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敏銳捕捉商業信號:一眼看穿對手的心理
- 跟誰都能談生意的人際關系學:超有用的65個應酬法則(讀美文庫)
- 金源
- 17868字
- 2018-05-28 16:09:07
肢體語言,即通過姿態、神情、動作等將自己的指令、意向傳達給他人。每個人的肢體語言都有特定的含義,每一個動作表情都能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在商務應酬中,只有準確判斷對方肢體所傳達的信息,才能敏銳地捕捉到商業信號。如果你一眼能看透對方的心理,你就能比別人贏得更多的商機,你就能在交際中掌握主動權。
法則10:破譯對方身體密碼,參透心機有商機
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是語言的兩種形式。人們在社交活動中,往往將二者合用。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是一位著名的身體語言大師,他就是利用自己的各種體態來把各種劇情內容生動地傳達給觀眾的。
人類的動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個人說話都會不自覺地做出某些表情動作。人們說話時變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態,舉手投足的動作……都同所表達的內容密切相關,同時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修養水平。
事實上,你同另一個人見面,雖然尚未正式開口說話,但交際活動已經開始,雙方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傳遞著信息。說話時對方除了聽,還在看。皺眉頭,嘴角向下撇,那顯然是話不投機;和顏悅色,笑臉相對,說話就易于順利進行。
因此,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給這種無聲的身體語言以應有的重視。如果在說話時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身體語言,就能夠使重點突出,并富有感情、形象生動,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際的效果會比單純憑借有聲語言好得多。大家知道,電視的宣傳效果比起電臺廣播更突出更明顯,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電視節目同時作用于人的視覺和聽覺,而電臺廣播卻只作用于人的聽覺。
一個人的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是構成其語言的兩種重要形式,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等情況,有時可分別單獨使用,有時也可將二者結合使用。但更多的情況下,要注意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相輔相成的關系,使其更好地發揮自己言語的效能。
人們在使用言語交談時,身體語言甚至可以替代語言直接發揮自己傳播交際信息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來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過聽覺獲得的,83%通過視覺獲得,而精妙地表達一個信息應該是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和動作。可見,缺乏身體語言表達的交流不僅喪失大部分溝通情感、傳遞信息的渠道,也會給他人以平淡拘謹、毫無生氣的呆板印象。
身體語言是內在情感的外部顯現。它通過眼神、面部肌肉運動、手勢等諸多無聲的體態語言將有聲的語言形象化、生動化,以達到先“聲”奪人、耐人尋味的效果。它能充分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并可幫助受話人深刻、準確地把握言事者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言語表達的空乏而帶來的誤解。在長輩直言怒斥后生時輔以愛撫、安慰的眼神,會叫人心悅誠服;在妻子需要袖手旁觀的丈夫作家務幫手時,伴有一個親昵、溫柔的舉動,會讓丈夫饒有興趣地來參與;在向下屬吩咐工作時附上一個善解人意的微笑,則能令人心情舒暢愉快,潛心攻關,如此等等。多一點撫慰,少一分隔閡;多一點微笑,少一分誤解。靈活有效地使用體態語言,給平淡乏味的語言潤色,就會避免因語言不詳而導致的言語溝通中的麻煩與障礙。
人的身體語言并不神秘。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身體語言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比如:
五官:眉毛上揚表示詢問和質疑,眼睛張大表示驚疑、欣喜或恐懼;鼻翼微微掀動可能是心情激動的反應;微笑是肯定的象征,具有向對方傳達好意,消除不安的作用。
面部:臉紅常由于害羞和情緒激動;臉色發青往往出現在強烈氣憤、憤怒受到抑制而即將爆發之前;臉色發白常常是由于身體不適應或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打擊。
軀干:呼吸急促時,胸部或腹部會起伏不停,這是極度的興奮、激動或憤怒的表現;肩部微微聳動也可能是抑制激動、悲傷或憤怒的流露;挺胸凸肚是滿不在乎的表示;哈腰弓背是畏縮退讓的表示。
四肢:手指輕敲桌面和腳尖輕拍地板可能是內心焦躁不安;手、手指發顫是內心不安、吃驚的表現;手臂交叉可能是一定程度的警覺、對抗的表示。
上述這些身體語言我們并不陌生,這說明人體語言作為一種人人都能“讀”懂的最大眾化的語言,就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和商務活動中。
因此,在商務合作中合理地運用身體語言,往往更容易起到預期效果。而在交流時,仔細觀察對方的表情動作,更有助于我們了解對方的心理,從而促使交易的達成。
法則11:觀其頭部解其心理,尋找合作的契機
人的一眨眼、一顰一笑、一點頭、一咧嘴……無不透露著喜、怒、哀、樂。學會解讀頭與臉的表情,你將在交際場上輕輕松松洞悉人心,了解對方的心理,從而抓住生意成交的契機。
