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物語
- (日)野島剛
- 1549字
- 2019-06-03 18:24:52
第7話
龍形玉佩:與權力結合的怪物
帶灰色的青綠色玉,尺寸不大。龍是一種神秘的動物,精細雕刻的身形,精彩呈現龍的生命力。戰國時代以龍為形狀的玉佩產量豐富,當時戰事頻繁,貴族隨身佩戴,誓言勝利。
包括現任院長馮明珠在內,連續三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都是女性。早期的臺北故宮院長如蔣復璁、秦孝儀等,深受蔣介石信賴,都是政治上重量級的男性,但現在情況有點改變,女性擔任院長也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作為博物館界的龍頭老大,形塑出華麗而明亮的印象,女性院長的確相當適合。臺北故宮的首位女性院長是林曼麗,任期自二〇〇六至二〇〇八年間,她曾在東京大學念書,是個日本通。林曼麗的專長是當代藝術,她被拔擢擔任院長后,積極推動故宮的改革。
林曼麗擔任故宮院長之后,提出“O ld is New”的口號,與國際知名品牌合作,開發商品,改變過去以保管及展示為重心的策略,為故宮找出新的定位。

龍形玉佩
戰國 玉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20.5×7.6cm
我第一次和林曼麗見面是在故宮的院長辦公室。“我想開發這樣的商品。”她這么說,拿給我看的就是戰國時代的玉器《龍形玉佩》。林曼麗笑著說:“你猜這是什么?”我東想西想還是猜不出來:“是……擺設的裝飾嗎?”林曼麗告訴我:“答案是開瓶器。”用龍爪當作抓住瓶蓋的施力點來打開瓶蓋,真的是想都沒想到。我帶回家一試,果然輕易就可以開瓶。
在此期間,故宮開發了很多博物館商品,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這個龍爪開瓶器,到臺北故宮買了十個,如果有日本來的客人就當作臺灣的土產來送。因為日常生活中開瓶器使用頻率不高,也可以當作筷托、鎮紙等。總而言之,龍是好兆頭,是可以給人力量的吉祥物,擺在桌上,感覺好像有龍在一旁守護。
龍爪開瓶器的原型創意來自《龍形玉佩》,其制作年代是秦、趙、齊、楚、魏、燕、韓等七國爭霸的戰國時代,目前收藏在臺北故宮。長20.5厘米、寬7.6厘米,尺寸不小的玉,龍口張開分為上下,身體像蛇呈S形,龍爪張得很開。
“玉佩”是當時的貴族或武士佩掛在腰上的裝飾。在這個時代使用玉做的裝飾品來彰顯身份,皇帝和皇族等當時最高階層的人物多會掛在身上。龍原本就是想象出來的動物,據說原型是從蛇開始聯想的,可以飛天,是出世的神格化動物,甚至是“天”的象征。從戰國時代以后,龍成為青銅器上主要的雕刻主體,一統中華的秦朝形成了“龍”的形象,直到今日。
此外,王權與龍的關系密不可分。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母親感應到龍而生下他,高祖的額頭就像龍。龍的圖騰是天子獨家使用的,天子的臉是“龍顏”,天子的車是“龍駕”,皇帝的座椅是“龍座”,天子的衣服是“袞龍袍”,等等。北宋時代的哲宗皇帝下令“百姓不準隨意使用龍的圖樣”;大臣官員是被允許使用,但不準用“升龍”,只能用“降龍”,龍已經徹底成了管理權力的政治生物。有一個詞叫“逆鱗”,這是和龍身密切相關的用語,龍身上有八十一片鱗片,只有喉頭一片是倒插的鱗,只要碰到這一片鱗,就會激怒龍,情況不可收拾。雖然不知道確切的原因,總之龍是皇帝的象征,如果讓皇帝生氣,就像碰到逆鱗一樣。
龍本來就是想象中的怪物,爪的數目不管幾根都可以,因此古代中國壁畫上的龍,有的是三爪,也有四爪、五爪,沒有特定的規則。后來龍的圖樣由國家管理,確定為“二角五爪”,也就是兩只角、五只爪。但是龍和一般百姓相當親近,不可能完全禁絕不用,因此在元代時曾經修法,除了二角五爪的龍以外,其他是可以使用的。因為有這樣的緣由,在日本、朝鮮描畫的龍爪大多是四爪以下,龍爪為四只似乎也成為一種“定論”。
到了清朝,龍與權力結合更穩固,只有五爪的才是龍,其他的不稱龍,而為蟒。蟒是一種大蛇,因此五爪龍以外的,都是蛇。從這個意義來看,龍和蛇本是同種,但是龍在天上飛,蛇在地上爬。對于人類來說,飛龍在天,等于登上神仙住的地方。體型彎曲飛翔的龍,通過《龍形玉佩》而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