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奠基李家天下 唐高祖(3)

  • 正說大唐廿一帝
  • 劉亞玲編著
  • 3666字
  • 2018-05-25 15:59:25

6.百廢待興:創業之初,萬事開頭難

唐高祖李淵建唐后,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進行了制度建設。沿續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便于李氏家族的集權統治。奉行科舉制并將其進一步完善,用人憑學才德識,從而擴大了李氏家族的統治基礎。

唐高祖李淵建唐后,百廢待興,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李淵在政治制度、賦役制度、軍事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方面開創了新局面,使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初具規模,為唐太宗貞觀年間的繁榮做出了積極貢獻。

唐朝沿續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架構。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了中央以三省六部為主體、地方州縣兩級區劃的行政體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他們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對皇帝負責。

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是決策機關,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門下省的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門下省是審議機關,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唐太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仆射),僚屬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執行機關,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的決定。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詔敕。尚書省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都稱尚書。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管戶籍和賦稅;禮部掌管禮儀和科舉;兵部掌管軍事;刑部掌管刑法訴訟;工部掌管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計二十四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制訂的政令。御史臺是監察機關,長官是御史大夫,有監督、彈劾、糾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權力極大。地方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州設刺史,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官職位雖小,卻因要負責各種事務而成為最繁忙的官員??h以下是鄉、里。唐建國初期,由于大將臣子都領兵外出,直到武德七年(624年),戰爭基本結束,國家體制才以“令”的形式固定下來。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組織比較嚴謹,分工比較明確,和之前的朝代相比,更有利于皇帝集權。

經隋末戰亂,人口銳減,唐初全國僅有200余萬戶,不及隋朝鼎盛時的1/4。由于缺乏勞動力,大量土地荒蕪。在相對地廣人稀的情況下,唐政府要保證賦稅收入,穩定政權,就必須把流亡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為此,唐朝采用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賦役制度。武德二年(619年)初定“租庸調”,武德七年(624年)又加以完善,規定租賦以外不得橫征暴斂;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均田制,受田者納稅,不受田者不納稅。對百姓授田的規定:丁男(21~60歲的男子)和18歲以上的中男(滿18歲的男子)各授田一頃,其中口分田80畝,永業田20畝。老男(60歲以上的男子)、篤疾、廢疾者授口分田40畝,寡妻妾授口分田30畝;這些人若作戶口,則每人授永業田20畝,口分田30畝。尼姑、女冠各授田20畝;工商業者減丁男之半;一般婦女、部曲、奴婢不再授田。對貴族官僚授田的規定:有封爵的貴族按品級的不同授給不同數量的永業田,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量由100頃遞降至5頃;在職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由30頃遞降到2頃;有戰功的勛官也分別授田30頃至60頃不等。此外,各級官吏還有職分田,其地租作為官俸的補充。官府有公廨田,其地租充作辦公費用。均田制對土地買賣的規定: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而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狹鄉(人多地少)往寬鄉(人少地多)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在土地私有制的情況下,真正的“均田”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均田令的頒布,對于唐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施均田制之后,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布三尺七寸五,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十五天則免調,加三十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三十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從而更有利于農業生產。

李淵初即位,就設立京師和地方學校,收攬人才。但同時也恢復了隋朝廢除的中正官,以本州高門士人充任。這是對士族的讓步,不過大中正只是名譽職務,用人權仍在吏部,而吏部用人的主要途徑就是科舉。士人仕進不再專憑門第高低,而主要依據學才德識,這使得唐代的用人制度比以前有所改進。

唐初,主持科舉考試的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子監所屬各學校的學生,稱為“生徒”;二是各地私學中由州縣保薦的學生,稱為“鄉貢”。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定期舉行,考試科目一般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為熱門。明經科主要考帖經,重在考查儒家經典的背誦記憶;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時務策,重在獨立思考。進士科較難考,但一旦考中進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因此人們稱中進士為“登龍門”。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制舉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么受重視,在科舉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唐廷還興辦學校,培養和選拔人才。儒家很受尊崇,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同時,李淵對佛教采取抑制政策,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他提倡儒家思想,以便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科舉制的進一步完備直至最后確立,在人才選拔上有著重要意義。一般的中小地主都有了應試資格,為他們入仕提供了條件,科舉制打破了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從而擴大了李氏家族的統治基礎。

