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一統:征戰全國,力克群雄
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建立后,面對的是全國群雄并立、四分五裂的狀態。李淵帶領其子女,開始了全國范圍的征戰,最終消滅各路豪強,完成了統一大業。在消滅這些異己力量的戰爭中,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了鞏固關中的穩定局面,李淵首先迫使河東(今山西永濟)的隋朝大將屈突通投降,然后于武德元年(618年)指向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是富豪,雄于邊朔。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薛舉自稱西秦霸王,不久稱帝,年號秦興。封兒子仁杲為齊公,據隴西全境,擁兵13萬,成為西北地區的一股大勢力。薛舉起兵反隋,意在奪取關中。李淵比薛舉父子先行攻占長安,薛舉父子便以10萬兵力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嚴重威脅,后被李世民擊敗。李淵稱帝時,薛舉率精騎攻擾,關中大亂。李淵又命李世民為帥,再次率軍討伐,大破薛仁杲軍隊,使其被迫投降,隴西并入唐境。
與此同時,涼王李軌自稱天子,年號安樂,由安修仁掌握樞密,據張掖(今屬甘肅)、敦煌(今屬甘肅)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淵密遣安修仁兄安興貴入涼,當上了左右衛大將軍。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興貴與弟安修仁擒李軌,傾覆了李軌的政權。涼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李淵以皇帝的身份傳諭郡縣,發布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納了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員歸附。
劉武周是李淵的勁敵之一。他原是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617年),聚兵萬余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樓煩、雁門、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境)等郡,受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劉武周勾結突厥兵馬,南侵并州,進逼太原,并攻陷李元吉留守的太原,李元吉逃歸長安,關中震駭。李淵后命李世民率兵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后,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待敵軍糧草不繼,氣勢衰落,唐軍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劉武周全軍潰敗,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率殘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殺死,并州歸入唐的版圖。這樣,不僅穩固了太原和河東地區,也解除了關中左右兩翼的威脅,使唐朝中心地區更加穩固。
關中形勢穩定后,李淵又集中力量奪取中原。
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派李孝恭、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節),進攻占據著長江中游地區的蕭銑。蕭銑于武德元年(618年)在巴陵(今湖南岳陽)稱帝,同年遷都江陵(今湖北省偏南,長江沿岸),出兵攻奪唐巴、蜀地,擁兵40萬。蕭銑被李孝恭、李靖大軍圍困在江陵,外無援兵,只能投降唐朝,長江中下游地區也被納入唐境。
李淵兼并了割地稱雄的一些隋朝貴族后,又把矛頭指向在滅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農民起義軍。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曾在中原地區消滅了大部分隋軍,割斷了江都與洛陽的聯系,迫使隋煬帝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公元617年7月,李淵父子誓師于野,準備進占關中。當時,除了正面的隋軍外,李淵還面臨左側東路洛陽附近李密的幾十萬瓦崗大軍的威脅。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李淵在進軍途中多次致書李密,要求聯合。