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證實:人的身體可以傳達許多信息。人的許多不自覺的身體動作,常常能折射出他內心世界的思想感情。當然,這需要我們認真仔細地加以解讀。下面,我們就開始解讀一下頭部的“語言”。
1.搖頭晃腦的人多是唯我獨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人用“搖頭”或“點頭”,以表示自己對某件事情或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但是,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經常搖頭晃腦的,那么你或許就會猜測他不是得了“搖頭病”就是神經病了。
不過,如果我們撇開這種看法而從身體語言的角度來看的話,這種人特別自信,以至于經常唯我獨尊。他們也會請你幫他辦事情,但很多時候,你做得再好他都不怎么滿意,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他只是想從你做事的過程中獲取某種啟發而已。
這種人,一般在社交場合中很會表現自己,卻時常遭到別人的厭惡,他們對事業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倒是被很多人欣賞。
2.拍打頭部,多半是后悔的表現
拍打頭部這個動作多數時候的意義是在向你表示懊悔和自我譴責,如果你正在問他“我的事情你辦了沒有?”見他有這個動作的話,他肯定沒把你上次交代的事情放在心上,你不用再問也不用他再回答了。
倘若你的朋友中有人有這樣的動作,而他拍打的部位又是腦后部;那么,可以直言告訴你,他這種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對人苛刻,他選擇你作為他的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某個方面可以供他利用。當然,他也有很多方面值得你去交往和認識,諸如對事業的執著和開拓等,尤其是他對新生事物的學習精神,讓你不由得從心底真心地佩服他。
時常拍打前額的人一般都是心直口快的人,他們為人坦率、真誠,富有同情心。在“耍心眼”方面你教都教不會他。因此,如果你想從某人那兒了解什么秘密的話,這種人是最佳人選。不過這并不是說明他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朋友;相反,他很愿意為別人幫忙,替別人著想。這種人如果對你有什么得罪的話,請記住:他們不是有意的。
3.用點頭的方式提高對方思考及進取心
“嗯!說得也是!……”我們經常看到電視訪問時,主持人會以如此的應答方法來誘使對方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所以說,杰出的訪問者是善于回答并能使他人關不住話匣子的。
如上述般的回答方式,除了語言外,還有一種身體語言,那就是點頭。當一個公司舉行面試時,主試官頻頻點頭示意和極少點頭的情形比起來,前者容易引起應征者談話的興趣,而點頭的動作也具有回答的效果,也就是表示請對方繼續說。這種意思一旦傳遞給對方,對方便會有“對方已能明白我的話了”或“對方接受我的說法了”的想法,因此能賈其余勇,口沫橫飛了。
如果聽者吝于點頭的話,那么說者便會覺得言論不受重視,索然無味而不愿繼續下去。最后,終于產生相對而無語的情況。
4.點頭不一定是肯定的答復
關于點頭方面的實驗,有以下結果:
第一,當對方針對談話內容或音律,向你做點頭的動作,表示其對你某種承諾的允許及好感。
第二,在兩人的談話過程,對方點頭超過三次,表示不耐煩或有否定的意味。
第三,若點頭的動作與談話情節不符,表示對方不專心,或有事情隱瞞。
5.歪著腦袋多半表示傾聽
歪著腦袋常常是一種聚精會神傾聽的姿態,這不僅僅出現在人類身上,動物也有相同的表現。例如剛滿三個月的小狗聽到或看到吸引它注意力的新事物(如新的狗屋、第一次見面的其他動物等)時,頭也會歪向一邊。
當你了解了人類頭部“語言”的奧秘,你就會初步判斷出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以及當時的情緒和心理,就會為下一步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生意場上,交流的雙方往往都是在你來我往地做心理較量。一旦你洞悉了對方的潛臺詞,就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甚至更大的利益。
法則12:當無法看穿對方表情,就從他的臉判斷
如果有人提到某人時,首先映入我們腦海里的就是那個人的面孔。面孔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經過歲月風霜的磨煉,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面部。
人的面孔各式各樣且各有特征。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社交場合,抑或是商務應酬場合,觀察對方的臉型和臉色,在與人相處交往中,都非常重要。
有一次,小劉和小馬在聊天,小劉發覺小馬似乎與平時不一樣,仔細留意才發現:小馬雖然在微笑,但在桌下的手腳卻不時顫動,而此舉與談話內容并無關聯。
由此,可證明人的本性還是容易由小動作流露出來,明明心中有所牽掛,卻不愿承認。
臉型不同的人性格不同。世界上沒有兩張完全相同的臉孔,即使難以分辨的同卵雙胞胎,經過精密測定,也可以找到若干差別。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自蕓蕓眾生不同的臉譜當中,歸納出四五種臉型。人類學家也相信,不一樣臉型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與發展傾向。身體語言大師摩里士曾經說過:“人身體上突出的部分多的人,侵略別人身體領域的性格愈顯著。”不言而喻,這個突出的部分指的正是下巴、鼻子及女性的乳房。特別是下巴,因為每個人生氣或得意的時候都有仰起下巴且向前方突出身體領域的傾向。
以臉型來分析性格的學說,最著名的應該是柯爾曼發表的“臉孔類型的不同性格傾向”理論,我們將內容略述一下:
1.肥滿、肉多的圓形臉
喜歡遵守規范,維持傳統,思想與行為都相當保守。生活節奏平緩悠閑,雖然舉手投足的姿態動作較大,卻不會讓人有大而不當的感覺;反而有股從容不迫、悠然自行的氣度。講究閑適、規律的生活,頗受朋友歡迎,知識的涉獵偏向實用、常識性。