在法制方面,李淵占領長安之后,便約法十二條,除了殺人、劫盜、叛逆處死之外,其余一切苛刻法律全部廢除。李淵建立唐朝之后,讓裴寂等人在隋文帝《開皇律》的基礎上修訂新律法,在“盡削大業所用煩峻之法”“務在寬簡,取便于時”的原則指導下,制訂了新律五十三條,形成較完備的《武德律》,到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頒布新律,這是流傳下來的《唐律》修訂所依賴的基礎。從內容上看,《武德律》較隋律用刑有所減輕,李淵后來的繼承者在修訂法律時也基本上延續了這樣的思路,但對人民的反抗制裁卻更嚴酷了。

唐高祖李淵建國后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進行了制度建設,在天下大亂、百廢待興的局面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種制度的施行使唐朝的國家體制基本確立下來,為后來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7.府兵制:亦農亦兵,利家利國

唐高祖李淵改革府兵制,使兵部雖有調兵之權但不能統兵,將帥有統兵之權卻無握兵之重,從而使軍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加強了李氏家族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

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時,領兵3萬;進軍關中后,軍隊人數達20余萬人。為了使這支軍隊歸心于李唐,加上要解決軍糧問題,李淵便把軍隊逐步納入府兵組織,基本具備了府兵制的雛形。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這種制度創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到唐朝沿用。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規定兵士平時在家生產,農閑時由兵府加以訓練,經常性的任務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或到邊境戍守,稱作“番上”。如果遇到國家發生戰爭,則出征打仗。府兵在服役期間,可以免掉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

府兵本身,有內府、外府之分。內府、外府后又稱為外軍、內軍。內府指五府三衛與東宮三府三衛。內府有親、勛、翊的區分,兵士分別為親衛、勛衛、翊衛,合稱“三衛”。統領內府三衛兵的是:左右衛,統親府一、勛府二、翊府二,共五府。內府置中郎將,副為左右郎將,以下團、旅、隊的設置略同外府。唐襲隋制,也是十二衛分領府兵宿衛,只是將屯衛改為威衛,候衛改為金吾衛,別置領軍衛,廢御衛。此外,領府兵的還有侍衛東宮的率府,唐代為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和左右清道率,叫做東宮六率,但領府很少。左右衛率,統親、勛、翊府各一;其余衛、率,各統翊府一。

內府衛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孫充當,如二品、三品官子補親衛,二品官曾孫、三品官孫、四品官子等補勛衛及東宮親衛。外府衛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孫及白丁無職役的人充當。以此為標準,征發原則是先富后貧,先強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府兵雖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農民為主體。三衛為士大夫的晉升階梯,被皇權視為衛府中最親信的,它可以宿衛內廡,稱為內仗。至于外府,則三衛外所有折沖府都包括在內。其中左右衛領五府三衛,又最親信,列于內仗。凡朝會、出行,三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等兵交錯立杖,采取內府、外府相互結合又相互控制的辦法。京城諸門及京城諸街,由十二衛負擔宿衛,交錯“助鋪”或巡警,也很嚴密。三衛每月番上的人數達幾千人,諸衛番上者有數萬人,構成宿衛中的一支主力。此外,不領府兵的左右千牛衛,“以御刀升殿供奉”,與隋制相同,在十六衛中屬于皇帝親軍中的親軍,內中又有內。內外交錯,極為復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罗源县| 常山县| 威信县| 娄烦县| 尚义县| 柳河县| 大方县| 丹巴县| 大冶市| 广东省| 乐平市| 玛纳斯县| 太仆寺旗| 宜兰县| 泰来县| 贡嘎县| 抚远县| 龙海市| 尼木县| 邯郸市| 八宿县| 庄河市| 双柏县| 乌拉特前旗| 都匀市| 肥乡县| 册亨县| 江都市| 双柏县| 台北市| 南涧| 麻江县| 从化市| 峡江县| 安西县| 肥东县| 金溪县| 洪江市| 漳平市|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