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說人生(2)

  • 梁衡雜文集
  • 梁衡
  • 5588字
  • 2018-06-05 15:20:06

這么說來,“享受生命”這句話又是多么沉重,就像說“我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不是隨便哪個人都敢開口說出的,但登這種高峰的風光畢竟有人能享受到的,它確實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愛因斯坦、達爾文、愛迪生、開普勒等人,他們的偉大發現完成時,都說過類似的話:現在生與死對我都已無所謂了。因為他們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華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壯志未酬、行將赴死的勇士,如布魯諾、文天祥、項羽、譚嗣同、林覺民等,也是一種對生命成功的享受。當常人將父母給予的血肉之軀用來做衣食之享時,他們卻將生命的炸彈做最后一擲,爆出無限的光熱,通過鳳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們不但生時享受事業之樂、理想之樂,身后還永享歷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本來,追求物質的進步和精神的自由,或曰兩個文明,就是人類生存奮斗的最基本目標。列寧曾將共產主義形象地比喻為蘇維埃加電器化。戰爭時期,戰士們在戰壕里憧憬的美好生活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我們不是苦行僧,我們的許多勞動、斗爭、犧牲,就是為了能在行動之后享受這幸福的結果。但幸福又是個動態的東西,如想要獨立高峰,就只有一座接一座去攀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可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當登臨一個山頂時,除了擦汗、喘氣,卻常忽略了這山的美麗,忘記了腳下的林海,懸崖上的鮮花,還有天邊的流云。這種享受若不經意便稍縱即逝,若再無追求,也就再沒有新的享有。人生之中從最基本的吃飯穿衣,到無盡的物質和精神享受,這是一個多大的庫藏,多么寬廣的領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開發、創造和豐富,另一方面又可以盡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個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將造物者給他的一切都能盡情享受個夠,他還進一步享受著自己的創造,更還有少數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時空永享歷史的光榮。

但是請別忘記,造物者同時又制定了一條鐵的規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對生命的享受不會那么從容,也不會沒完沒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節。讓我們好好地珍惜它,細細地品味它,盡情地享受它。

人生沒有返程票

報載美國航天公司計劃造一個大飛船,將人送到外星球,大約在26世紀實現。飛船可容納一百萬人,速度為光速的五百分之一,就是說飛行五百年才能達到一光年的距離,要飛到二十光年遠處的星體,需整整一萬年時間。所以飛船必須很大,是一個小社會,當船到目的地時,走出來的乘客已是上船人的第四百代子孫了。這場旅行代價真大,四百代人才能完成。現在地球上所有能找到的,有文字記錄的古人也沒有這么老。就是說,這個飛船在太空中要經歷一個地球人類成長的文明史,才能到達另一個星球落腳。不是我們一個人重活一遍,是整個地球上的人類重活一遍。想來真是渺茫,既可怕,又有吸引力。報紙說:“星際旅行只需單程票。”初一看,有點去而不回的味道,要在航行途中寫遺囑,開追悼會,那誰還愿去呢?事情就怕放大來看。看完星際旅行計劃,再反觀人類自己,其實我們一生下來不就是買了一張單程票嗎?這個地球上不是每天也在有死、有生、有老嗎?區別只在于你是在原地過完單程還是在運動中過完單程,反正人生沒有返程票。我們常說:假如我小十歲、小二十歲,如何如何。假如你小上一百歲,你也許能協助孫中山,不讓軍閥混戰;假如你小上兩百歲,也許你能幫助林則徐贏得鴉片戰爭,但是這一切都不可能。萬物在動、在變,哲學家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走過同一條河流,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你只能創造一次,也只能享受一次。正是因為只有一次,人生才珍貴,才有特殊的意義。