這種人在工作上的表現,動靜皆宜,適應力頗強,會調整、改善自己的步調適應社會。
但是,這種人缺乏原創性特質。凡事求取務實,對于眼前的、具體的事較感興趣。不愿冒險改變現狀,也不太會鉆牛角尖。具備妥協、調停能力。
2.下巴部分肥滿的三角形臉
這種人臉胖,脖子較為粗大,整張臉經常紅通通的,顯得血氣旺盛之態。這種人緊張,感覺敏銳,好動,性格外向,體力充沛,吃苦耐勞,在人際交往中很吃得開,屬于八面玲瓏型。幾乎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都會被記入他們的資料庫中,成為日后的合作伙伴。不過,他們交朋友的目的明確,所交往的朋友也局限在工作上的關系,他們很會因實際需要選擇朋友,很會利用朋友的“附加價值”來賺錢或發展自己的事業。
這種人做事非常積極,敢冒險,大膽,行動快如閃電,有實踐能力,頗富開拓性。這種人當老板的話,身旁一定要有值得信賴且具分析力的幕僚為他運籌帷幄,才能成事。
3.輪廓相當明顯、下顎寬大的方形臉
這種人臉龐方而大,有棱有型,給人具有男子漢氣概的印象。這種人做起事來膽大過人,喜歡冒險犯難,凡事草率魯莽,思考欠周詳,容易得罪人,是屬于有勇無謀型。這種人思考問題、做事缺乏協調空間,判斷事情也常流于浮面、膚淺,看不到隱藏的憂患。在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愛憎分明,是喜怒刻印在臉上的典型。他們往往只和有好感的人親近。
4.輪廓明顯、五官端正的方形臉
這種人下顎線條較柔順,凡事崇尚中庸,既不破壞傳統秩序,做事也富彈性,能力卓越,眼光遠大,是典型的領導人才,具有應付變局、扭轉乾坤的能力。這種人腦袋聰明,富于謀略,舉止穩重,待人誠懇,頗有威望。他們處世有自己的一套原則,穩定度高,現實、理論兩方面,他們有辦法兼顧,生活中動靜結合。
5.下巴削尖的倒三角形臉
這種人心思細膩,凡是遇到事情想得多、想得遠,尤其喜愛思索抽象性問題,容易陷在自己挖掘的思考陷阱中。
這種人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不好,孤獨內向,不易交到朋友。他們常給他人不合群的印象,心思細密、謹慎,采取防御姿態,性格固執,喜歡胡思亂想,好鉆牛角尖;與人相處時,缺少圓滑溝通能力;做事積極、節奏快,有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對事物觀察透徹,是很不錯的智囊、策劃型幕僚人才。
法則13:對話時看著他的眼神,交易始于注視
卡耐基曾經說過:當領導走上講臺,未開口之前,通常都會先用目光掃視一下整個會場,這種掃視就起到了組織和控制的作用。這時到會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動,進入聽講狀態。如果會場出現冷場時,領導就會用鼓勵的眼神注視下屬,這樣就是給準備發言者增強信心,以便他們可以踴躍發言。當全場出現紀律松懈,講話者過多時,領導往往會投去嚴厲的目光,并停留一會兒,制止這種現象。所以,有經驗的領導都善于用目光駕馭整個會場,使會場井然有序而又生動活潑。
眼睛能像嘴那樣說話,這點毋庸置疑。在商務往來中,強手之間的博弈往往只幾個眼神就已決定了談判是否順利進行。
人與人的對視一般分為:注視、凝視和瞥視。在人的相互反應中,“注視”與“瞥視”之間的區別往往不被當作問題,但實際上卻有重要的區別。“注視”是心理上的積極行為,試圖判斷對象的意愿,目光的焦點明顯涵蓋了對象的所有部分。
兩個人之間正常對話時的目光使用方法,可以通過簡單推論而得知的。聽說并用時,不得不一直注視對方,緊盯對方的眼睛。正常的注視情況要因對話者的性別、個性、文化形態的背景、話題、說話現狀及其他幾種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還是能推定其對話時目光用法的類型。
各種研究調查的結果表明,對話時的目光大致有五個功能,即調整說和聽交替,觀察對方的反應,表達意義,表達感情,傳達相應對人關系的性質。
說話者往往是先相互注視對方之后才開始對話,不久再移開視線。闡述完自己的意見,就會觀察對方的反應,同時發出自己打算聽取對方意見的信號,并再次注視對方。但如果說話者不進行這種第二次的相互注視,則說明表達者還要繼續說話。
對聽話者來說,除了表達自己想要說話的意圖,要在對方闡述一個意見后,及時看一下對方。一旦錯過這一注視的時機,就等于奉還了自己發言的機會。于是,對方只能在自己已經說過的東西上添加點什么,或者連續保持拘謹的沉默。而且,相互注視的情況一旦少了起來,那就意味著:這種對話也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對方持續移開目光,是表示似乎不感興趣的信號,但有時卻不過是對方有點害羞,或心情不佳而已。不過,判斷是否害羞的手段并不存在,對方有些疲倦也說不定。
有著倉皇眼神、不斷東張西望的人,同樣也會使人緊張。有時,某人匆忙一瞥的視線方向能夠提供其眼下關心之事的線索,但總的來說,是人們想盡快離開的信號。
對話之際,為了檢視對方的關心度、理解度以及對這些話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簡而言之,對方對自己的注視程度成了判斷其人注意集中度的標準,進而,注視和被組合的臉部表情變化都能提供自己想要了解對方的細節。
在仔細考慮提問的回答以及對方如何反應的時候,無論說者還是聽者一般都會相互移開目光,這也是調查結果已經證明的。原因似乎是,伴隨著精神向內集中,人們希望對視覺的刺激盡量減少,以至于不僅移開目光,而且新入眼簾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與自己眼睛的焦點重合。
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由于能顯露吃驚、害怕、憤怒、不快、愉快、悲傷以及其他種種情感,常跟臉部的其他部分連帶演出。眼睛還能表現威脅、責怪、憎恨、恐嚇、裝傻、懇求、誘惑以及求愛之類意圖。這類感情的程度差別,不僅通過眼睛和臉的外觀可以傳達,而且通過注視時間的長短和固定程度也可以傳達。
對話中眼睛的另一個功能是聽者和說者相互傳達如何評價自己同對方的關系。根據某一個調查,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交流對象當作中等地位的人物,則自己的注視和對方的注視均達到最大限度;如果對方的地位極高,則為中等程度;如果對方地位很低,則達到最低限度。
