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說人生(4)

  • 梁衡雜文集
  • 梁衡
  • 4941字
  • 2018-06-05 15:20:06

節者,接也。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直線前進。都是有節有序,走走停停,接力而行。節是一個運動著的概念。這首先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因所處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個節氣。從春到冬節節遞進,就這樣走過了一年。人的成長也有“節”,從孩童時節、學生時節、工作時節,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時節,所以社會規定了兒童節、青年節、老人節,從小到老就這樣一節一節度過了一生。植物的生長也有“節”,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則美矣,但每隔尺許必得有一停頓,然后接著長,是為一節,如果一直到頂,就不成材,就不堪為用。務過農的人都知道玉米拔節,夏季的夜晚澆過一場透水,你在玉米地旁聽吧,噼啪作響,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響。無論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事物都是接續前進,走過一節,再拔一節,這是一個生命動態的過程。

節者,結也。古人在無文字之前就發明了結繩記事。順順溜溜的繩子上打了一個結,必是有事要記住,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規定了一個節日,必是有事值得紀念。節,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值得紀念的有好事也有壞事,好事如“五四”青年學生反帝紀念日、“8·15”日寇投降紀念日、“十一”國慶紀念日等。壞事如“七七事變”紀念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等。不過我們常把好事稱節日,壞事稱紀念日。就是對一個偉人,人們也是既記住他的生日,也記住他的忌日。好事紀念,是為發揚光大,要慶要賀;壞事不忘,是為警惕小心,要常思常想。郭沫若就寫過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生、社會只有在好壞反正的對立斗爭中才能前行。節是一個社會運行中的坐標。一個國家規定國慶節,是讓國民知道立國不易,忘了國慶日就是忘國;一個民族用最典型的風俗禮習來過自己的節,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中國人把陰歷七月十五定為鬼節,外國人有亡靈節,是要生者不忘掉死者。節,是在時間的長繩上打了幾個結,叫我們一步一回頭,積累過去,創造未來。

節者,截也。它專截取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日子,再以這日子為旗幟,去選擇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從而強化生活中不同的個性。你看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青年人有青年節,老年人有老年節,婦女有婦女節,基督徒有自己的圣誕節,連最自私的情人們也要為自己規定一個情人節。這節還是攔截人們感情的閘門。你看春節那返鄉的人流如潮如海,元宵、中秋、重陽,無論哪一個節都是在開啟人們的某一種思緒。節有最小者是每個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每三百六十五天過一個元旦節,而火星則每六百八十六天過一個元旦節。我有時突發奇想,現在人們還沒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誕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慶宇宙的元旦節,不知會是什么樣子。這樣想來,節又是一個劃分空間的概念。此節與彼節可以有關,也可無關。而當最多的人同時關注一個節日時,那就是最大范圍的大同。當一個人被寫入一個節日時,他就有了最高的威望,如偉人的生日總是被列為紀念日。

知道了節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就會格外地珍惜它。要節節而進,奮勇而行,謹守人生之節、人格之節。節既是時間的概念,就在提醒我們生命的流失,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發問,是誰發明了“年”這個東西,直將我們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們一方面要節約生命,勿使歲月空度;另一方面又承認節序難違,不要強挽流水,而是重在享受生命的過程。節又是一個空間的概念,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群、多少民族、多少個國家和組織就有多少個節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個生日。它提醒我們“喜吾節以及人之節”,每當節日來臨時不要忘了相互慶賀,鄰國國慶要發個賀電,親友過節要送束鮮花,老人記著兒童節,青年人不要忘了父親節、母親節和重陽節。節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互相聯系的紐帶,是一個愛的紐結。

想明白了以上的意思,我們就天天都在過節,天天都在為別人祝福和在被別人祝福之中。

砍的不如旋的圓

“砍的不如旋的圓”,這是我家鄉的農民常說的一句俗話。意即你辦事要開竅,不要用死力氣。用現在的話說,要減少盲目性,跳出誤區。比如你要做一個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總不如在旋刀下飛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圓。我在孩童時就聽到這句話,現已過花甲之年還常常想起,可見真理總是顛撲不破,歷久彌新。過去我當記者時經常碰到一些熱心寫稿的通訊員,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寫稿、投稿,甚至不遠千里來報社送稿,但命中率極低。有的雖已白發蒼蒼,還是樂此不疲。后來又碰到一些多少有點權力的干部將自己的講話、隨感、日記,甚至文件匯集,一本一本地出書,以為這樣就有政績、有名氣。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個木球。