命薄原來不如紙

京西賓館是專門開會議政的地方。會議大廳里掛著一幅大畫《萬里長城圖》,上有張愛萍將軍的題字:“極目長空萬頃波,縱橫點染勢嵯峨。中華兒女雄今古,萬里龍盤壯山河。”畫的落款時間為1984年,到今天整三十年。這個賓館也已經不知經歷了多少共和國史上的大事,送走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人物。畫的作者及張將軍也都已作古。我每次去開會,都不由地要掃幾眼這畫。三十年了,仍然是紙白墨黑,樹綠花紅,色澤不改。而我卻兩鬢漸白,抬頭有紋。再環顧四周,舊朋漸少,新人如筍,物是人非,逝者如斯。頓覺人的生命原來是這樣的嬌嫩,這樣的不耐歲月,竟不如墻上的一張紙。其實,這三十年的宣紙還只能算紙中的嬰兒。前些日子,報上說發現一幅晉代的字,距今已一千七百年。人的壽命往長里說,九十年可以了吧,但也只有這張晉代字紙的十九分之一。嗚呼,命薄原來不如紙。看來,人如要壽,只有把生命轉換成墨痕,滲到紙紋里去。

紙墨之壽,永于金石。

毛澤東翻臉

我一直認為,從性格方面研究偉人的成功,是人才學和政治學的內容之一。

偉人成事,個人意志第一,決不受情的束縛。這是其大別于常人之處。能翻天覆地,必先要能翻過個人情面這一頁。常人受常理、常情的束縛,往往過于自律、自責,作繭自縛。偉人則不顧常理,不管常情,在別人無法理解、茫然、犯傻、妥協的瞬間,就一掌打下,一招制勝。簡言之,敢于翻臉,而毫無自愧。不自愧則不自責,不自責則無內傷,永是強人。常人則常自責、自律、自傷。心愈軟,而自傷愈重。有時雖有理在手也不敢翻臉,循規蹈矩,坐失良機,或在自責中自傷元氣。敢翻臉要有霸氣,這幾乎是天生的因素,學是學不來的。

毛澤東是大偉人,一生成大事無數,也翻臉無數。需要指出的是,毛的翻臉多是為大事,是為不同政見而翻。而且許多時候他也是對的。如井岡山時期,毛與當時的“左”傾中央翻臉,拒絕調回上海,而堅持農村斗爭,中國革命終于勝利。解放初與斯大林翻臉,堅持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完整,使中國免陷于東歐國家的尷尬之境。1947年轉戰陜北時,代號為“昆侖縱隊”的黨中央已被敵團團圍住,為毛的安全,任弼時勸毛過黃河,毛不聽。任急了,就以縱隊司令身份下令過河。毛翻臉說:“你是司令,我是主席,從現在起,我撤了你這個司令。”沒辦法,最后還是聽毛的。黨中央和毛主席堅持留在陜北拖住了胡宗南,實現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大轉折。在處理國際關系上毛也敢于翻臉。剛建國時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許多地方仰仗蘇聯,尊之為“老大哥”。蘇就乘機要挾中國。1958年7月赫魯曉夫訪華,提出與中國建聯合艦隊,在中國沿海建海軍基地,毛當即翻臉,大聲說: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你們是不是想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過去?我不想再聽這些!赫回國后立即撤走原子彈專家,毛就說我們自己干。1964年10月16日,我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毛風趣地說:“應該給赫魯曉夫發一個一噸重的大勛章。”

偉人一怒天地翻。一個人手中有權并不難,難的是敢不敢在關鍵時刻,用手中的權去決策,不失時機地去成大事。你看歷史上有多少像宋徽宗趙佶、蜀主劉禪那樣的權重情懦的無為之君。許多時候決策的實現常常是情感的較量。朱可夫在回憶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原因時說,斯大林的性格因素是其中之一。建國初黨內高干有腐敗苗頭,毛澤東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當李自成。”亂世用重典,防患于未然。他敢于翻臉,懲治劉青山、張子善,換來了干部隊伍一個較長時期的清廉。