因此,我們在與對方交流時,盡可能地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睛,讓其認為你信賴他。只有這樣,才能讓交流更融洽,合作更易達成。
法則14:細觀他的眉毛,判斷他打什么主意
我們常聽到用眉毛所作的比喻,如:迫在眉睫,指的就是情勢急迫萬分。雖然我們的眉毛本身并不講話,但它卻可以通過屈皺、舒展、高揚、倒豎等種種變化表現出各種內心感情和心理活動,從而向人們傳達情感信息。
在整個面部表情中,我們很難把眉毛和眼睛隔離開來分析。眉毛的動作是對眼神的一個非常充分的補充和配合。眉毛對于我們表情的功能,就是更加充分地展示我們內心深處的感情變化。每當我們的心情改變,眉毛的形狀也會跟著改變,這可以被稱為“眉毛的動作”。眉毛的動作所產生的重要信號有以下幾種:
其一是低眉。當人們受到侵略的時候通常呈現出這種表情,因為這是一種帶有防護性的動作,通常只是要保護眼睛,免受外界的傷害。當人們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大哭、大笑或感到極度惡心的時候,眉毛也會產生這種情狀。
很多人都把一張皺眉的臉視為兇猛的象征,而很少想到那其實和自衛也有關系。而真正帶有侵略性的、一張無畏怯的臉上,呈現的反而是瞪眼直視、毫不皺縮的眉。
其二是皺眉。可以代表很多種情緒,例如:驚奇、錯愕、詫異、快樂、懷疑、否定、無知、傲慢、希望、疑惑、不了解、憤怒和恐懼。我們想要真正了解其意義,只有從原因上探究。
皺眉,通常表現出的都是憤怒或非常為難、緊張的情緒!眉頭深皺的人,一般都是很憂郁的。他們基本上是想逃離目前所處的境遇,但卻經常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如此做。如果一個人大笑而皺眉,說明這個人的心中其實是有輕微的驚恐和焦慮,他的姿勢中泄露出明顯退縮的信息。雖然他的笑可能是真的,但無論他笑的對象是什么,都給他帶來了相當的困擾。
其三是眉毛一條降低、一條上揚。這樣的形態所傳達的信息介于揚眉與低眉之間,一般表示一個人半邊臉顯得激越、半邊臉顯得恐懼。而尾毛斜挑的人,心里通常處于懷疑的狀態,因為揚起的那條眉毛就像是提出的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四是打結的眉毛。一般是指兩條眉毛同時上揚及相互趨近,和眉毛斜挑一樣。這種表情通常預示著嚴重的煩惱和憂郁,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就會經常如此。而急性的劇痛產生的是低眉而面孔扭曲的反應,較和緩的慢性疼痛就會產生眉毛打結的現象。
其五是閃動的眉毛。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眉毛的內側端會拉得比外側端高,而呈現出夸張表情,一般人的心中如果并不那么悲痛的話,是很難勉強做到的。眉毛先上揚,然后在幾分之一秒的瞬間內再降下來,這種向上的閃動的動作,是看到其他人出現時的友善表情。它通常會伴著揚頭和微笑的神情,但也可能單獨表現出來。
眉毛閃動也常見于一般的對話時,這是作為加強語氣而應用的。每當說話的時候要強調某一個字時,眉毛就會伴隨著揚起并瞬即落下,像是不斷強調:“我說的這些都是很驚人的!”如果一個人的眉毛連閃,是表示“哈羅”,連續連閃就等于在說:“哈羅!哈羅!哈羅”。
其六是聳眉。這樣的眉毛動作也經常出現在人們交談的過程中。人們在熱烈談話時,差不多都會重復做一些小動作以強調他所說的話,大多數人講要點時,會不斷聳起眉毛,那些習慣性的抱怨者絮絮叨叨時就會這樣。
其七是雙眉上揚。如果一個人在談話的過程中將雙眉上揚,則表示出一種非常欣賞或極度驚訝的神情。
其八是單眉上揚。一條眉毛上場,通常表示不理解、有疑問的意思。
其九是眉毛迅速上下活動。這樣的動作和閃動的眉毛很類似,一般說明一個人的心情愉快,內心贊同或對你表示親切。
其十是眉毛倒豎、眉角下拉。如果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動作,則說明對方處于極端憤怒或異常的氣惱中。
其十一是眉毛的完全抬高。這表示出的是一種他“難以置信”的神情。
其十二是眉毛半抬高。表示他“大吃一驚”的神態。
其十三是眉毛正常。這樣的情形出現在談話中通常表現他“不作評論”。
其十四是眉毛半放低。一般這樣的動作都用來表示他“大惑不解”。
其十五是眉毛全部降下。表示的是他“怒不可遏”的狀態。
其十六是眉頭緊鎖。表示這個人的內心深處憂慮或猶豫不決的狀態。
其十七是眉梢上揚。這表示有喜事降臨的意思。
其十八是眉心舒展。表明這個人的心情坦然,處于愉快的狀態中。
總之,眉毛作為我們面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充分地配合著面部其他器官做著各種動作,只要我們細心地觀察,就會發現更多對我們的人際交往有價值的身體語言信息。
法則15:根據嘴巴的動作,推斷他心里所想
我們用嘴進食并且表達一定的情感。微笑時,嘴角咧開,不高興時,嘴角下撇,這會馬上牽動眼睛,影響我們的整體形象和感覺。在商務應酬和日常交往中,有的人只要觀其嘴型,其意自明。有的人時常笑而不言,有的人雙唇緊閉,都暗示出內心的活動。
一般來講,嘴唇閉攏表示的是和諧寧靜、端莊自然;嘴唇半開或全開則是表示疑問、奇怪、驚訝;嘴唇全開一般表示驚駭,在人際交往中,除非我們是為了溝通談判的需要,否則不要輕易出現這種嘴部動作。
嘴角向上,這表示的是善意、禮貌、喜悅的意思。人際交往中,這種身體語言特別會讓對方感覺到我們的真誠、善解人意。嘴角向下通常表示的是痛苦悲傷、無可奈何的神情。嘴唇撅著,一般都是表示生氣、不滿意的意思,這種表情在正式的場合出現,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嘴唇緊繃,多半是表示憤怒、對抗或者決心已定。而故意發出咳嗽聲并借勢用手掩住嘴是表示“心里有鬼”,有說謊之嫌。
盡管嘴部動作多樣,但拉動嘴形的微笑始終是人類特有的動作。有的人由于個性的原因,總是給人一副嚴肅的面孔,會給人一種拒人千里之外之感。如果對方嘴部緊閉,沒有任何動作,那么由此你可判斷他對你所說的話毫無興趣,他很想盡快結束你們目前進行的話題。顯然,這次會見沒有在和諧友好的氛圍進行。
假如你與一個意向合作伙伴初次見面,你一定要展現出真誠、熱情的微笑。如果我們不能充分揚起嘴角,所呈現的就是一個僵硬的神經兮兮的微笑,這會讓別人感到很不舒服。任何一種交流和溝通都是在彼此心里舒服的情況下進行的。
