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xué)史:從古希臘到當下
- (挪)奎納爾·希爾貝克 尼爾斯·吉列爾
- 716字
- 2019-01-04 14:22:49
第四節(jié) 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設(shè)法滿足希臘化時期所出現(xiàn)的那種宗教追求。新柏拉圖主義把個人放在一個較大的宇宙圖景之中,把惡描繪為一種缺失,一種非存在,把身體(物質(zhì))看作是非存在,把靈魂看作是存在。其目標是把靈魂從它的肉身框架(身體)中解放出來,這樣個人靈魂就可以體驗與世界靈魂的無所不包的合一。生活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的普羅提諾(Plotinus,公元205—270)提出對柏拉圖主義作一種偏離二元論的理念論的詮釋,而把宇宙設(shè)想為一個由光明和黑暗所構(gòu)成的等級關(guān)系。宇宙的核心據(jù)說是不可表達的“太一”,它是我們通過自己的理性能夠接近但無法描述的:它是宇宙的最終基礎(chǔ)。它將存在投射到萬有,像光源一樣以這樣的方式照亮周圍:光線隨著它從光源輻射出去而逐漸減弱,直至消失在黑暗之中。這個輻射(或流射)學(xué)說意味著作為精神性最終基礎(chǔ)的存在是最有力量、是持有萬物的力量中心,而物質(zhì)則被設(shè)想為非存在。因此這是一個等級結(jié)構(gòu),從非物質(zhì)的不可言傳的終極基礎(chǔ)(太一),往下到越來越物質(zhì)的可朽的現(xiàn)象。人類通過其精神本性可以尋求接近這種終極基礎(chǔ)。但作為一種肉體存在的人分享了物質(zhì)的非存在。因此在靈和肉之間有一種緊張。但人類可以尋求接近這終極基礎(chǔ)。其目標是靈魂與來自太一(終極基礎(chǔ))的光的力量合二為一。這種合一無法用命題來表達。因此這是一種不可言傳的合一,一種神秘的合一(unio mystica)。
新柏拉圖主義把注意力集中于超自然的力量。但它畢竟是一種學(xué)說,而不是一種生活——即使新柏拉圖主義被人體驗為一種具體的實在。但只有在基督教那里,由于其關(guān)于一個活生生的人格化的神和一個救贖天堂的信息,大批人的宗教追求才找到滿意的答案。在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古代漸行漸遠,基督教的中世紀則站在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