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jié) 帕多瓦的馬西略和奧卡姆的威廉——從綜合到懷疑論

托馬斯主義的綜合——它把信仰和理性、教會和國家調和起來——是中世紀盛期(13世紀)的思想的頂峰。這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盡管有地區(qū)上的分裂,但文化和宗教上是統(tǒng)一的——一個universitas hominum或人類共同體,盡管有封建等級制。存在著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共同的基督教文化。但值得指出的是,人被看作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并且以上帝作為其存在的理由。在中世紀盛期,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在教皇和皇帝之間的斗爭中,教皇贏得了勝利。

在教皇英諾森三世、格列高利九世和英諾森四世(1198—1254)在位期間,教廷達到了它的世俗權力的頂峰。這些教皇在與皇帝奧托九世和腓特烈二世的沖突中都很走運;他們獲得了絕對權威,包括對任命和簽約的監(jiān)督、戰(zhàn)與和的表態(tài)、對孤寡的照顧和監(jiān)督、指導對異端的迫害和沒收其財產的權利,以及在出現針對教會和社會秩序的反叛時進行干預的權利。但是,這個教廷占據優(yōu)勢的“人類共同體”并不會長治久安。在1300年前后,我們發(fā)現法國的教士們的行動更像法國人而不是教皇的仆人。對自己國家的效忠要強于對教皇的虔誠。民族國家(這里也就是法國)成了一種比普遍的基督教博愛更強有力的政治實體,甚至在教士中間也是這樣。

組織良好的民族國家的崛起,導致了國王和貴族之間的充滿緊張的合作,這種緊張在意識形態(tài)上反映為絕對主義和立憲主義之間的沖突。因此,君臣關系的問題受到更嚴格的審視:如果國王具有絕對權力,他的臣民必須顯示絕對服從。那么,反抗一個不正義的暴政的統(tǒng)治者難道就永遠是不正當的?同樣,對絕對主義的和立憲的權力提供合法性論證的問題也出現了:國王因為上帝的恩典而具有絕對權力嗎?國民議會由于它們的代議性質是否對權力具有合法的主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是傳統(tǒng)的問題,但它們此時在更大程度上成為爭論的主題。在14世紀,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核心是君臣關系問題,以及教皇與所有其他基督徒的關系問題。國王(或教皇)應當具有絕對權力呢,還是權力應該在于傳統(tǒng)的、代議的議事會手中,并服從古代的法律和習俗?

帕多瓦的馬西略(Marsilius of Padua,1275/1280—1342),《保衛(wèi)和平者》的作者,是一位從亞里士多德主義立場出發(fā)反對教皇的人。但此外馬西略還持有一些預示了宗教改革和新教的觀點。像托馬斯·阿奎那一樣,馬西略主張社會是自足的;也就是說,它不需要神學的或形而上學的辯護。對阿奎那來說,信仰和理性處在和諧之中,就好像圣俗兩界的關系一樣;因此,這種自足的社會的基礎仍然在于上帝。但是,馬西略主張社會是獨立于教會的。

馬西略對政治和宗教、國家和教會的徹底兩分,是與他對于信仰和理性的唯名論觀點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拒絕托馬斯主義對基督教真理和理性主義的(世俗的)真理的調和,而主張在信仰的真理和理性的真理之間存在著一種徹底的區(qū)別:理性(像社會一樣)在它自己的領域是自足的。信仰的基礎是啟示(比方說《圣經》的啟示),并且適用于來世而不是政治。馬西略并不拒絕宗教(基督教)。無神論基本上是18世紀法國人的發(fā)明!但是在他那里,宗教基本上成了某種超理性的東西,并且被托付給來世,成為某種私人的非政治的東西。就此而言,馬西略使得宗教“內在化”了。宗教于是成了一個“私人的”問題,而教會在他的理論中幾乎成了一個自愿性的非政治的組織。這是馬西略的觀點。但如我們所知,教會在那時候并不是一個自愿的非政治的組織。在宗教改革的國家中,羅馬教廷被迫撤出而留下的政治空間,基本上是由諸侯們填補的。而按規(guī)定公民們應當具有君主的信仰(cuius regio,eius religio,在誰的地區(qū),信奉誰的宗教)。一個人對宗教的選擇并不是“私人的”。