此外,一個人嘴唇的變化也會透露出其性格,這點古人早有所云:“喜怒哀樂,有動于中,必形于外”。如果對方嘴部周圍肌肉收縮,就表明其心生懷疑,希望抵擋住外界干涉的一種特殊信號。有一些人“上唇總是繃得緊緊的”,他們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受自己的感情影響或他人的感情影響。
繃緊卷曲的嘴唇常常與殘忍、嚴厲或盛氣凌人的性格有關。而嘴唇總是會習慣性地向外突出的人,要么是易怒的、愛生氣的人,要么就是一種憂郁性格或病態性格的信號。下垂的嘴唇和兩邊口角下掛意味著這是長期的悲觀厭世、生氣、不愉快產生的結果。與之相反的是那種樂觀的、活潑快樂的性格,這樣的嘴通常兩邊口角是向上提起的。
所以說,一個人的嘴唇的形狀、厚薄、顏色對于我們的判斷都是相當重要的。
健康人的嘴唇應該是紅潤有光澤的,而且應該上下對稱。從唇的顏色來看,一般來說,唇色紅潤的人的消化營養必定都很好,所以精力會很充沛,能力也會非常強,性格好動、活潑,必然易趨于外向型;唇色青白的人的身體狀況可能一般,或者消化營養有問題,這種人常易趨于懶散、消極、悲觀,做事毫無魄力,意志欠強,是柔軟膽怯之流;唇色黑的人,多數是個可共安樂而不可共患難的人。
當我們觀察他人的口唇時,還有一個地方很能表示一個人的特性,那就是注意看鼻子下邊直到上唇邊的一道直溝。直溝短的人,表示這個人非常喜歡受到夸獎,而且是一個極敏感的人。對付這種人,夸獎是最好的武器。千萬不可批評他或責備他,因為他是一個極敏感的人,即使我們是善意的,他對于我們的批評或責備也會覺得很難堪。
直溝長的人,他們常常懷疑人們的夸獎,雖然這并不代表他們不喜歡夸獎,但他們總認為人家對他的夸獎,是另有用意或有所求。對這種人,不必恭維他,可給他一點公正的批評,但不可故意吹毛求疵。假如我們具有這種特征,我們也應該知道自己的弱點——太多疑了。直溝長的人到底是少數,大部分人的直溝都是不長的。因此,假使我們沒有把握辨認這點的時候,最好要多夸獎、少批評他人。
法則16:注意他的手,它會告訴你小秘密
一天,董經理的一個大客戶來公司拜訪他和他的團隊,詳細談到即將到來的節日促銷。在談話的過程中,這位客戶突然靠在椅背上,大笑起來。她搓著雙手,大聲喊道:“這個方案差不多夠好了。”她用身體語言的方式告訴大家,她期望這次節日促銷獲得很大成功。
人們用搓手這種身體語言表達一種美好的期望。擲骰子的人用手掌搓骰子,表示期望成為贏家。主持儀式的人搓手掌,并對聽眾說,“我們早就期待著下一個發言人。”興高采烈的推銷員跑進銷售經理的辦公室,搓著手掌說:“老板,我們得到了一筆很大的訂單!”服務員在結束營業時走到你的桌子旁,搓著手問道:“先生,還需要點什么?”他則是用身體語言的方式告訴你:他期待著小費。
當一個人急速地搓動手掌時,他用這個動作告訴對方,他將得到他所期待的結果。例如,假定你打算購買一棟房子,去找房地產經紀人。經紀人向你描述了你期待的房產以后,急速地搓著手掌說,“我恰好有一處房產符合你的條件。”經紀人的意思是,他希望這個結果對你有利。但是,如果他慢慢地搓著手,對你說,他有一處理想的房產,你會有怎樣的想法呢?你會認為,他狡猾可疑,結果可能對他有利,而不是對你有利。于是,推銷人員被教導說,如果向可能的買主描述產品或服務,一定要使用急速的搓手掌姿勢,以免顧客產生懷疑。當顧客搓著手掌,對推銷員說,“讓我看看你們能夠提供些什么!”這意味著,顧客希望看到好的東西,可能要購買。
有一點,我們要提醒讀者:在寒冷的冬季,有一個人站在公共汽車站,他急速地搓著手掌,那是因為他等車,手冷。
另外,搓拇指和指尖或者搓拇指和食指,這個動作通常是用來表示希望得到錢。推銷員常常搓著指尖和拇指,對顧客說,“我可以給你打六折。”有人搓著拇指和食指對他的朋友說:“借給我十塊錢吧。”業務人員同客戶打交道時,顯然應當避免這樣的姿勢。
那么,雙手攥在一起傳遞的心理信號是什么呢?乍看起來,這個姿勢似乎是表示信心的,因為人們采取這個姿勢時,往往是滿面笑容,心情愉快的。然而,有一次,聽一個推銷員描述自己是怎樣失去一筆生意的。我們注意到:他談著談著,雙手不僅攥在一起,而且手指開始變白,仿佛被焊接在一起。這個姿勢實際上顯示了一種失望或敵對的態度。
心理學家尼倫伯格和卡列羅對攥手姿勢進行研究后,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一種失望的姿勢,反映此人克制著一種消極的態度。這個手勢主要采取三種姿勢:在自己的面前攥手;把攥起的手放在桌子上;如果是坐著,把手放在膝蓋上;如果是站著,把手放在大腿前。
手舉起的高度和此人心情不好的程度之間似乎也有一定的關系。這就是說,手舉到最高的人難以對付;而手舉到不太高的人則比較好對付。像所有的負面姿勢一樣,必須設法使此人的手指松開,露出手掌。否則,敵對態度將始終保持下去。
還有一種典型的手的姿勢:指尖相碰。一般來說,姿勢是一系列的,就如同組成句子的詞一樣,必須根據上下文來理解。不過,指尖相碰的姿勢是個例外,它往往是孤立的,同其他姿勢沒有聯系。采用這個姿勢的,是這樣一些人:他們自信、有優勢感,很少使用身體語言。他們使用這樣的姿勢來表達自己的自信。
我們對這個有趣的姿勢的觀察和研究表明:它常常被用于上下級的關系中。它是一個孤立姿勢,表示自信和無所不知。經理們給部下發號施令時,常有這個姿勢。這在會計師、律師、經理之類的人群中尤為常見。
這個姿勢分為兩類:高舉姿勢和放低姿勢。高舉姿勢通常是在談話和發表意見時采取的;而放低姿勢一般是在傾聽他人說話時采取的。尼倫伯格和卡列羅指出,女性往往采取放低姿勢。采取高舉姿勢時,頭往后仰,顯示出一種洋洋得意或驕傲自滿的樣子。
雖然指尖相碰是一種積極的姿勢,但它既可以用于積極的方面,也可能用于消極的方面,很可能被誤解。例如,推銷員向顧客推銷產品時,可能做出一些積極的姿勢,包括:張開的手掌、傾身向前、仰起頭,等等。推銷結束時,顧客可能采取一種指尖相碰的姿勢。
如果指尖相碰的姿勢是在其他一些積極的姿勢之后采取的,說明推銷員解決了顧客的問題,他可能獲得訂貨。另一方面,如果指尖相碰的姿勢是在一些消極的姿勢(如雙臂交叉、雙腿交叉、目光轉向別處,以及許多手碰臉的姿勢)之后采取的,那就表明,這位顧客認為推銷員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指尖相碰的姿勢都意味著信心,但對推銷員來說,一個是積極的,一個是消極的。指尖相碰姿勢之前的動作才是最后結果的關鍵。
法則17:掌握握手的度,交流輕松更自如
普遍接受的習慣是,第一次見到一個人時,總要握手。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你首先伸出手去,可能不明智。鑒于握手是一種表示歡迎的方式,那么,在你握手之前,你首先要問幾個問題:我受歡迎嗎?此人喜歡會見我嗎?對方是否會因患有某種疾病而不方便握手?
