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古代家族何以傳承(1)

自西周以來,中國社會確立起自己的生產與文化特點:從生產形態來說,是農業文明;農業造成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家族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家族成為中華民族的根。這同地中海起源的西方文明頗不相同。

定居的生活形態,人們朝夕相處,如何凝聚成一體,就需要確立秩序,講究相互關愛與謙讓。中國文化便是從這里出發,形成了一整套的人倫禮儀。這些文化傳統對于家族的存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創業一代的家族其后能夠長期延續的少之又少。讓我們從幾個家族的興衰榮枯來探討其中的道理。

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

——[清]張之洞《勸學篇·序》

世界古代文明最主要源于兩種生產方式:農耕與游牧,二者迥然各異,形成的文化習俗也大不相同。在中國這個古老的農耕文明的國度,幾千年來讓我們魂牽夢繞的是家,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成功失敗,我們都依偎著家,時時都想著家,死了也要千里歸葬,葉落歸根。所以,家及其文化,對于中國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家是我們的根,家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家把我們的民族,把我們每一個人緊緊地凝聚起來,這個特點在其他國家是不容易見到的。

我們來看看西方文明,它的起源和中國不同。西方文明的起源地主要在地中海地區,那里土地比較貧瘠,物產也不豐富。當地人帶著微薄的物產走向四面八方去銷售,自古有比較發達的行商傳統。他們乘船出海,有的捕魚,有的做生意,整個地區人的流動性很大。因為流動性大,人與人見面的時候就必須把很多事情當時講清楚,要把利益關系切割得涇渭分明。他們不會等到明天、后天才來談,因為眼下一別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相會。

中國則不同,是一個農業民族國家,人們在春天播撒了種子,就守著這塊土地,守著這份莊稼,澆水灌溉,除蟲拔草,一直等到秋天來臨,才能收獲果實。整整一年,人們相聚在一起,真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天天聚在一起的人群,第一,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趕在當天劃分清楚;第二,很多事情也沒有辦法劃分清楚。因此,農業民族形成了處理事情的方式,大家要講互讓互愛,由此構成中國的禮制的起源。禮的起源和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國情所產生的不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農業民族定居的角度,再來看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從西周以來,中國文明是從西北的黃土高原的關隴地區,逐漸往東擴展。在黃土高原上,冬天來自西北的凜冽北風,讓人們居住的時候把墻筑高,抵擋寒風,這就形成了該地區的一種建筑樣式:四面八方圍得緊緊的房子,像一座圍屋,對外基本不開窗,也盡量不開門;對內則開窗開門,在這個內部的圈子里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態。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另一個特點,對外封閉,對內開放。

這種建筑樣式后來發展為四合院。四合院兩側的廂房一間住著一家人,比較擁擠。天一亮,孩子就想沖到外面,外面則是天井,好幾家的人同一個姓,有著相同的血脈。這么多的親人聚在一起,既有親情,也有利益沖突。當利益沖突的時候,怎么辦呢?那就要協調,就要講仁,講互愛。這就形成了家庭內部的協調機制,把這個協調機制慢慢地抽象出來,就成為維持宗族的基本規矩,而后逐漸形成家訓。所以,家訓的很多內容是教孩子為人處世的規矩,學習與人相處的智慧。

孩子,小時候是不懂得什么規矩的。如果到幼兒園的低年級去觀察他們,我們會覺得他們非??蓯?,見到喜歡的東西上去就搶,被搶的孩子不讓,回來爭奪,兩個人打了起來,被搶的孩子哭了,搶到東西的笑了,這就是小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處世規則。對于這樣的小孩子,大人需要去引導他們,要跟小孩子講,你喜歡的東西,要問對方的意見,不能動手就搶,兩個人要好好商量。玩具的數量不夠時,他先玩,你后玩,大家互讓。小孩子慢慢就懂得規矩了,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禮讓。等到懂規矩以后,有禮貌的小孩子就會得到大家的喜愛。一個小孩子長大之后,如果還不懂得謙讓,那是誰的過錯呢?古代家訓講,“子不教,父之過”。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們從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教養,以及懂不懂得教育子女。