本來,李密的政治目的,也是入關,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但由于瓦崗軍兵力集中在洛陽附近與隋軍作戰,無暇顧及入關之事。現在眼看李淵要捷足先登,李密很不甘心,他給李淵回信,自稱為盟主,要求李淵親自帶兵,來河內郡面結盟約。
李淵接到信后,毫不猶豫地決定承認李密為盟主,先穩住李密,借他的力量牽制住洛陽的隋軍,讓他們不得西顧,李密在洛陽也無法脫身,這有利于晉陽義師集中全力,搶先占據關中。所以,表面上李淵故意低聲下氣,使李密自覺驕傲。他在給李密的回信中,一方面大肆吹捧李密,尊他為天下的救世主;另一方面稱自己年老體衰,將來如能封王于唐,也就很滿足了。同時李淵又以安輯汾晉地區為借口,隱蔽自己搶先進入關中的真正意圖,并婉言拒絕去河內郡會盟。
李密收到李淵的信后,洋洋自得,從此對李淵進兵關中之事不聞不問,只專門對付隋軍,李淵父子則長驅直入關中。結果李密在與隋軍的戰爭中一敗涂地,只好投奔李淵。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淵熱情地將前來長安投靠的李密迎進,常以兄弟相稱,并且將表妹嫁給他。哪知李密降唐以后感覺李淵封給自己的官太小,非常失望,從而產生了去河南尋找舊部,重新發兵起事的念頭。李淵得知以后便想將他請入朝中問個清楚,李密自知事情不妙,本想強鬧出城,但最終被唐廷軍隊圍殲。
占據江淮地區的杜伏威于大業十三年進據歷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為長史,武德元年江都惡變,宇文化及弒殺楊廣,任杜伏威為歷陽太守,杜伏威未受,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李淵出使者招降,杜伏威歸降唐,后封吳王。劉黑闥兵敗被殺后,杜伏威使部將輔公祏留守丹陽(今江蘇南京),自請入朝,被留在長安。武德六年(623年)秋,輔公祏率領江淮義軍在丹陽反唐,自稱宋帝。李淵又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勛等分路進攻,武德七年,輔公祏率軍自丹陽出走,被地主武裝捕獲,送唐營后被處斬,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杜伏威武德七年二月在長安暴卒。
李淵以鞏固關中為蕩平群雄的戰略出發點,緊接著平定了河隴與河東,穩固了李唐帝國的根基,繼而進兵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及周邊地區,到武德七年(624年),只有朔方的梁師都繼續與唐為敵,其余各地基本都實現了統一。梁師都于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陽、弘化、延安等郡,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貴族,受封為“解事天子”。貞觀二年(628年),唐軍最終消滅了梁師都。至此,李氏家族真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淵的征戰生涯中,除了他的兒子們,還有一位能干的女兒平陽公主,她的表現極為出色。平陽公主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竇氏的愛女、李世民最親近的妹妹。她是一位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于她的兄弟們。平陽公主16歲時,李淵將她嫁給了柴紹,定居長安。李淵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駐守,遠離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只有李世民與他相隨。
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反隋,約柴紹到太原密談。柴紹與平陽公主商量,擔心若二人一起離去,事情可能被發現。平陽公主不愧是李氏后代、巾幗英雄,她讓柴紹一人離開而自己立刻動身回到鄂縣(今陜西戶縣)的李氏莊園,變賣家產,招引山中亡命之徒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她又派家丁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歸順于己。這支義軍,軍紀嚴明,勢如破竹,連續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對她肅然起敬,時稱“娘子軍”,并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很多人投奔而來。平陽公主在軍事上很有見地,她不但為李淵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而且當李世民轉戰渭北時,平陽公主的娘子軍積極進行配合應戰,使得李世民連克強敵。李淵進入關中后,派當時在李世民手下帶兵的柴紹前去迎接平陽公主,夫妻會師渭河北岸,與李世民共同攻打長安。李淵登基后,逢年過節給這位軍功赫赫的公主的賞賜都數倍于其他女兒。
