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講座
- 夏傳才
- 625字
- 2019-01-04 05:28:40
富貴和貧賤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第五章)
(孔子說:富和貴,是人人所追求的,不合道義而得到它,我決不據有;貧和賤,是人人所厭棄的,不合道義而去掉它,我甘于貧賤。君子離開了仁德,怎么能有好名聲呢?君子不會在片刻之間違背仁德,情況緊急時一定這樣,變亂動亂時也一定這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我所好。(《述而》第十二章)
(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來,即使做市場的守門卒,我也去做;如果求不來,還是做我喜歡做的事吧。)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第十六章)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做不義的事而得來富和貴,在我看就如同浮云。)
孔子不反對富貴,但反對用不合道義的手段去取得富貴。據楊伯峻統計,“道”這個字,《論語》中用了60次,除了用作道路、路途(4次)、技藝(1次)、說道(2次)、實行(2次)、引導(2次)、治理(3次)等等之外,大多是孔子言論中所用的術語(44次),指道德、學術、事物的規律以及合理的行為和方法可作“道義”解。如果用不合道義的方法而得到富貴,孔子是堅決反對的,寧可安于貧賤。孔子的這個觀點,后世簡化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安貧樂道”,成為長期廣泛流傳的格言和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