一般來講,見面時,當你伸出手時對方沒有迅速做出握手的回應,你就應該把手大方地收回,然后點頭致意。因此,多數推銷學員都不會主動地去跟毫無心理準備的顧客握手。
握手的風格主要是以下幾種。
手掌向下,伸出手來,這是最咄咄逼人的握手姿勢,因為它使對方幾乎沒有機會來建立平等的關系。這種握手的方式被咄咄逼人的霸道男子所采用,他總是首先伸出手來,手臂僵硬,手掌向下,迫使對方只好順從,因為他的手掌必須向上。
有幾種方法可以對付手心向下的姿勢。你可以采取向右轉的做法。但有時這種方法很難采用,因為主動握手的人,往往胳膊僵直,阻止了你采用這種對策。你可以耍個花招,從上面抓住對方的手,搖動它。采用這個方法,你變成了控制的一方,因為你不僅控制了對方的手,而且你的手心向下的手掌凌駕于他的手掌之下。由于這可能使對方感到尷尬,我們建議,采用這個方法要十分小心謹慎。
手套式握手有時叫作政客的握手。主動采取這種握手方式的人試圖給對方一種誠實、值得信賴的印象。但是,如果用這種方法對待剛剛見面的人的話,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對方可能對此人的意圖持懷疑態度。手套式握手只能用于非常熟悉的人。
最不受歡迎的姿勢莫過于“死魚式的握手”,特別是當手是冷冰冰、潮膩膩的時候,更是如此。“死魚式的握手”給人一種軟綿綿的感覺,普遍不受歡迎。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性格軟弱所致,主要是因為這樣很容易把手掌反過來。令人驚訝的是,許多采取“死魚式握手”方式的人是不自覺地這樣做的。如此,最好是請你的朋友對你的握手方式做出評價,然后再決定,你將來采取什么樣的握手方式。
還有一種叫作“鉗子似的握手”。遺憾的是,沒有有效的辦法來對付它。
像手心向下的握手一樣,僵硬的握手往往為好戰分子所青睞。其主要目的是使你保持距離,不要進入他的“親密地盤”。
捏手指的握手,像僵硬的握手一樣,偏離了目標。采取這種方式握手的人錯誤地捏住對方的手指。雖然這種人可以對對方充滿熱情,然而,事實上,他對自己缺乏信心。像僵硬的握手一樣,捏手指握手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和對方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
雙手握手的意圖是向對方表示誠懇、信任和深沉的感情。兩個重要的因素應當予以注意。第一,左手被用來傳達額外的感情,左手摸著對方的右臂往上走。例如,抓肘握手所傳達的感情比抓腕握手要多,抓肩握手所傳達的感情比抓上臂握手要多。第二,此人左手的動作意味著侵入對方的“親密地盤”。一般來說,抓腕和抓肘的動作只有在好朋友或親戚之間才能被接受。抓肩和抓上臂的動作侵入對方的“親密地盤”,可能涉及身體的實際接觸,只有在握手的時候感情非常沖動的情況下才能如此做。除非雙方都表達了額外的感情,否則,如果此人沒有充足的理由用雙手握手的話,對方會懷疑他的意圖。
我們常常看到,政府和推銷員用雙手握手來歡迎他們的選民或新的顧客,他們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使得對方敬而遠之。因此,在社交場合既要把握握手的時機,又要掌握握手的火候,切勿過猶不及。
法則18:觀察他的手指,上面有他的內心
正常情況下人都有5個手指,而每個手指的姿勢、動作所傳遞的心理信號是不同的。
1.拇指傳遞的心理信號
在手相術中,拇指代表著堅強的性格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拇指的身體語言應用也是這樣。拇指被用來顯示控制權、優越感,甚至“侵略性”。拇指的姿勢是次要的,搭配著姿勢群。拇指的姿勢是積極的信號,“冷靜的”經理在部下面前經常采用這個姿勢;討好女人的男人在女性伙伴面前總是采用這個姿勢;那些衣著打扮高貴典雅的人也是這樣;衣著時髦的人比衣著破舊的人更經常采用這個姿勢。
如果此人口頭上的表示與內心相矛盾的話,表示優越感的拇指姿勢會變得最為明顯。例如,律師用低沉溫和的語調對陪審團說,“陪審團的女士們和先生們,以我的愚見……”但與此同時,他卻做出控制性的拇指姿勢,把頭往后仰,眼睛瞧著鼻子尖兒。
這使得陪審團感到,這個律師是不真誠的,甚至是自命不凡的。如果這個律師想表現得謙卑,他應當在走近陪審團時,一只腳邁向前,敞開上衣,張開手掌,身體稍微前傾,對陪審團表示恭敬。
拇指常常從人們的口袋里露出來,有時從背后的口袋里神秘地露出來,他原本是想掩飾自己的霸道態度。霸道的或者“侵略性”的女性也采用這個姿勢。女權運動使她們能夠采取男性的許多姿勢。除此以外,采取拇指姿勢的人還往往踮著腳,以便使他們顯得更加高大一些。
另一個常用的拇指姿勢是雙臂交叉、拇指向上。這具有雙重信號:消極態度的信號(雙臂交叉)和優越感的信號(拇指露出)。采用這種雙重姿勢的人通常采用突出拇指的姿勢,并且踮著腳。
當拇指被用來指向他人的時候,它也可能是嘲笑或者不尊敬他人的信號。例如,丈夫靠在朋友的身上,用攥著拳頭的拇指指著妻子說:“你可知道,女人是一丘之貉。”在這種情況下,搖動的拇指是被用來挖苦這個不幸的女人。
因此,對大多數女人來說,用拇指指著她們,是最令她們惱火的,尤其是當男人如此做時,她們就更為氣憤。女人中間較少使用搖動拇指的姿勢。不過,她們有時也用這個姿勢指著她們的丈夫或者她們不喜歡的人。
兩個男人之間成功的、強有力的握手,保證了充分的接觸,沒有一方的手會有后退的表現。如果說一方的大拇指——主宰手指——在施加壓力的話,另一方也不甘示弱。
2.食指傳遞的心理信號
食指顯著的特點是敏感性。如果要觸摸什么東西,我們總是使用食指。拇指和食指用來測定物體的結構。感覺靈敏的食指為我們提供精密的信息。
談話時經常使用食指的人,給人的印象總是在訓人。舉起食指,但是把手心對著說話人,顯然是打斷別人的話,但還是不要那么突兀。
如果把手轉成直角,那么食指的這個手勢就變成了一種威脅信號,因為它可以進行劈、刺、鉆等動作。如果食指自上而下,朝一個點刺去,那么這種氣勢就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為了緩沖一下氣氛,常常可以使用替代物:不是用食指,而是把鉛筆作為手的延長器官,敲擊要害部位。
3.中指傳遞的心理信號
中指體現自我。哪個人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雖然沒有人敢往這方面去想,但在私底下,每個人都是不由自主地這么想。在許多文化中,中指是陰莖的象征,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它具有一種挑釁意味:“我比你有能耐!”
