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日本(第3版)
  • 韓鐵英
  • 19780字
  • 2019-01-04 14:08:42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

一 宗教

日本是個多宗教國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個大的宗教和許多小宗教。據日本內閣下屬的文化廳公布,截至2012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約1億人,佛教信徒8513.9萬人,基督教信徒190.8萬人,其他宗教信徒911.4萬人,合計2億人,是2012年日本總人口1.2億人的近2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考慮到世界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和當代世界上一些地區宗教徒之間互相敵視甚至互相仇殺的血腥現實,人們很可能會對日本的這一現象感到詫異,但這卻是日本的真實寫照,也是日本宗教的顯著特征之一。

日本是個在法律上保護宗教自由的國家。1947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第20條規定:“對任何人的信教自由都給予保障。任何宗教團體都不得從國家接受特權和行使政治上的權利,對任何人都不得強制其參加宗教上的行為、慶祝典禮、儀式或活動,國家及其機關都不得進行宗教教育以及其他任何宗教活動”。1951年,日本國會又通過了《宗教法人法》,更加具體地規定了關于宗教法人的性質、活動范圍、權利、義務等的制度。這些宗教法制的建立,不僅保障了日本國民的信教自由,對于日本確保政教分離、避免重蹈戰前“政教合一”的軍國主義覆轍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戰后以來,日本的右翼勢力一直企圖把靖國神社交給國家經營管理,即向政教分離原則發起挑戰,但至今未能得逞。

日本各宗教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史,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活動方針。下面,主要介紹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和所謂“新宗教”的基本情況。

(一)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歷史比較長的宗教。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不同,它沒有類似于釋迦牟尼、基督、安拉那樣的教主或唯一神靈。它產生于日本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深刻影響,出現過各種類型的“神道”。目前,幾乎全體國民都是它的信徒,是日本信徒最多的宗教。這些信徒分別與設在各地的神社或教會保持著某種松散或緊密的聯系。一般根據這些神社等組織的性質將神道分為兩類,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有人主張還應加上“民俗神道”,二戰結束以前還存在“國家神道”。至2012年12月末,全國共有神道信徒1億人,神道宗教團體88720個,神職人員8.5萬人,神社81131家,其他宗教設施3956個。

1.神道的產生

早在繩紋時代,日本民間就存在著對祖先和自然萬物力量的崇拜和泛神信仰,并且盛行巫術和咒術。到了彌生時代,巫術在社會上仍很流行,并且成為統治者的正統性依據和執政工具。據中國史籍《三國志》中的《魏志·倭人傳》記載,3世紀上半葉統治日本邪馬臺國的女王卑彌呼就“事鬼道,能惑眾”。在這一時代,社會上已經出現了鐵器和農耕,人們的生活區域也已相對固定下來,隨之出現了祈求豐收的祈年祭,還出現了地域神、祖先神和共同體的氏神。原始的神道教正是在這些敬神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公元720年完成的史書《日本書紀》在“用明天皇前紀”中記載著“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在“孝德天皇前紀”中記載著“(天皇)尊佛法輕神道”,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把“神道”視為與佛教并列的宗教。進入古墳時代以后,神道的天神、地祇、人靈開始走向系列化,祭祀場所逐漸固定為神社、神宮等建筑物內,后來,人們一般將這種神道稱作“神社神道”。大和政權建立以后,在神道當中形成了以天皇氏族為中心的神祇系列即“皇室神道”。公元701年和718年,在律令制天皇政權公布的《大寶令》和《養老令》中,都規定了在朝廷中設置“神祇官”,專門負責管理神祇、祭祀、神戶名籍等,并且總攬神社行政事務。

