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也賤”與“好學”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家庭,孤兒寡母,生活貧困,實際上已下降為平民。孔子并不隱諱自己青少年時社會地位低下,他自述說: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第六章)
(我少年時低賤,所以會從事許多粗鄙的工作。)
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第七章。試,被任用。)
(孔子說:我沒有被任用當官,所以干一些技藝。)
據各種孔子傳記,孔子少年時給魯國大夫季氏家放過牛,后來趕過車,還到樂隊臨時打工當吹鼓手。從事這些“鄙事”,當然是為了生存。古人早婚,他大約十八歲結婚,他要養母養家。二十歲以前,母親病逝,同父異母的哥哥是跛足的殘疾人,妻女也要他來照顧。由于文化基礎好,他先后做過倉庫管理員、畜牧管理員等“委吏”(小職員),都是卑微的差事。由于他為人誠信、工作負責,三十歲前后又做季氏家管記事的家臣,再被推薦到鄰國齊國,作田昭子的家臣,做類似現在的私人文書或秘書工作。直到大約四十歲他走上私人辦學之路,他一直在社會下層,從低賤、卑微的工作干起,養家糊口。
私人辦學,是孔子一生事業的光輝起點。敢于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創辦平民學校,說明當時孔子很有膽識,看清楚沒落的貴族階級已經“無力”壟斷教育,而平民階層日益壯大,平民教育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他成功地辦成學校,能夠招來學生,又說明當時孔子的學識和品德,已經得到社會的承認,才會“有朋自遠方來”拜師求學。
一個“少也賤”的青年,為什么能夠成長為有社會信譽的教師?孔子曾自述他的成長歷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第四章)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可以言行符合禮儀和社會道德規范而立身;四十歲掌握各種知識,遇事不致迷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可以聽進各種不同意見而辨明是非;七十歲怎樣想就怎樣做,都不會越出規矩。)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第三章)
(孔子說:不能修養品德,不能講求學問,聽到合乎道義的事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是我所憂慮的。)
從以上兩章記錄,可以看出孔子與眾不同的特點:一是好學,學而不厭;一是品德修養,永無止境。他把學習和品德修養結合起來,聞義則行,知跡則改。自強不息、身體力行這兩個特點,是他老而彌堅、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