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論語講座作者名: 夏傳才本章字數: 1650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05:28:43
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末期,貴族階級無可挽救地沒落下去。長期以來被貴族階級所壟斷的教育體制,其整個管理機制、生源、師資乃至教材內容和教育理念,都開始崩解;而日益壯大的平民階級,在社會經濟領域成為重要的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因而提出接受文化教育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發展,孔子創辦平民學校,明確地提出他的辦學方針和原則: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第三十九章)
(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別。)
“無類”就是沒有貧富、貴賤、國籍、族群的區別,人人都可以前來求學。有教無類,實際上開創了通向普及教育的道路,使教育由貴族壟斷而轉移到平民,這是教育領域的一項革命性創舉。孔子的學生大多出自平民主家,而且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有的學生家境十分貧寒。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第七章)
(孔子說:主動拿一束干肉來拜師,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世界上的人很多,他只能教育那些真誠地愿意學習并前來拜師的學生。“束脩”的“脩”是肉干,又叫“脯”,十條肉干為一束,古代用作初次拜見的禮物。所以“自行束脩以上”,是完全必要的關鍵性環節。后世即把“束脩”一詞用作學費的代稱。十條肉干的價值,在當時是微薄的,孔子當然不是貪圖這點薄禮,而是用以表明主動前來拜師求教。對這樣的學生,孔子都接受而給予教誨。
孔子為什么認為人人可以受教育?教育的功用又何在呢?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二章)
(孔子說:人的性情本來是相近的,因為習染不同而差距遠了。)
這是說,人的天性都差不多,由于環境所給予的影響不同,品性就各不相同,因而,人的品性可以通過后天的影響而改變。例如一對雙胞胎,遺傳基因相同,分開在兩個不同的教育環境成長,兩個人的善惡、知識、才能會有很大差異。運用教育的手段,提高人的道德和知識水平,可以縮小社會上人們之間的道德和知識水平的差距。所以孔子認為,重視教育是安定社會、治理國家的重要工作。《禮記·經解》引錄孔子以下一段話:“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凈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這段話說明,從一個國家人民的風習和人民的知識、情操,可以看到教育的功用;教育辦得如何,實際關系國家的治亂興衰。所以當弟子問他: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還應該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說:“教之”(施行教化)。
孔子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家——教師對社會擔負著重要的義務和職責,他因而投身于教育事業,以嚴肅認真、踏實負責的態度積極工作。如我們在上文曾經引錄的他的自述,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很多的就學者從遠方前來學習,他當然會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章)只有明確教育的功用,熱愛教育事業,才有這種誨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辦學,對他的學生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即以教育為手段,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文化知識水平,培養他們成為士、君子、賢臣等社會棟梁。前面講過,孔子說過“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知和智相通,有知才有智,無知便是愚。智者在上位,愚者在下位,是不可移易的社會分工法則。“上”和“下”是方位詞,任何社會都有分工,分工的位置就有上有下,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下士和將軍,博士和清潔小工,社會位置和物質待遇就是不一樣。人們讀書、學習,是在品德、知識、才能各方面提高自己,比如你當總工程師或元帥,你首先得具備那個崗位需要的德和才。孔子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第九章)困苦,又不肯學,那就只有處于下層了。這樣來理解,“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句話沒有錯。孔子辦學,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孔子的三千弟子,絕大部分是平民,后來有的做了官,或當教師、學者,或當一般的“儒”(知識分子),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當然也改變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準。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素質,在社會分工中獲得一定的位置,當然其中也包括社會分配中的物質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