2.外來文化對神道的影響

神道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外來文化特別是佛教和儒學的巨大影響。進入奈良時代以后,佛教大舉進入日本,對神道產生了很大沖擊,甚至出現了“神佛習合”(一體化)的主張。神道吸收了佛教學說,形成了自己的教義,從而產生了所謂“理論神道”。但是,神道對佛教的吸收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針對平安時代有人提出的“佛主神從”,即主張神道之神祇原本是佛之化身的“本地垂跡說”,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分別出現了主張“神主佛從”的“伊勢神道”和“反本地垂跡說”,兩派之間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結果以后者的勝利告終。江戶時代是日本封建社會的全盛期。當時,德川幕府的統治者實行“鎖國”政策,卻對來自中國的儒學尊崇有加,儒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在此背景之下,神道自然也受到了儒學的深刻影響。

3.國家神道及其惡劣影響

國家神道是一種旨在維護天皇制的宗教思想意識形態,存在于明治初年至二戰結束這一時期。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政府建立伊始就將神道作為恢復天皇權力和統合國家的工具,于1868年3月下令實行“神佛分離”,在全國掀起了“廢佛毀釋”運動,對佛教組織及其信徒加以迫害,并將佛教排除在神道和國家政治體系之外。同時,把神社神道與天皇信仰結合起來,并于1870年發布了《大教宣布之詔》,定神道為國教,將天皇作為現人神,從而正式建立了“國家神道”,并且確立了國家神道對其他宗教的統治地位。其重要措施之一是恢復了古代的“祭政一致”原則,在中央政府中設置了與相當于內閣的“太政官”并立的“神祇官”,后來改名神祇省和教部省,并由國家出錢建造了祭奠所謂“為國戰死者”的靖國神社和祭奠前輩天皇的明治神宮、平安神宮等“國營神社”。1940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又以所謂日本皇紀2600年為由設立了“神祇院”,再次確認了神道的國教地位,使國家神道成為統治國民和為侵略戰爭服務的工具。

4.教派神道的形成及其現狀

江戶時代后期,由于德川幕府過于注意保護既有宗教,社會上出現了宗教的形式化,脫離了民眾對宗教的精神需求。因此,在一些社會基層民眾中間出現了要求對神道進行“維新”甚至創立新宗教的趨向。這些新宗教多有教祖,而且有創立、產生信仰的“體驗”,許多教派還有教義,更加具有宗教色彩。由于這些新宗教沒有師承、依據的經典,屬于土生土長的宗教,因而也可以被稱作廣義的“神道”。明治維新以后,明治政府為了推行神道國教化,以神社神道為中心建立起超宗教性質的國家制度——國家神道,主張廣大國民日常參拜神社的神道不是普通宗教,而只把這些宗教色彩濃烈的新宗教納入與佛教、基督教并列的神道宗教體系加以規制,先后于1876年9月、1882年5月、1890年6月、1894年10月、1908年11月五次宣布批準這些新宗教和其他教派等13個教派為“教派神道”,俗稱“神道十三派”。這13個教派是:神道本局(后改名為“神道大教”)、神理教、出云大社教、神道修成派、神道大成教、實行教、扶桑教、御岳教、神習教、禊教、黑住教、金光教、天理教。這些教派的名稱中幾乎都有一個“教”字,表明它們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二戰結束以后,政府放松了對這些教派的限制,原13個派除了一些教派退出以外,余者組成了作為教團的教派神道聯合會,后來又有一些新成立的教派加入這個聯合會,從而使其組織規模迅速擴大。1964年,教派神道聯合會所屬的分支教派已達80余個。至2000年12月末,教派神道共有信徒361萬人,擁有教會等法人團體5860個。據2013年《宗教年鑒》公布,在教派神道下屬的教派中,神道大教有信徒25208人,神職人員548人,教會84個;黑住教有信徒297767人,神職人員1586人、教會316個;出云大社教有信徒1260623人,神職人員8139人,教會212個;實行教有信徒26360人,神職人員334人,教會96個;神道大成教有信徒21327人,神職人員185人,教會28個;神習教有信徒164909人,神職人員274人,教會108個;御岳教有信徒577000人(2000年統計),教會372個;神理教有信徒243648人,神職人員1324人,教會129個;金光教有信徒430021人,神職人員3864人,教會1528個;神道修成派有信徒12591人,神職人員310人,教會69個;扶桑教有信徒35500人,神職人員407人,教會124個;禊教有信徒87311人,神職人員540人,教會24個。教派神道的信徒數量雖然遠不能與神社神道相比,但由于它們各個宗派幾乎都有明確的教義和教規以及嚴密的組織,因而在日本社會仍然占有一定地位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5.神社神道與神社本廳

