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財產制度與社會團體
一、財產的占有形式
財產占有形式(the forms of appropriation)的多樣性與農耕形式的多樣性差不多,很是相似。一開始各地的所有權都歸家庭公社所有,但是由于家庭公社可能是像易洛魁人的長屋那樣的一個大組織,或者是像南方斯拉夫人的扎德魯加那樣的單個家庭。因此,可以在兩種不同的基礎上行使所有權。
第一種是勞動的物質手段,特別是當把土地看成是工具的情況下,女子和其親族便常常使用這個手段。第二種是當土地被看成是“父系土地”,也就是已被男人征服并由男人來保護的土地,土地歸屬于男性集團或者其他男性氏族。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原始占有形式與勞動分工并不單純取決于純粹經濟上的考慮,宗教、軍事和巫術方面的動機也參與其中。
從前,個人必須適應他所在的各種團體。這些團體有如下幾種類型:
(1)家庭。雖然家庭結構各異,但它一直是一個消費團體。物質生產手段,特別是動產,也可能歸屬于家庭團體。在這種情況下,財產的占用可在家庭范圍內進一步劃分,比如一些特殊的繼承方式,如武器及男性裝配歸男子所有;飾品及女性服飾則歸女子所有。
(2)氏族。氏族也可以根據所有權的大小持有財物。它可能擁有土地;不過無論怎樣氏族成員往往對家庭公社的財產仍正式擁有某種權利,例如,有產業要出售時必須獲得成員的同意,或者成員對所售產業有優先認購權,這些均可視為原先廣泛擴張的財產權的痕跡。
除此之外,氏族還負責保護個人的安全。復仇的責任及執行復仇法的責任也均由氏族承擔。成員有權分得一份殺人補償金,而且由于對氏族中的女人享有共同所有權,因此有權從新娘的聘禮中分得一份。結構上,其可能是父系的也可能是母系的,如果財產權及其他權利歸男性所有,則稱之為父系氏族;反之,則是母系氏族。
(3)巫術團體。其中,圖騰氏族是最重要的團體,它產生于某種萬物有靈論與靈體信仰占主導地位的時期。
(4)村莊與馬爾克團體,特別具有經濟上的重要性。
(5)政治團體。這種組織保護村莊占用的土地,因而擁有土地授予方面的廣泛權利。另外,他還要求個人服兵役及司法服務,并給予個人相應權利;同時它也征發徭役及賦稅。
在不同的條件下,個人還必須將以下兩點考慮在內:
(6)在耕種非自己土地時的土地領主權。
(7)在自己不是自由人而是他人奴隸時的人身領主權。
從前,每一名日耳曼個體農民均與一位領主有土地與人身的領主權關系,與政治元首也有這種關系,其中一人或者多于一人對其有要求其服徭役的權利。農業發展采取的形式會因為這些領主是同為一人還是不同的人而有不同。在前一種情況下,不同領主之間的競爭有利于農民獲得自由;而在后一種情況下,則有向奴隸制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