根據馬西略,所有的社會活動都應當處于國家的控制之下。他把教士看作是一個社會群體。他們不應該擁有國家允許以外的權利或特權。不應該有任何特殊的教會法律(教廷法);教士,就像教皇一樣,應該由社會來任命和免職。在宗教領域,沒有任何宗教的啟示真理難懂得以致非得由某些特別權威的人來解釋不可。信仰和理性是分離的?!妒ソ洝芬虼耸亲诮潭匆姷奈┮粊碓础R蚨鴽]有理由給教皇的話比給予其他基督徒的話以更大的信任。結論是,在馬西略看來,應該成立教廷會議,用來決定信仰的問題。

這樣,馬西略的思想中既有世俗化的方面,也有新教的方面:世俗化的方面表現在他強調社會中的那些自然的——生物的功能和有用的功能,而貶低宗教的和倫理的目標;新教的方面表現在他認定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在信仰和理性之間劃出截然界限。與此同時,馬西略作為一個意志主義者,對意志要比對合理性更強調。但是,就像第一批宗教改革家一樣,馬西略仍然只設想單一的普遍的基督教信仰。

奧卡姆的威廉(1285—1349)是一位方濟各會教徒,他反對教皇的“絕對君主制”,而從政治保守的立場出發(fā)捍衛(wèi)中世紀的立憲主義。在哲學上,他是一個唯名論者和意志主義者。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說,他是馬丁·路德和新教的一個先驅。

阿奎那是一個概念實在論者。概念和原則存在于宇宙之中。通過對這些概念和原則的反思,我們可以獲得像宇宙的起源(上帝作為造物主)這樣的問題的真實洞見。奧卡姆是一個概念唯名論者:存在于我們意識之外(心外)的僅有的東西是可感知的事物(物理的殊相)。概念只作為特殊的現象(精神的殊相)存在于我們的心靈之中。我們可以就可感知的、精神的殊相進行推理。因此對共相的神學思辨是沒有基礎的。神學以及我們與上帝的關系首先建立在《圣經》和我們對其中所寫內容的信仰的基礎之上。唯名論這樣便導致在理性和信仰之間的某種區(qū)分。形而上學和思辨神學在一定意義上被排除掉了。這意味著精神活動被導向實驗科學的方向而遠離哲學的方向。向著實驗科學的這種轉向,后面我們還將討論。

既然啟示(《圣經》)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來源,以教皇作為絕對統(tǒng)治者的教會等級制就很難加以辯護了:一般來說,與神學教育相比,閱讀圣書的能力和基督教的信仰的分布要更為民主一些。因此奧卡姆反對那種說教皇應該在宗教問題上有最后發(fā)言權的觀點。他提出建立議事會來限制和評議教皇的權力。但是他也承認議事會是可能出錯的。但奧卡姆還是沒有成為一個懷疑論者——16、17世紀在法國這是一種常見的發(fā)展。他認為來自代議的議事會的開明批評是將導致真理的。他好像并不懷疑真理是單一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泰顺县| 南木林县| 泸溪县| 枣庄市| 临沂市| 陆川县| 徐州市| 南乐县| 蕲春县| 津市市| 浙江省| 惠东县| 庆阳市| 夹江县| 宿迁市| 遂溪县| 陆川县| 齐齐哈尔市| 无极县| 富顺县| 开原市| 武功县| 金坛市| 色达县| 呼伦贝尔市| 纳雍县| 朝阳县| 海阳市| 电白县| 封开县| 泸定县| 古交市| 驻马店市| 田东县| 察雅县| 延安市| 东乡| 清徐县| 曲周县|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