神社神道是神道的主體。所謂“神社神道”,是指以神社為中心的神道。換言之,是指沒有宗教理論或宗教教派基礎的、以族緣或地緣為基礎、以神社為中心的崇敬祖先神、氏神、地域神的信仰。日本幾乎每個聚落(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個神社,全國約有82000家神社。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氏神),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專門保佑人們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祇,如保佑農業豐收的稻荷神,保佑身體健康、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日本自古有“八百萬神”的說法,每個神社都祭祀著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神。所謂天照大神,即天皇的祖神,只是這八百萬神中的一個,因而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也是神社神道的一個神社。日本人有經常(特別是出生、出嫁后和過年時)參拜神社的習俗,因而幾乎每個人都被視作某一神社的“氏子”。這就是本節開頭所述文化廳統計的神道崇拜者幾乎與人口總數相等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掌握了神社神道,就等于掌握了全體國民。正因如此,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政府只將極少數另有教祖、教義等情況特殊的教派封為教派神道(仍限制于神道范圍之內),而把其他絕大多數神社及其氏子納入神社神道,并以神社神道為主體建立了國家神道,這樣就以神道這個手段控制了絕大多數國民。二戰結束以后,占領日本的盟軍總部為了防止軍國主義復活,于1945年12月向日本政府下達“神道指令”,廢止國家神道,實行政教分離。鑒此,當時已是民間法人的神社神道團體——大日本神祇會、皇典研究所、神宮奉齋會于1946年2月14日經協商共同設立了非國營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廳。它以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為主神的伊勢神宮為本宗,以“尊奉神祇恩德,謀求神社興隆,宣揚神道,作興道義”為宗旨,在全國各個都道府縣都設有支部——神社廳。至2000年12月末,它已經下統分布于全國各地的近79200家神社或團體,約占全國神社總數的98%,擁有神職人員21600人。它的法人代表叫“統理”,決策機構是由神職人員和“氏子”(崇拜者)中選出來的代表組成的“評議員會”,執行機構為理事會。

除了神社本廳外,神社神道中還包括了16個宗教團體,如以近畿地區為中心的神社本教,以廣島為中心的神社產土教,北海道神社協會等,其中勢力較大的有木曾御岳本教和石鎚本教,它們的神職人員都超過了2000人,木曾御岳本教的神職人員數在2000年雖有所下降,但仍達3430人。

(二)佛教

佛教可以說是日本的外來宗教,但也有人認為佛教在日本已經實現了民族化,不應將其看作外來宗教。它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比日本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要長。早在彌生時代,大批“渡來人”由亞洲大陸東渡到日本,同時也帶來了大陸上正在流行的佛教。據史籍記載,公元552年,百濟圣明王曾派使臣給日本天皇送去了釋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經文,這可以看作佛教正式進入日本的標志。從此以后,佛教在日本封建社會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傳統佛教盛行階段和新佛教盛行階段。