所謂個性就是與人不同之性,這往往是優點也是缺點,成也個性,敗也個性。毛澤東敢于翻臉的個性背后是他的斗爭哲學。他曾說過:“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他一生都在無情地戰斗,只要他想干的事就一定要實現,誰也別想阻攔。這也鑄成了一些錯事、憾事。

在延安時,毛與江青戀愛,并要結婚,延安高層幾乎一致反對。最激烈者有張聞天,遠在江南的項英也寫來長信反對。大家主要覺得江在上海的一段歷史不清,表現也不好。毛就翻臉,大發脾氣,并拍了桌子。結果政治局也拿他沒有辦法。與江的結合確實影響了他晚年的威信和國家的政局。

潘漢年是黨內做地下工作的大功臣,不知為黨提供了多少重要情報,團結了多少上層文化人士。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但有一件事欠妥,他做地下工作時,未經請示,見過一次汪精衛,但并無辦什么錯事。“高饒事件”時,他心里不安,向老上級陳毅匯報,陳說,沒什么了不起,從沒有人懷疑過你對黨的忠誠,并自告奮勇去為他向毛澤東求情。沒想到毛立即翻臉批示逮捕,直到毛去世,“文革”結束,潘才平反。

1959年廬山會議本是要糾“左”的,但就是因彭德懷的一封信,毛立即翻臉。把彭歷史上的舊賬全翻出來,好像彭從沒有做過好事,甚至在大會上連罵娘的粗話都喊出來了。最后將彭打成一個反黨集團,全國打了右傾分子三百多萬。毛與彭是同鄉,又是從井岡山、長征直到朝鮮戰爭,共事最久的戰友,三十年患難,一言不合,說翻就翻。雖然當時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一下就翻得這樣徹底,確實常人很難做到。而他與彭個人的翻臉,終于變成與黨內高干,與忠心追隨他多年的干部大翻臉,從此黨內鴉雀無聲。

1956年,毛公開表示不再當國家主席,要集中精力研究問題,并明確將擔子交給劉少奇,他就離京南下。他回京,發現劉的想法與他有分歧,就大發脾氣。這樣不給面子,劉的心情可想而知。而到“文革”又親手寫了一張大字報《炮打司令部》與劉公開翻臉,把劉定為“叛徒、內奸、工賊”。劉和毛是很近的同鄉,又是在延安時就已確定的接班人。說翻就翻,決不猶豫。“文革”后劉少奇終于被平反。

周恩來是和毛合作時間最長的、須臾無法離開的助手。1956年后,因經濟思想有分歧,毛就大會小會批周,甚至借夸獎柯慶施的文章在眾人面前奚落周:“你是總理,你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嗎?”逼得周檢查、辭職。“文革”后期,他和周都年事已高,重病纏身,一般人已是得過且過了,但在中美建交問題上他聽信別人的告狀就大怒,指示批周。雖然后來他自我批評,向周解釋是小將告狀。

毛和黨外人士的關系有許多佳話,但也有大翻臉的事。共和國之初,任用了許多社會賢達到重要部門,他們都是治國之才,有識之士。1956年、1957年毛多次誠懇征求黨外人士意見。比如1957年4月30日他在最高國務會上說,明年我要辭去國家主席。民主人士陳樞銘很認真地擁護這一決定,5月18日他給毛寫信說,這是“至美至喜之事”“順便提請今后注意幾點,一是好大喜功,二是喜怒不能自制,三是輕信匯報,四是過分鄙夷傳統”。毛澤東收到信沒有表態,半個月后反右開始,7月14日《人民日報》突然發表這封私人信件(廬山會議上彭德懷也是一封表達個人意見的私信,突然印發全會),陳被打成右派。而毛與陳曾有很深的交情,陳是湖南老鄉,解放前夕是國民黨政權的要員,對促成國軍起義有很大功勞。一言不合,成為右派。而整個反右擴大化就是共產黨與黨外朋友的一次大翻臉,從此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黨與知識界、思想界的矛盾加深。

