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對外戚干政深惡痛絕,一般來說,外戚干政是宮廷后妃制度的產物。外戚是通過婚姻與皇室結成外姓姻親,實際上是一種依附于皇后的裙帶關系而形成的政治集團勢力。這一政治勢力往往隨著皇后實際權勢的高低而消長,有時隨著皇后干政,外戚集團也得以掌握朝中大權,掌握軍政大權,甚至凌駕于皇帝之上。大體上說,在歷史上外戚專權起到的多是消極作用。外戚之禍往往由后宮女主引起,因而又有“女禍”之稱。很多外戚集團在與正統勢力的政治斗爭中失敗,而慘遭殺戮,以致身敗名裂。當時,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太原起兵,他出生入死,戰功卓著,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勸唐太宗“先發誅殺”李建成、李元吉,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無忌更是打了頭陣,因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出入臥內,委以腹心。長孫無忌自幼好學,是唐初一位頗有政治才能的人物。唐太宗即位后,曾幾次想任命他為宰相,執輔朝政,都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長孫皇后一看到兄長被重用便心懷忐忑,她多次對唐太宗進言,認為這樣做不可,每每乘機上奏不要任命她的兄長為宰相一職。但是,唐太宗并沒有采納長孫皇后的意見。長孫皇后的這一做法,雖有保全家族的意思,更重要的是為防止外戚威脅李唐政權,以永葆大唐的長治久安。唐太宗對長孫無忌不僅任用,并且信之不疑。盡管如此,長孫皇后仍然密諫長孫無忌向唐太宗懇辭宰輔之任。長孫無忌精通歷史,深知外戚之禍的危害,所以向唐太宗提出辭職。長孫皇后又為他陳請,唐太宗不得已,于是拜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解除其尚書右仆射之職。開府儀同三司,號為一品,但卻是文散官,沒有實際權力,這就可以避免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長孫無忌及其家人,也始終表現得謙虛謹慎,從不仗勢傲物,目空一切。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后之家因女而滿門光彩,因女受寵而成為權勢顯赫之家,是每一位皇后求之不得的。而長孫皇后卻嚴于律己,保證了貞觀時期的政治絲毫沒有受到外戚的干擾,一直遵循既定的道路前進,終于迎來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實在是難能可貴!
唐太宗曾對貞觀重臣的品格作過品評,其中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由此可知,長孫無忌雖地位上處于外戚身份,但在防止出現外戚專權的問題上,與其妹長孫皇后的觀點是一致的。
貞觀十年(636年)七月,長孫皇后在長安大內的立政殿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起來。那哭聲悲痛至極,長孫氏在與唐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實在是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切不能不令唐太宗銘心刻骨。長孫皇后留給后世并為歷代所稱道的文章,是她采古代婦人事跡著成的《女訓》十篇,該文旁征博引,很有借鑒意義。長孫皇后病逝后,唐太宗拿著這本書潸然淚下:“這本書將用來懷念皇后,我失去了一個多么好的良佐呀!”為了協助唐太宗治理國家,長孫皇后以身作則,從不因一己之私而破壞國法,可謂一代賢后。
9.凌煙閣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一個人登上皇帝寶座之后才被稱為皇帝,從皇帝寶座上下來之后就不是皇帝了。唐太宗李世民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懷念,是其最本真的人性流露。
唐朝皇宮三清殿旁有一座小樓名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起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當時著名畫家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唐太宗經常去那里,懷念當年與他金戈鐵馬、崢嶸歲月、文治武功共建大唐的臣子們。自唐太宗時期始,“登上凌煙閣”便成為封侯拜相的代名詞。
趙國公長孫無忌位列第一,他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后長孫無忌投靠時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中,長孫無忌起到了主謀作用,他終身被李世民信任。唐太宗陷入彌留狀態時曾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到含風殿,對他們說:“太子是很仁義孝順的,你們要很好地教導輔佐他!”二人答應了,唐太宗舒了一口氣,對時為太子的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就不用擔心天下的事了。”他又囑咐褚遂良:“無忌對我十分忠誠,我奪取天下,他出了很大的力氣,我死后不要讓壞人挑撥離間你們的關系。”可惜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后來被武則天陷害而死。
趙郡王李孝恭位列其次,他的父親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唐高祖李淵起兵后,李孝恭負責經略巴蜀,滅輔公祐,平蕭銑,統領長江以南。在李唐宗室中他軍功最為卓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他退出權力中心,修身養性,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國公杜如晦位列第三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唐高祖李淵攻克長安時他投靠了李世民,是當時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參與了李世民主事的歷次戰役。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配合默契,人稱“房謀杜斷”。可惜英年早逝,于貞觀四年(630年)病故,年僅46歲。
鄭國公魏徵列第四位,他原是瓦崗寨李密的謀士,后隨李密投降李唐,為唐朝招降了李勣。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后他又重回李唐王朝。玄武門兵變后由太子李建成處歸到李世民屬下。因感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敢于犯顏進諫,終生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貞觀十七年(643年)病故。
梁國公房玄齡列第五位。他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幕僚,善于謀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曾稱贊他可與漢朝的蕭何相比。貞觀年間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不遺余力處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故。