1.傳統佛教階段

所謂傳統佛教階段,主要是指實行古代天皇制的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力主革故鼎新、吸收亞洲大陸先進文化的圣德太子在推古朝實際上主持朝政。他對佛教十分推崇,曾下令在全國推廣“佛法”,各地都因此而修建了許多寺院,著名的法隆寺就是這時修建的。在奈良時代,佛教在日本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天武年間(672~686年)開始把佛教作為國家宗教,至天平年間更是在上層社會出現了把日本建成“佛國土”的熱潮,日本佛教進入了鼎盛期。當時佛教的傳布者主張“護寺鎮國”,朝廷也“欲賴三寶之威靈,乾坤相泰”,因而采取了允許佛教各宗派共存共榮、輸入佛經、聘請外國高僧、鑄造東大寺佛像、在全國各地建立國分寺等許多扶植佛教的措施。日本向中國派遣的遣隋使、遣唐使中有許多人是前去學習佛教經典的僧人。中國的鑒真和尚(688~763年)東渡日本,為佛教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到了平安時代,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與空海(774~835年)于804年隨遣唐使一起到中國學習。最澄到天臺山、越州等地學教,805年攜佛經230部回國,807年奏請天皇同意,創立了天臺宗。空海經福州到西安,在青龍寺師從惠果和尚學習真言宗秘法,回國后在日本創立了真言宗。在天皇朝廷的支持下,天臺宗和真言宗成為平安時代佛教的主流。

2.新佛教階段

在鐮倉時代,社會因連年戰亂而動蕩不安,民眾普遍企求從宗教信仰中找到希望,于是,不需高深學問和嚴格長期修行便可在死后往生極樂凈土的新宗教應運而生:12~13世紀,法然(1133~1212年)創立了只要專修念佛即可獲救的凈土宗,繼承法然思想的親鸞(1173~1262年)創立了凈土真宗,榮西(1141~1215年)和道元(1200~1253年)分別從中國傳入了禪宗系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到了鐮倉時代中后期,又產生了由日蓮(1222~1282年)創立的日蓮宗和由一遍(1239~1289年)創立的時宗。這些新宗派都具有可以簡化修行的特點,從而使佛教在日本日益普及開來,實現了佛教的日本民族化。進入室町時代以后,天臺宗和真言宗等傳統佛教已經由于朝廷勢力的沒落等原因走向衰微,而臨濟宗、曹洞宗、日蓮宗等新佛教則因為得到武士、農民和工商業者的信仰而有了很大發展,取代傳統佛教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

3.日本佛教的低潮期

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加強了對宗教的控制和管理,在中央設置了“寺社奉行”專門管理宗教事務。盡管中國的隱元禪師于1654年應邀赴日,在京都創立了黃檗宗,并且使之成為與曹洞宗、臨濟宗并列的禪宗三大宗派之一,但從總體來看,佛教勢力在這一時代并未取得多大發展。到了江戶后期,由于儒學、國學和洋學的影響力日益強大,它們又都從各自角度對佛教進行了批判,加上佛教僧侶當中出現的墮落行為降低了佛教的威信,佛教的影響日漸式微。

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政府大搞“王政復古”,于1868年發布了《神佛分離令》,將神道定為“國教”,在全國掀起了“廢佛毀釋”的浪潮,使佛教受到了很大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制定了《宗教團體法》,將佛教宗派由13宗56派合并為13宗28派,后來又令其加入了“大日本宗教報國會”,將其納入了為軍國主義戰爭服務的軌道。日本佛教隨之進入了黑暗的年代。

4.二戰后的變革及其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日本進行了旨在鏟除軍國主義土壤的民主改革,于1945年廢除了《宗教團體法》,1951年制定了《宗教法人法》,規定了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的原則,佛教各宗派恢復活動并進行了分化改組,隨之產生了一些新的教派和團體。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佛教信徒9409萬人(其中天臺宗系統348萬人,真言宗系統1270萬人,凈土宗系統1950萬人,禪宗系統335萬人,日蓮宗系統1700萬人,奈良佛教系統76萬人,未加入橫向聯合組織的所謂“單立宗教法人”中的佛教信徒(如創價學會等)3730萬人),共有寺院等設施85745處,神職人員204380人。據日本總務省公布,至2012年底,日本共有佛教信徒8513.9萬人,神職人員33.9萬人,寺院75935家,其他宗教設施1465處。