在征戰群雄的過程中,唐高祖李淵時刻不忘對兒子們的教育。他告誡兒子們不要只知吃喝享受,要懂得只有歷經苦難,才可以成就帝王大業的深刻道理。李淵以“撥亂之主”基本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李唐王朝的奠基者。唐朝的統一,是自秦漢以后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真正的大一統。
5.各色朝臣:容百家為李氏所用
歷朝皇帝都特別注重網羅人才,為己所用,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天下和鞏固加強自己的統治。李淵容百家朝臣,也同樣是為了維護李家的天下和鞏固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
唐高祖李淵當上皇帝后,他的朝臣基本上由三類人組成:隋朝的舊官吏;北周、北齊和隋代官吏的子孫;以前各朝代皇室的遺裔。唐高祖時期的十二名宰相中,八人都與隋室或唐室有姻親關系,唐高祖任用的很多高層文武官員都是他為政太原時期的舊部,大多數官員的出身與他基本相同。
裴寂是北周貴族后裔,在唐高祖的朝臣中,他可以算得上是最有權勢的人物。裴寂在隋煬帝手下任過許多職務,最后做到晉陽宮副監,李淵便是在這里起事的。裴寂為李唐王朝建立初期提供了寶貴的幫助,李淵自然沒有忘記他的恩情。李淵登基以后,裴寂官居右仆射,知政事。裴寂本不是什么將才,經常打敗仗,但是,李淵卻厚待他,視他為至交,各種賞賜自不必說,視朝時經常讓裴寂與他同坐。后來,李淵的第六個兒子娶了裴寂的女兒,二人的關系更加親近。
蕭瑀是唐高祖時期的另一位執掌大權的人物。他是后梁明帝之子、隋煬帝時蕭皇后的弟弟,在隋朝歷任多職。蕭瑀在隋朝時,年紀輕輕就做到了銀青光祿大夫,參決要務。后來由于屢屢上諫忤旨,被隋煬帝疏斥。蕭瑀勸諫隋煬帝不要攻打高句麗,要注意防范突厥的進犯,這與隋煬帝的政見針鋒相對,引起了隋煬帝的震怒,蕭瑀被貶為河池郡守。唐高祖李淵攻取長安以后,剛剛進京定位,就遣書招蕭瑀來降。唐高祖很器重蕭瑀,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先任命他做內書令,后又與裴寂同職做尚書省仆射。蕭瑀對同僚持嚴厲批評態度,被許多朝臣厭惡和憚服。李淵卻如此重用他,一是因為蕭瑀為人正直,二是因為他家幾世貴族,三是因為蕭瑀是獨孤家族的女婿。李淵把他看成心腹,每次臨朝聽政,都賜蕭瑀升御榻而立。蕭瑀熟識國典朝儀,他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深得李淵信任。
陳叔達是南朝陳宣帝(569—582年在位)第十七子,在隋煬帝時曾任門下省給事中,后被外放。在唐軍進攻隋都時他參加了唐軍,成為李淵的幕賓。公元619年至626年,他歷任門下省納言和宰相之職。
封倫(封德彝)也是唐高祖的主要權臣。封倫是隋朝一個刺史之子,也是北齊顯宦的后代。他在隋文帝末年拜在楊素門下,楊素委他為內史舍人。到了隋煬帝時代,他結納虞世基,隋煬帝游幸南方,他變成了宇文化及弒君的黨羽。宇文化及敗在李密手下時,他逃往長安,投降了唐。唐高祖李淵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后升任中書令帶宰相銜。公元621年到623年,封倫任民部尚書(唐朝改稱戶部尚書),后來還當了唐太宗對王世充作戰的顧問。封倫其實是個投機分子,在唐太宗與李建成爭嫡的斗爭中他曾企圖兩方面討好,此舉在公元627年他死后始被人知,封倫把此事瞞得密不透風,唐太宗即位以后還任命他為右仆射(626—627年)。他在民部尚書任內的作為還頗得當時人士的贊譽。
在李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如果要在皇族宗室中找一位功勛卓著的人物與秦王李世民相媲美,那就當數河間郡王李孝恭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族侄,父親李安,隋朝時任領軍大將軍,唐初被封為西安王。李孝恭年輕時就穩重有識。李淵攻克京師長安后,拜李孝恭為左光祿大夫,不久又任命他為山南道招慰大使,帶軍直入巴蜀,降下三十余州。由于李孝恭對降附之人懷之以禮,撫慰有加,書檄到處兵不血刃,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稱得上“仁德”二字。李淵非常欣賞他,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又獻計平滅蕭銑的割據政權,被拜為信州總管。武德七年(624年),他又率兵擊敗江東輔公祏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轄。李孝恭本性寬恕退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厚。唐太宗時曾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凌煙閣,李孝恭僅次于長孫無忌,位列第二名,可見其功勞之大。
李淵的大多數大臣們都與唐皇室出身相類似,祖上曾在隋朝做官或者在以前的朝代做官。李唐王朝以這種方式組成的官僚體制,成為李氏家族力量的源泉。這有助于加強李氏家族的統治,消除不同人士的疑慮,促進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