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實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層窗戶紙,捅破之后就是質的飛躍。

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成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是講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繩鋸木、水穿石,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變,隔靴搔癢。往大的說,工具和方法是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往小的說,工具和方法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識的躍升。你為什么只知道悶頭砍,是因為你沒有新知識,抱殘守缺,還自鳴得意。如計算一道天文數字的大題,人家用計算機算,你卻用手算、珠算,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只能這樣。在別人看來很無聊的文字你卻在津津有味地寫,因為你沒有這方面的審美知識,不知道什么叫好,總在一個低標準上重復。

第三,由砍到旋是規律的掌握,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一個掌握了規律和理論的人一下子就能從根本上判斷出這件事該干還是不該干。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癡迷著制造永動機,而科學家只需用“能量守恒”四個字就將此事判了死刑。

“砍”與“旋”,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如要跨越必得有“驚險的一跳”。

我們曾有過因“砍”而敗的慘痛教訓。“大躍進”的失敗,是用戰爭的方法來“砍”經濟建設;“文化大革命”的失敗,就是用革命黨的理論來“砍”執政。就是現在也有許多事還沉湎于這種“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據統計,我國每年拍十四萬集電視劇,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四千三百部小說,人們能記住的又有幾何?再說到每年的會議、報告、文件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廢品之多、廢話之多,群眾早已經看得很發笑了,但還是樂此不疲,繼續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為什么總是跳不出保守、封閉的誤區?原來除方法、知識、理論之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障礙,就是太追求功利,自欺欺人。這樣說來,砍與旋又不只是一個方法問題,這背后又有價值觀、人生觀在起作用了。

人,最難的是跳出自我。

年感

鐘聲一響,已入不惑之年;爆竹聲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誰發明了“年”這個怪東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們的生命,就這樣寸寸地剁去。可是人們好像還歡迎這種切剁,還張燈結彩地相慶,還美酒盈杯地相賀。我卻暗暗地詛咒:“你這個叫我無可奈何的家伙!”

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樣的印記呢?

有許多地方是淺淺的一痕,甚至今天想來都憶不起是怎樣劃下的。當小學生時苦等著下課的鈴聲,盼著星期六的到來,盼著一個學年快快地逝去。當大學生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整日亂哄哄地集會,莫名其妙地激動,慷慨激昂地斗爭,最后又都將這些一把抹去。發配邊疆,白日冷對大漠的孤煙,夜里遙望西天的寒星。這許多歲月就這樣在我的心中被煩惱地推開,被急切切地趕走了。年,是年年過的,可是除卻劃了淺淺的表示時間已過的一痕,便再沒有什么。

但在有的地方,卻是重重的一筆,一道深深的印記。當我學會用筆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識的長河里吸取乳汁時,也就懂得了把時間緊緊地攥在手里。靜靜的閱覽室里,突然下班的鈴聲響了,我無可奈何地合上書,抬頭瞪一眼管理員。本是被攔蓄了一上午的時間,就讓她這么輕輕一點,閘門大開,時間的綠波便洞然瀉去,而我立時也成了一條被困在干灘上的魚。后來從事文字工作,當我一人伏案寫作時,我就用鋒利的筆尖,將一日、幾時撕成分秒,再將這分分秒秒點瓜種豆般地填到稿紙格里。我拖著時間之車的輪,求它慢一點,不要這樣急。但是年,還是要過的。記得我第一本書出版時,正趕上一個年頭的歲末。我悵然對著墻上的日歷,久久地像望著山路上遠去的情人,望著她那飄逝的裙裾。但她也沒有負我,留下了手中這本還散著墨香的厚禮。這個年就這樣難舍難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畫下了一筆。