家訓的智慧是從以往眾多的經驗教訓中逐漸積淀而形成的。規矩要教,每個孩子需要有一個后天的培育。這不僅只是讀書,實際上,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從他睜開眼睛開始,他就在觀察父母的言行舉止,就在模仿,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怎樣去引導孩子。

【孔子教子:學習做人】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季氏》

陳亢問孔鯉:“您在老師那里聽到什么特別的教誨嗎?”孔鯉說:“沒有。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前走過,他問道:‘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恰當地說話?!一厝ゾ蛯W《詩》。他日,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前走過,他問道:‘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一厝ゾ蛯W《禮》。只有這兩件事情?!标惪夯厝ズ蟾吲d地說:“我問一件事,卻了解了三件事:知道了學《詩》和《禮》的意義;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叫作孔子,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孔子有三千弟子,這些學生都很努力,勤奮學習。有一位叫陳亢的學生,他想老師會不會特別喜歡哪位同學,多教他一些知識呢?最可能被多教的首先是孔子的兒子吧?于是陳亢就跑去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老師跟你講了些什么特別的東西嗎?伯魚說,沒有啊。他想想說,有一天,孔子立在堂上,我匆匆地從庭前經過,他叫住我問道,你學過《詩》了嗎?我回答說沒學過。他說沒學《詩》,你怎么會講話呢?我聽了以后趕快回去學《詩》。又有一次,孔子立在堂上,我從庭前經過,他又叫住我問道,你學過《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鬃诱f沒學過《禮》,你怎么立身處世呢?我聽后便回去學習《禮》。

伯魚講了這段經歷,陳亢很高興,他懂得了三點:

第一點,教育首先是教我們如何做人,而不僅僅是灌輸一些知識??鬃右獙W生學習《詩》,詩由心生,讓大家體會到人最真誠的感情。詩用優美的文字寫出來,我們的文辭才不會粗鄙,不會一出口就粗言惡語。我們要學習《禮》,人與人在一起,要互相禮讓。不懂得禮,什么都爭都搶,怎么為人處世呢?所以學習并不是要背誦多少詩篇,能寫優美文辭,而是教我們怎么做人??鬃咏逃齼鹤?,就是從做人學起。家訓就是教孩子從小學習如何做人。

第二點,陳亢這個人很聰明,他通過孔子教子這件事情,馬上明白了學習不是停留在眼睛看、耳朵聽,不是停留在背誦,還要自己去貫徹,身體力行。只有去貫徹實行,知識才會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更深的一點,也就是第三點,很多人可能沒有看清楚,那就是教育一定要公正、公平??鬃咏逃秊槭裁闯晒δ??他無私無偏,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所以,他沒有多教自己的兒子,反而跟兒子拉開一點距離,與其他同學沒有差異。

陳亢問了一件事,得到三重啟發。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家庭教育重點要落在培養孩子學會做人上。如果家教不對頭,培養出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鬃拥膬鹤討撜f很幸運,有一位深通教育真髓的父親,善于誘導他茁壯地成長。

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許許多多的農民并沒有文化,是不是因此就培養不出好的孩子呢?顯然不是。我們看到,這些不識字的農民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非常杰出的孩子。為什么呢?看看他們怎么教誨孩子便能明白。中國農民教育孩子,雖然講不出一套套大道理,但是,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咱要厚道,要老實。”這就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家教,在這種家教下很多人健康成長起來了。

【平民家族的興起:由武入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漢]劉邦遺囑,收于《全漢文》

我遭遇亂世,當時秦朝禁學,我竊竊自喜,以為讀書無用。自從我登基以后,才不時翻閱圖書,這才明白作者著書的寓意,回想以前的所作所為,犯的錯誤太多了。

中國古代有個人物叫作劉邦,大名鼎鼎,是西漢王朝的創建者??墒牵跉v史上很多人罵劉邦,說他是一個鄉村的無名之輩,這算是客氣的;有些人直接罵他是個鄉村流氓。劉邦從小不喜歡種田,也不去讀書,學習文化跟他是一點邊都沾不上。他不但不讀書,而且還痛恨讀書。他游手好閑,好吃懶做,有人說他的特長一是愛酒,二是好色。他并不認為鄙視文化、鄙視文人是自己的缺點。

