銷售員。部門經理會通過各種手段獎勵最佳銷售員,同時單獨組織業績標兵集體旅游,卻不帶業績差的銷售員出游。雖然最差銷售員在表現提升后依然可能入圍最佳員工,但這種做法會讓大家不愿意與業績差的銷售員為伍,更不用說和他們分享銷售經驗、幫助他們提升業績了。

壞例子:想象在一個學生背景復雜的班級中,班主任想培養大家的歸屬感。他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要讓群體中每個人的感受都盡可能相同。為了幫助他的學生建立這種感覺,在開學的第一天,他對全班做了如下演講:“我叫賈聰明,是你們的班主任,我了解你們每個人。但我不在乎你們家里是比較窮還是不差錢,不在乎你是外地來的還是本地的,也不在乎你是個小胖子還是個瘦猴兒。你們都是我這個班里的學生……”然而事與愿違,他的“錦囊妙計”罔顧了一個事實:學生們早已形成了各自的小團體,并已對各自的團體產生了歸屬感。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消滅每個人身上的差異,而在于幫人們理解每個個體客觀存在的這些差異,既不妨礙他們歸屬于同一個集體,也不妨礙他們成功。孩子的個體差異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也是最應當被改進的。

好例子:想象某公司的研發部門:研發總監明確建立了一個相互尊重的集體氛圍,認真聆聽并認可每位工程師和研究員的觀點。同事們也對部門規范達成了共識,并懂得與其他同事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盡管創造這樣一個能夠促進歸屬感的環境并不容易,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建立彼此的信任,影響每個人建立歸屬感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歸屬感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工具,都值得投入精力去悉心經營。

歸屬感

Belonging

核心的學習原理是什么

歸屬感讓學習者更加投入,減少對行為是否得當、自己是否合群等問題的困擾。

對學習什么有幫助,舉個例子

想象一下,你剛剛來到新任職的公司,第一天報到。這時你腦海中會想些什么呢?“我能否融入新的集體?我和同事會相處得愉快嗎?我會不會不小心犯了禁忌冒犯領導?”如果有人不斷努力讓你融入進來,那么你肯定也會更積極地參與進來、努力學習。例如,你的上司會替你疏導,“每位新員工在剛來的時候都會覺得工作任務有些棘手,不是只有你有這種感覺”。這樣你就能意識到你所碰到的困難并不是因為你與群體中的其他人不同,而其他與你狀況相似的人也都能成功克服困難。

為什么有用

人們會在有歸屬感的時候加倍努力,不受孤立感的干擾。有時人們之所以不能融入群體,是因為他們已屬于一些有著負面刻板印象的群體。加強學習者在學習群體中的歸屬感,能緩和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能解決什么樣的學習問題

學習者不再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可能感覺自己不屬于這個群體,不能全身心參與進來。

學習者可能不愿意被歸為某個特定群體或具有某種特征。

學生在考試中的發揮不如課堂上的表現。

一名美籍非裔學生可能受到他人對自己種群刻板印象的影響,過度焦慮、在考試時無法全神貫注。

學習者感覺沒來對地方。

電機工程系一名女生明明成績很不錯,卻在考慮換專業,認為自己學不好工科。

使用的范例

幫助學習者重塑歸屬感。

給員工各種機會,了解不同特點的榜樣示范,看他們如何能夠融入群體之中。

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理解他們是如何成功融入已有群體的。

通過改變環境來讓人更容易樹立歸屬感。

在課堂中,建立共同的行為規范并鼓勵通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問題。

在線平臺上,鼓勵學生在論壇中了解其他同學。

容易出現的問題

學習者可能認為歸屬于不同的群體會有沖突,他們擔心新的身份會與現有的身份相矛盾(如計算科學家認為自己成不了一個好畫家)。

歸屬感干預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增加學習者的疏離感,或反而激起人們對差異的關注,讓原本不是問題的事情變成問題。

歸屬感干預可能會給學習者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比如,“你就不能改變一下你的態度嗎”,或者“你就不能再努力努力成為我們的一員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贺兰县| 修武县| 射阳县| 澄江县| 福海县| 松原市| 上杭县| 安化县| 金寨县| 永福县| 襄城县| 冷水江市| 法库县| 布拖县| 新干县| 罗定市| 新乡市| 沈丘县| 茌平县| 西峡县| 武宁县| 灵宝市| 汾西县| 绵竹市| 阳信县| 石台县| 许昌县| 潮安县| 射阳县| 泸州市| 循化| 巴青县| 新密市| 弥勒县| 康平县| 连平县| 乌苏市| 微山县| 玛曲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