想來孔夫子把四十作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巔,登高一望,回首過去,我頓然明白,原來狡猾的歲月是悄悄地用一個個的年來換我們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聰明的哲人,會做這個買賣,牛頓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個年頭換了一個“萬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頭,還掙扎著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換了一個嶄新的日心說體系。時間不可留,但卻能換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個理。而我過去多傻,做了多少賠錢的,不,賠了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過去那些亂哄哄的日子壓成一塊海綿,浸在知識的長河里能飽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變為積極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

時間這個冰冷卻又公平的家伙,你無情,他就無意;可你有求,他就給予。人生原來就這樣被年、月、時,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著,人生又像一支蠟燭,每時都在做著物與光的交易。但是總有一部分蠟變成光熱,另一部分變成了淚滴。年是年年要過的,爆竹是歲歲要響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滿的,不過,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隨人家過年,有的卻微笑著,竊喜自己用“年”換來的果實。

這么想來,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該詛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過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該煥發出怎樣的價值呢?

享受豈能是頭銜?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見報刊上或會議上介紹某人時,或在名片上印頭銜時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甚至追悼會上也不忘加這一條。這個“津貼”首施行于剛打倒“四人幫”后,改革之初。那時知識分子長期受壓,待遇很低,生活拮據,于是為一部分精英人才發津貼,有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之意,后延續下來。不想這倒使一些人用來做了終身夸耀的資本,動不動就“我享受國務院津貼”(類似提法還有“享受正部級醫療待遇”之類)。事情雖小,卻關價值觀和社會風氣。

津貼是什么?就是生活補助。正常情況下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補助,如果真拿了別人或政府給的補助也會心懷愧疚,低調處事,加倍工作。現在反過來了,把“津貼”掛在嘴邊,印之名片,顯于報章,足見其淺。此現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猶以書畫界為最。媒體也無知,跟著捧。就像某一級首長,在單位吃小灶,出門坐小車,這本是一種生活、工作待遇。如果每開會或印名片,都要稱:享受小灶、小車者某。這成何體統,他還算個首長嗎?記得前些年,有某大學教授寫了一書稿,投之某出版社,數月無回音,便寫信去催問。內容只一句話: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下面的落款倒有二十多個頭銜,包括“享受津貼”,占了大半頁紙。那個編輯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頁紙照抄了這二十多個頭銜,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話:“水平不夠,恕不能用。”想來這編輯回信的當時內心一定蕩起一種強烈的厭惡與輕蔑,他指的水平絕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記得當年我在基層當記者,跑鄉村學校。那些最基層的鄉間知識分子生活困難,縣里重才,就特批給一些老教師每逢重大節日可享受二斤豬肉的供應。但我從未聽到過哪個教師自我介紹:享受豬肉二斤。居里夫人是唯一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但她從不拿這個獎說事,還把金質獎章給小女兒在地上踢著玩。無論大的還是小的知識分子,無論做事還是學問,一個最基本的素質就是腳踏實地,不欺世盜名。

我們常說,知識分子是國家和社會的精英。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又學有所專,能為社會之脊梁,公民之師范。知識者,先知恥而后知識,恥于沽名,恥于釣譽,不恥下問,沉下心來做事情,做學問。今身為國家級的精英,一點區區津貼念念不忘,又設法挪作虛名,社會泡沫何其多,國事實堪憂!國要強,先強國民;國民要強,先強知識精英層。我擔心,如果有人出國去也印一張“享受”字頭的名片,一是外國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丟人格、國格。我們常批評世風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藝圈太浮淺、干部無學等等。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會的危機。況時過境遷,時下知識層早已無凍餒之虞,那個津貼之法不要也罷,徒亂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鲜城| 汝南县| 三江| 南和县| 定安县| 安陆市| 夹江县| 闵行区| 湄潭县| 厦门市| 洛隆县| 老河口市| 于都县| 江达县| 维西| 金寨县| 罗定市| 贵州省| 丰原市| 邯郸县| 喀什市| 五台县| 杭锦旗| 大理市| 永川市| 海门市| 怀宁县| 无极县| 本溪市| 信宜市| 房产| 云安县| 合山市| 开远市| 遂昌县| 永春县| 定结县| 观塘区| 沽源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