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話
散氏盤:漢字誕生的理由
西周時代的銅盤。“散”是氏族名,同時也是國名。“散氏”和“夨氏”兩國人發生土地糾紛,西周的調停者出面仲裁,將相關內容記述下來的銘文共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鑄于盤內,以饕餮模樣裝飾,并有三只獸首。
文字究竟為何誕生,我時常思考這個問題。文字具有一種力量,可以超越語言之壁、距離之壁。如果是面對面的溝通,需要語言,但不需要文字。
在遠古的中國,人們使用甲骨文象形文字,是比商代還要更早的事情。經過時間的醞釀,慢慢用來記錄人們的意思、事件,傳達思想,于是文字誕生了。這樣的文字是人類文化史的杰作。究竟是誰造了漢字,即使到現在也無法說清楚。中國到象形文字出現為止,還稱不上是獨步世界;但是在象形文字之后發明的中國文字,蘊含文明呼吸的韻律,就算頒給一百個“諾貝爾獎”也嫌不夠。
中國最早形成體系的文字是商代刻于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而之后青銅器興起,便出現了變化。當時的中國,各地區語言基本上差異很大。翻越一個山頭,就講另一種語言,要能相互溝通,極其困難。但是從原始的村落開始,出現了優秀的領導者,用武力征服鄰近的村落,逐漸擴張勢力范圍。如此一來,“中央”的意思就需要傳達給地方,但那是沒有紙張、竹簡的時代。因此,青銅器文化開始發展之初,在青銅器上刻文字是作為書信和公文使用的。然而青銅器的制作并不簡單,而且造價昂貴,因此雕刻的內容是以占卜國家命運等重要議題的公文書為主。
青銅器和文字原始的“存在理由”,只要看《散氏盤》就有簡潔說明,而且人人都懂。《散氏盤》的制作年代大約是西周末期。當時的周朝是封建制度,諸侯各自分封領土,松散地形成周王朝。這有點像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關系,說不定周朝地方諸侯的權力更大。相較于諸侯和中央之間的關系,諸侯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也因為諸侯相爭,周王朝失去權力,很快地就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而《散氏盤》是在周王朝尚保有權力的時候所制作出來的。

散氏盤
西周晚期 青銅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高20.6cm
腹深9.8cm
口徑54.6cm
底徑41.4cm
這個口徑54.6厘米的青銅器,原本的用途是盛水。端端正正的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個字散發著簡單的美感,質樸又豪邁。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正好呼應一字千金的價值。金文的鑄刻精巧,也是時值西周晚期,追求自由的筆法令人感受到草書的萌芽。
《散氏盤》記載的內容是土地劃界的問題。登場的是“散國”的諸侯,因此稱之為《散氏盤》。散國領土多次被鄰居夨國侵略,散國借助周朝的力量收拾殘局,和夨國達成協議,夨國必須把奪取到的土地還給散國。散國就在今日陜西省寶雞,夨國在其西北方,與散國接壤,兩國都位于中原地區。在故宮文物南遷的三條路線中,寶雞就在最北側的這條路線上,也是包括《散氏盤》等文物的臨時保管地,真是一段不可思議的奇緣。依據《散氏盤》的記載,夨國派遣十五人的代表團,將領地返還給散國,并贈農具表達歉意。散國則派遣十人的代表團接收,雙方到場,由周王朝派來的官員監督,訂立契約內容刻字于青銅器上,以資證明。
《散氏盤》其后不知為何埋入土中,就此長眠,一直到了清康熙皇帝時才被偶然挖掘出土,輾轉經手多位藏家,在一八〇九年(嘉慶十四年)嘉慶皇帝五十歲壽誕時作為賀禮進獻,自此收藏在宮中。但是嘉慶皇帝不像他的父親乾隆皇帝那樣喜愛文物,因此這份珍貴的獻禮就被收在宮廷的倉庫里。
清代末年的大混亂中,找不到《散氏盤》的相關記錄,一般認為是大火燒掉了,但是后來又出現,而且出現的方式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一九二四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第二年以清代文物為基礎,創立故宮博物院。當時的院長馬衡逐一盤點留在紫禁城內的文物,有位工人在倉庫的角落發現一只布滿灰塵的木箱。馬衡打開木箱,看到里面的物品積滿了數百年的灰塵,一時之間看不出是什么東西,當把灰塵擦拭掉,便出現了青銅器的表面。“這不是《散氏盤》嗎?”馬衡驚喜大叫。
其后,蔣介石將《散氏盤》帶到臺灣,收藏在臺北故宮。馬衡拒絕去臺灣,選擇留在大陸,于一九五〇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重新開幕時,擔任首任院長。臺北故宮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展示時,《散氏盤》放在主會場平成館的入口處,成為每個進館參觀的日本人第一眼看到的故宮文物,由此可以看出,館方希望通過這件文物傳達漢字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