秦朝末年發生了陳勝、吳廣大起義,全國各個階層的人揭竿而起,要用武力推翻秦朝,劉邦隨著這一股潮流也起兵造反。在他看來,要武裝推翻秦朝,完全依靠實力,根本不靠講道理,文人還有什么用呢?因此,劉邦更加看不起文人。

這種情況在當時相當普遍,起兵造反的各路豪杰,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后來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項羽,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反文化。當時的社會彌漫著一種反文化的氣氛。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秦始皇首開了焚書坑儒的惡端。

秦始皇在中國首先建立起一個專制獨裁的大帝國,對他這個獨裁者來說,最希望的是愚民。老百姓只掌握一些實用的、工具性的知識,會種田、會辦事就好了,那些人文的、思想的東西都不要。后來,他干脆把有關種樹、農耕以外的書統統都給燒了,把很多有文化的士人殺了,殺了400多個。要知道當時文化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全國并沒多少文人,一口氣殺掉400多個,幾乎就把社會上的文化精英鏟除殆盡了。這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

更嚴重的是,這一事件造成社會上出現了鄙視文化、賤視文人的思潮。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的記載中很難找到有多少迫害和踐踏文化的事例??墒牵瑥那厥蓟史贂尤逡院?,這樣的事情在很多朝代反復出現。劉邦身上反文化的性格是在當時這種社會風潮下產生的。

然而,我們再來看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的這一批人,他們最后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結局讓人感到意外,這些徹底反文化的人,其本人乃至他的家族,幾乎都不成功,有些人甚至下場相當悲慘。只有自己明白事理,轉變過來,懂得尊重文化的人,才存續下來,做出一番事業。在這其中,劉邦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劉邦的轉變成功了,使得天下許多人攀龍附鳳都冒“劉”姓,哪怕是來自塞外的民族,例如匈奴等,他們進入中國之后,大多也冒“劉”姓,使得“劉”成為今天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之一,甚至幾度位居第一。中國人口最多的姓中,“劉”和“李”穩居前列,他們都是皇家姓,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家族,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家族,這兩個姓里面,冒姓的人數最多,有的來自漢族,有的來自邊疆民族,可見這兩個王朝深入人心,享有很高的社會聲譽,一直成為冒姓者的首選。

有人說劉邦有天子命,行大運。其實,天命只是一種傳說,自我的超越才是真正的原因。

那么,我們來看看劉邦的成長經歷。

秦朝的暴政搞得天怒人怨,各個階層紛紛起來反抗,風起云涌。劉邦看到這個形勢,也拉起一支隊伍,很快融入江南項梁領導的反秦武裝中。他結識了一個戰友,便是赫赫有名的項羽。他們兩人肩并肩打了很多勝仗,開拓出江南的根據地。這兩個兄弟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都討厭文人,都反文化。他們憑著手上的實力打了不少勝仗,更加堅定了文化無用的想法。

后來,項梁失敗了,江南義軍領袖楚懷王決定分兵兩路,推翻秦朝。義軍主力部隊由項羽率領,挺進河北,同秦軍主力作戰,救援趙國。劉邦則帶著一支側翼部隊從河南迂回到關中,目的在于牽制并分散秦軍主力。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戰友就此分手。

劉邦得到一些人的幫助,比較順利地挺進關中,奪取政權,推翻了秦朝。按照分兵時的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就應該稱帝。但問題是項羽在河北九戰九捷,大破秦軍主力,打出一支人數眾多、戰斗力極強的隊伍。項羽怎么肯讓側翼部隊的劉邦稱帝,自己俯首稱臣呢?于是,他率部挺進關中,要和劉邦決戰。在懸殊的實力面前,劉邦不得不低下頭來。他根本沒有錯,可是形勢比人強,他只能向項羽認錯賠罪,這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一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靖宇县| 浮梁县| 灯塔市| 宜阳县| 虎林市| 孝昌县| 长武县| 乐安县| 宜都市| 府谷县| 江口县| 荃湾区| 巴彦淖尔市| 阜南县| 信宜市| 平潭县| 古交市| 喜德县| 道孚县| 永定县| 本溪市| 图片| 麻阳| 京山县| 维西| 克拉玛依市| 喜德县| 明溪县| 左贡县| 石狮市| 三台县| 积石山| 富锦市| 湘乡市| 孝义市| 突泉县| 巴彦淖尔市| 湘潭市| 斗六市|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