凡偉人者,總能見人所不見,斷人所不斷,該翻就翻。毛無疑是20世紀中國首屈一指的偉人,于國家民族有大功,個人的德才也大有過人之處。我們可以舉出無數條毛在其他方面的優點,也可以舉出上述這些好或壞的翻臉的例案。這里不討論政見的對錯,只討論性格的短長。雖然我們常歌頌偉人的寬厚、仁慈、高瞻遠矚,等等,但敢斗爭、心腸硬、意志堅、主意決,確是他們品格的另一面。我們既不能為尊者諱,那就要承認這種翻臉現象確是偉人性格中的一個有機部分,而且也不能一概都說成是壞事。陳獨秀也翻臉,他與胡適有生死之誼,但說翻就翻。孫中山也翻臉,被稱為孫大炮。斯大林也翻臉,其名字在俄語中是“鋼鐵”。鄧小平也翻臉,香港收回過程中,我一高官,當然也是很有資格的老同志,答記者問時中人圈套,說香港回歸后可不駐軍,鄧立即向新聞界宣布將其撤職。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翻臉,朝鮮戰場上他的司令麥克阿瑟與他意見不合,他就通過媒體公開撤職來羞辱他。古代成大事者也都敢翻臉。歷史上秦皇漢武,許多大英雄,當其成事之時沒有不翻臉的。所以古書上常有這樣的話:“我要借用一下你的人頭。”鮮卑族統一北方,建北魏政權,但其文化落后。魏孝文帝下令推行漢字、漢姓。太子不從,謀反,孝文帝殺太子。這一政策得到推行,國力提升。

偉人翻臉可能干錯事、壞事,但更多的時候是成就好事、大事。雖然我們總是希望他們不翻臉也能辦成事,但你不得不承認,許多時候的成敗就在于這突破柔情的一點,翻與不翻之間,能一刀斷情,揚長而去,這確實是常人難企及的。這折射出了偉人們堅強的個性、唯我獨尊的意志、特立獨行的品格。當一個人處“權傾天下”之位都不敢傾翻一臉,如何能翻新天下,成得偉人?這倒反而不正常了。

“無情未必真豪杰”,但從來不敢翻臉的人卻算不得真豪杰,絕對成不了大事。歷史如此。

匠人與大師

在社會上常聽到叫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于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別?大致有三點。

一、匠人在重復,大師在創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做著一種式樣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對縫更嚴等。但是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他設計了一種家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新。匠人總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兒做得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又在構思一件新東西。

二、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從事具體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經驗豐富,但還沒從經驗上升到理論。雖然這些經驗體現和驗證了規律,但還不是規律本身。大師則站在理論的層面上,靠規律運作。面對一片瓜地,匠人忙著一個一個去摘瓜,大師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對一大堆數字,匠人滿頭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師只需輕輕給出一個公式;匠人在想怎么才能捏好一個泥人,大師則探討宇宙和人。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藝,偶有一得,守之為本;大師則鮮花掌聲過眼煙云,進取不竭,心憂難寧。所以你就明白為什么居里夫人會把諾貝爾獎章給小女兒當玩具,但是接著她又得了一個諾貝爾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北辰区| 瓦房店市| 慈溪市| 怀宁县| 永春县| 永顺县| 璧山县| 民乐县| 大同县| 古浪县| 临沂市| 怀化市| 射阳县| 南安市| 杭锦后旗| 平塘县| 巴南区| 崇州市| 商河县| 贵德县| 化州市| 岱山县| 曲周县| 澄江县| 镇沅| 茌平县| 玉溪市| 台中市| 微山县| 湟中县| 邢台县| 舒兰市| 汝南县| 疏附县| 台安县| 商丘市| 渑池县| 广宁县| 黄冈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