我們中大多數人都是無意識地使用中指發出信號。在六歲的小孩子身上,我們觀察過,當小孩跟幾個哥哥說話時,為了表現自己,他是如何使用中指的。在談話時觸摸、撫弄或者按摩自己中指的人,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不要把這個跟支配人的行為等同起來。后者是為了占上風,而前者則是求得別人的贊賞。
4.無名指傳遞的心理信號
無名指也稱戒指指,表示情感。它跟自我表現的中指協同動作,也能單獨表現出優雅的、柔情脈脈的氣質。在談話時觸摸、撫弄無名指,表現了動作發出者對溫情的需求。他們期待別人情感上的關懷,而不是理智上的解釋。
5.小指的心理信號
小指是社交性手指。它的作為不大,但是無所不在。把杯子送到嘴邊時翹起小指,這個動作看上去有點可笑、矯揉造作,但這原本是為使動作美觀一點。這個動作是宮廷時代流傳下來的,其時背后隱藏著一個要求:“別忘了,我還在這里呢!”撫弄小指的人是想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6.手指交叉傳遞的心理信號
手指交叉,說明什么呢?把兩手的手指交叉,是感到自己的情感和理智處于平衡狀態,是一種自我封閉。當然,任何壓力都會阻礙這些人敞開心扉。
7.食指交疊傳遞的心理信號
如果談話時,對方兩個手的食指跟伸出的拇指交疊,這表示什么呢?有人把這個稱之為“雙槍”。兩個自以為是的食指跟顯示雙重優越性的拇指交疊,表明箭在弦上。持這種姿勢聽別人說話的人,往往會把指尖頂著自己的嘴,好像在等待別人的方案中出現漏洞。
如果你看透了這個把戲,就可以在你認為有利的時機,把你的弱點暴露出來;如果你知道該如何回擊談話對手,那你就算是贏了。
法則19:留意腿腳動作,得知他贊同或否定
在某公司的一次有許多經理和銷售人員參加的特別會議上,當公司發言者對經理們的管理水平提出批評時,與會的經理們個個表現得無精打采,無聲無息,坐在那里臂腿交叉,懶散發呆,幾乎連大氣都不敢出,并且顯示出種種表示異議和防御性的身體語言信號。但是,十分有趣的是,當這位發言人轉了話題,開始討論經理的作用與推銷員的關系時,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頓時振作起來,并將腿的姿勢變成了一種美國式的腿交叉姿勢。顯然,這些經理此時從內心對發言者的觀點有所評價并產生了贊同。
腿處于人身體的下部,也稱為下肢,因為它處于下部,人們投射的視線是有限的,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行為,但因為它占了身體近一半的面積,所以它的存在又是無可替代的。
足部是指膝蓋以下的部位,包括“脛”與“足”。足部雖處于身體的最下端,但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足部都是容易被看見的,所以足部動作所傳達的信息也容易被對方看到。身體語言學家認為足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欲求、個性和人際關系。
如果與你交談的對象雙腿交叉并用兩只手緊緊扳起其中的一條腿,這就說明他在討論中拒絕勸說的下意識反應,意即:我的主意與身體一樣,固定在這兒,不會改變一絲一毫。事實表明,扳腿動作在各種場合都廣泛地出現。
如果對方下意識地摸摸自己的腿,釋放的便是友好的信號,希望交往繼續。如果對方踝對踝雙腿交叉,則表示其心里很放松。
一個專注的人坐在椅子上,身體往往前傾,雙腿不交叉。而一個人,如果他是輕松的,或處于優勢的,就不必擺出一副準備就緒的姿態。這一動作是雙腿交叉中最溫和的姿勢,因此它是禮貌莊重的,是常出現在正式集體照中的坐姿。比如,對女王而言,在公共場合絕不可能見到她除此之外的雙腿交叉的姿勢。這種姿勢也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場合。
還有一種典型的社交動作,即膝對膝雙腿交叉,這一動作在歐洲男性與女性都可以使用,而在美洲使用者則多局限于女性。因此,一些上了年紀的美洲男子發現歐洲男子也這樣坐著時,非常不安,對他們來說,這個姿勢非常的女性化。
如果對方坐在椅子上時,一只腳的踝關節置于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那么你就要注意了,這是男性雙腿交叉的主流姿勢,頗具進攻性與男子氣概。而在遠東,這一動作會招惹麻煩,人們認為露出鞋底是一種嚴重的侮辱行為。在東方國家,如泰國和日本,也認為這一動作十分粗魯,在這些地區這種動作非常少見。這種姿勢廣泛分布于西方世界,在美國尤為常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
鞋尖的指向可表現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譬如說,你和對方站著談話,你們的鞋尖相對,距離不遠,而且基本上在一條直線上,別人就可以從腳尖的指向判斷出你們二人關系的親密程度。如果你們的鞋尖構成一個封閉的共有勢力范圍,不容他人介入,表明你們不需要別人打擾。如果二人鞋尖的位置呈直角或60度左右的角度,那么從你的位置只能看到他的側臉,這表明二人的關系并不深厚的。
搖動足部,或用腳尖拍打地板所表達的意思與抖腿動作相仿,也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煩,或為了擺脫緊張感。男性足踝交叉的坐姿,往往表示在心理上壓制自己的表面情緒,如對某人某事采取保留態度,表示警惕、防范,或表示盡量壓制自己的緊張或恐懼。從事公共關系工作的人總是要設法解開這種姿勢,以造成開放而親近的氣氛。
一般來講,公司老板、主管會將腿高架在桌子上、抽屜邊而坐,或身體斜倚門邊指示工作,強烈地傳達兩種身體語言意義——“自信”與“對公司所有權的宣示”。除了“蹺足以待”的姿態外,身體仰躺、雙手交叉在腦后,與將腿跨架在扶手上坐著等,也都是自信度的展現。
