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
- (美)丹尼爾 L.施瓦茨等
- 1140字
- 2019-01-04 11:23:22
Ⅴ.運用類比容易出現的問題
運用類比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兩類問題,需要我們格外注意。首先,學習者可能無法從類比中總結出蘊含其中的深層結構,或是干脆讀出了目標內容之外的東西。比如,學生們類比了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結構之后,可能會得出“這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球”這一規律,卻忽視了按軌道運行、質量集中在核心、組成元素散布在相對較大的空間中等關鍵特征。當然了,客觀來說這類問題可能只是美中不足,因為即便學習者沒能一下子看出來我們想讓他們看出來的類比關系,努力思考深層結構和共通原理的過程,也足以作為構建更通透理解的良好鋪墊(請參考本書章節J)。
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為目標特征選擇的類比不恰當,類比關系無法準確反映問題。例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人們對原子的了解越來越精準,原子結構與行星軌道的概念類比已經不再適用(見圖A.5)。若是要舉一個生活中更常見的例子,那么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電流與水流的類比。人們常用水管中的水流來類比電線中的電流。這確實能幫助人們直觀地理解電流的概念,但同時也引入了一個錯誤概念:如果根據這個類比來推理,那么點亮一串彩燈時小燈泡應當是按順序逐個亮起,因為電流(水流)要流經導線(水管)。這里出現的問題并非類比推理的邏輯有誤,而是類比本身就不嚴謹!更準確的類比描述應當是,水管中已經充滿水,打開水龍頭后管子里的水會同時流動起來。總而言之,在利用類比的時候,務必要選擇合適準確的例子,謹防誤人子弟。當然,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可以先用一個簡單的例子進行類比,隨著學習者的理解不斷加深,再用更準確的類比例子取而代之。但這里還要再提醒一句,如果一開始學習時的理解有誤,早期形成的誤解在之后可能很難消除(請參考本書章節U)。
說過了兩種常見的問題,我們再結合實踐中的情況進行討論。乍看上去,要求學習者自己為學習內容選擇類比例子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但這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因為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在已知的范圍內尋找類比對象,而很難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本質。比如,如果我們邀請你找一個用來類比DNA的例子,你可能會想到工程藍圖(二者都是復雜系統的核心指南)、一串編程指令(二者都是用簡單而有限的代碼進行組合,創造出無限可能),或是一條麻繩(二者都是螺旋纏繞的形態)。雖然這些例子都很棒,但都只從一個我們已經熟悉的角度來體現DNA的某一特征,因此這些類比并沒有帶來多少額外的價值。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發揮出類比案例所能帶來的更大學習價值,則應邀請更多人一起加入構思類比的過程,然后再一起分享討論,看看哪個類比對于表達目標內容更為貼切。這既能幫助學習者了解挑選優質類比的標準,又能促進對目標概念本身的深入理解。

圖A.5 太陽系和原子結構模型的類比已經過時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最新理解已與太陽系的結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