申國公高士廉位列第六位。他是長孫皇后、長孫無忌的親舅舅,長孫兄妹的父親早亡,二人由高士廉撫養長大。高士廉當時對少年李世民極為器重,主動將長孫氏許配給他。高士廉因得罪了隋煬帝而被發配到嶺南。此后,隨著中原戰事的不斷擴大,被隔絕在外,直到唐朝大將李靖滅蕭銑南巡時他才得以回歸故土。高士廉為人謹慎縝密,做事顧全大局,是李世民的心腹,參與了玄武門兵變的策劃,唐太宗時期任他為尚書右仆射。
鄂國公尉遲敬德位列第七位。他原是劉武周的手下,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跟隨李世民參與了數次戰役。玄武門兵變時,尉遲敬德救李世民于危難中,親手殺掉了齊王李元吉,又威逼唐高祖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儲君,有一等擁立之功。晚年的尉遲敬德崇信道教閉門不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去世,終年74歲,得享天年。
衛國公李靖排在第八位。他曾因企圖揭發唐高祖李淵謀反之事幾乎被處死,后為李世民所救。之后,他協助李孝恭管理巴蜀,拒絕李世民的拉攏。但后來唐太宗對他非常重用,貞觀年間李靖負責抵御突厥,成功地消滅了突厥政權和吐谷渾勢力,他的戰功無人能比。最終因軍事能力過強遭小人疑忌,為避免嫌疑而閉門不出,直到終老。
宋國公蕭瑀排在第九位。他是隋煬帝蕭皇后的弟弟,是隋煬帝重臣,當時因反對煬帝出征高句麗而被貶為河池郡守。唐高祖李淵起兵后,蕭瑀歸附李唐,終生為李淵重用。蕭瑀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蕭瑀因與房、杜二相不睦,又多次得罪唐太宗,仕途幾度沉浮。后來,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褒國公段志玄排在第十位。他參加了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唐太宗李世民兄弟相爭時,他忠于唐太宗,參加了玄武門兵變。他治軍嚴謹,被唐太宗稱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642年)病逝,唐太宗贈其輔國大將軍,后陪葬于昭陵。
夔國公劉弘基位列第十一位。他在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李淵處,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他與長孫順德一起負責招募勇士。攻克長安后被評一等戰功,進攻薛舉時他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后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自己僥幸逃回,隨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唐朝與突厥交惡時,劉弘基常年駐守北邊抵御突厥。貞觀年間曾隨唐太宗征高句麗。唐高宗時劉弘基病故,臨終前將家產盡散給鄉鄰,為人之豪爽不言而喻。
蔣國公屈突通列第十二位。他原為隋朝大將,戰功赫赫。唐高祖李淵起兵進攻長安后,屈突通率部下以死相抗,兵敗后自殺未成,最后被唐高祖李淵招降,封為兵部尚書。之后,跟隨李世民討伐薛舉和王世充,屢立戰功。貞觀二年(628年)病故,終年72歲。
鄖國公殷開山排在第十三位。他是李淵太原起兵時前來依附的,參與了攻打長安的戰斗,后又參加唐太宗李世民的歷次戰役。武德五年(622年)他在攻打劉黑闥時因病去世,是唐太宗所封凌煙閣眾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人。
譙國公柴紹排在第十四位。他是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的丈夫。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他在長安,后僥幸逃往太原。參與了攻打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幾個重要戰役。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故。
邳國公長孫順德列第十五位。他是長孫皇后的叔叔,隋煬帝出兵高句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當時便與李家父子友善。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長孫順德與劉弘基一起負責招募勇士。貞觀年間,他卻因多次貪污而遭彈劾,唐太宗李世民因其有大功而不忍治罪,只將其貶官。
鄖國公張亮排在第十六位。他原是瓦崗寨李密的部下,直接隸屬徐世勣(即李勣),跟隨徐世勣一起投降李唐。李世民兄弟相爭時,被派往洛陽招募私黨。貞觀年間,因善于管理政事而深得唐太宗信任,后又揭發侯君集謀反之事,隨唐太宗出征高句麗又立功。貞觀二十年(646年)被告謀反,受誅殺。
陳國公侯君集位列第十七位。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常年擔任唐太宗幕僚,是玄武門兵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貞觀年間,曾擔任李靖的副將打敗了吐谷渾,又任主將率部出擊消滅高昌。在唐太宗李世民立儲時,諸子相爭的風波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圖謀殺李世民而擁立李承乾,事情泄露后被殺害。
郯國公張公謹列第十八位。他原為王世充的部下,后投降李唐,追隨李世民,是玄武門兵變的主要參與者。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將他任命為李靖的副將去抵御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而屢立戰功。之后,年僅38歲即病故。
盧國公程知節位列第十九位。他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李密手下的一員勇將,李密兵敗后他投降了王世充,后因不滿王世充的為人,與秦叔寶一起投降李唐,歸屬李世民,跟隨李世民一起參加了歷次戰役。程知節在每次戰爭中皆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有猛將美譽。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于家中善終。
永興縣子虞世南排在二十位。他是隋朝奸臣虞世基的弟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后依附竇建德,竇建德死后又歸李世民。此后,他盡心輔佐唐太宗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以81歲高齡于貞觀十二年(638年)壽終。
渝國公劉政會列第二十一位。他是唐高祖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跟隨李淵太原起兵,之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密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635年)病故。
莒國公唐儉列第二十二位。他參與了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稱得上首義功臣。在唐太宗時期任民部尚書,因很難勤于政事而遭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