如果談話雙方都架起雙腿,會出現哪些內涵豐富的格局呢?如果兩個人并排坐著,疊起雙腿,而膝蓋頂相對,交際就會受阻,因為兩個對手只能“越過冰冷的肩膀”談話。如果膝蓋頂的方向相反,就會形成一個通道。由于大腿交叉的方向不同,甚至對外會構成一個屏障,使談話在一個受保護的空間中進行。平行的運動表現出某種團結的氣氛。
因此,在社交場合,只要你用心留意對方腿腳的變化,將更容易探明對方內心所想。從而有利于你推斷出交往是否能繼續,交易是否能達成。
法則20:看穿他的謊言,識破他的偽裝
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是:絕大多數人都說過謊,而且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進行的更多是心理的較量。我們不能輕易聽信對方的言辭,而要掌握破譯謊言的訣竅。一般來講,但凡撒謊的人都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無論他怎樣偽裝。
盡管謊言構成了與他人交往的重要部分,但我們并不善于區分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事實上,90%的謊言都伴隨著身體語言,身體語言就像罪犯的指紋,總要留下痕跡。
最常見的偽裝是“面無表情”和微笑。“面無表情”只需要一點點努力就能做到,為了偽裝自己的負面情緒,所有的撒謊者都需要讓臉部保持鎮靜。而以微笑作為偽裝就需要更多的努力,因為這意味著一個人感到快樂和心安,換句話說,體驗通常與謊言無關的情緒。
謊言的最佳提示,要從人們的言語而不是行動中尋找。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阿爾德特·威瑞認為,人們在試著抓出撒謊者時,過多地注意身體語言的行為,不太注意言語。交談有幾個特征,給識別謊言提供了線索。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內容,有些特征涉及他們說話的方式。
1.迂回陳述
撒謊者往往拐彎抹角地說話。他們常常離題萬里,提供冗長的解釋。但是被提問的時候,他們可能提供簡短的回答。
2.泛泛而論
撒謊者的解釋往往是粗枝大葉,很少注意到細節。所以,如果你要求一個撒謊者做詳細說明,他很可能只是重復剛說過的話。
3.施放煙幕
撒謊者往往故意把水攪混:它們聽起來好像一清二楚,實際一塌糊涂。因逃稅而被控制的紐約市前長大衛·丁金斯的辯護詞這樣說:“我沒有犯法,我只是沒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認
政治謊言往往以矢口否認的形式表現出來。撒謊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陳述。比如說,在水門事件期間,尼克松總統說:“我不是個騙子。”尼克松總統并沒說:“我是個誠實的人。”
5.斟詞酌句
撒謊者很少提及自己。與講真話的人相比,他們使用諸如“我”“我的”之類詞語的頻率低得多。撒謊者往往泛化,頻繁使用諸如“總是”“從不”“沒人”“人人”等詞,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遠離謊言。
6.免責聲明
撒謊者更有可能使用諸如“你肯定不會相信這個”“我知道這聽起來很怪異,但是……”“我向你保證”之類的免責聲明。類似于這樣的免責聲明,是專門用來針對別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減少別人的疑心。
7.措辭拘謹
當人們在非正式的場合說真話的時候,他們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們不說“do not”而說“don't”。在同樣的場合,撒謊的人卻可能說“do 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在撒謊時,變得更緊張也更正式。
8.時態
撒謊者沒有意識到,他有一種傾向,就是加大他們與他們所描述的事件之間的心理距離。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他們這樣做的一種方式是斟詞酌句,另一方式是使用過去時,而不是現在時。
9.語速
人們在撒謊前通常會停頓一下,撒謊的語速往往比講真話的語速慢。當然,如果謊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過,情形自然不同。
10.停頓
撒謊者撒謊時多有停頓,某些停頓充滿了“嗯、啊”的語言頓字符。編織自發的謊言時涉及的認知工作也會導致更多的語誤、口誤和“開口錯”。
11.音高
情緒與音高緊密相關。當人變得情緒化的時候,音高就會改變。音高的改變是很難掩飾和隱藏的,雖然沒有絕對可靠的識別謊言的方法,但你還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識破撒謊者的可能:
一是要成功地識別一個謊言,你需要把你的標準定得既不高也不低。這樣你可以避免得出這樣的結論:要么從來沒人撒謊,要么人人始終撒謊。
二是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兩者加以對比:其一是某人被認為是在撒謊時的行動,其二是他在說真話時的行為。
三是為了成為一個優秀的謊言識破者,你還應該關注意識控制之外的行為,或者人們容易忽略的行為。
四是如果有機會,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說了什么以及如何說上面,而不是他們做了什么。
五是搞清楚那個謊言可能是自發的還是經過預演的,是低賭注的還是高賭注的,這一點很重要。在賭注很低或那個謊言經過了預演時,完成識別謊言的任務要困難得多。
六是要想識破一個謊言,你應該始終注意更廣泛的行為線索和言論線索。如果你認為依靠單一線索就識破了一個撒謊者,那你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