全日本佛教會是日本佛教界唯一的聯合體組織,其前身是1900年建立的“佛教懇話會”,后曾改名為“大日本佛教會”和“日本佛教聯合會”,1957年改為現稱。它以全國傳統佛教中的60個宗派為主體,還包括了都道府縣的佛教會等團體,因而下屬團體達100余個。佛教分布于全國的8萬多個寺院或布教所,分別屬于各個宗派,其中有90%以上屬于全日本佛教會及其下屬的宗派、團體。全日本佛教會還代表日本佛教界參加了日本宗教聯盟和總部設在泰國曼谷的世界佛教徒聯盟,積極參加這些全國性組織和國際組織的活動。

(三)基督教

基督教這個外來宗教在日本的發展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它既受到過殘酷的鎮壓,也受到過有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國民對這個宗教似乎頗有親近感,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在基督教的教堂舉行婚禮就是明證。但是,正式接受洗禮加入基督教的信徒不僅不見增加,甚至有所下降,令人難解其中奧妙玄機。

耶穌會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是把天主教帶進日本的第一人。1549年8月15日,他帶著《圣經》從印度的果阿第一次來到了日本南部的鹿兒島。此后,盡管當時的交通還很不便,耶穌會、方濟各會等基督教教派的傳教士還是源源不斷地從菲律賓、印度等地來到日本,在各地設置了教堂、修道院、學校、醫院等設施,熱心傳教,使基督教在日本取得了飛速發展。到1614年,日本已有基督教神職人員150人,信徒65萬人,其中還有2位信徒是朝廷公卿、55位是大名(諸侯)。有些傳教士甚至得到了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和曾經威震全國的大諸侯織田信長批準其傳教的文書,可見當時日本的統治者并不反對基督教。

然而,當這些封建統治者感到基督教所宣傳的新思想對其統治構成了威脅時,他們就不會再讓它自由發展下去了。1587年,當時執掌全國政權的豐臣秀吉發布了著名的《禁教令》,禁止天主教在日本傳播,并對天主教徒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僅1597年2月5日一次就在長崎殺害天主教信徒26人,還有許多信徒被判刑或流放。繼之上臺掌權的德川幕府對天主教采取了更加嚴厲的禁止政策,甚至不惜為此于1635年頒布《鎖國令》關上國門。盡管許多天主教徒對此進行了激烈反抗,1637年還在九州肥前地區爆發了堅持數月之久的島原起義,但最后還是被幕府鎮壓下去。鑒此,德川幕府于1639年又下達一道《鎖國令》,禁止包括基督教在內的西方文化進入日本,從而使基督教在此后的200年間在日本列島未見發展。

1857年,德川幕府解除了鎖國令,天主教重新回到了扶桑之國,東正教也乘機從俄國傳了進來。不久,新教也跟在培里艦隊的后面進入了日本。明治維新后,《大日本帝國憲法》中規定了“宗教自由”,基督教各派都在日本得到了較大發展,出現了所謂“明治時代是基督教的春天”的說法。在此期間,日本的許多地區設立了基督教的教會、學校和醫院,如同志社大學、立教大學、明治學院大學、青山學院大學、關西學院大學、東洋英和女學院等著名的私立大學的前身都是在19世紀后期建立的基督教系統的學校。到了20世紀30年代,一些天主教教會的主教開始由日本人擔任。但是,由于當時的日本政府尊神道為“國教”,基督教各宗派只能對國家神道俯首聽命,二戰期間更被拉入為軍國主義侵略戰爭服務的“翼贊”體制之內,成為軍國主義的幫兇。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占領當局大力扶植基督教,從而使基督教特別是新教在美軍占領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信徒數量一度達到100萬人。1960年起,羅馬教皇開始任命日本人擔任樞機大主教(亦稱紅衣大主教)。但是,由于基督教的理念與日本的傳統文化存在著難以融合的矛盾,日本的基督教勢力后來并沒有取得大的發展。

根據日本1999年版《基督教年鑒》的統計,1998年,日本共有基督教徒1104167人,約占同年總人口的0.879%,其中,新教徒為602845人,天主教徒為457199人,東正教徒為25713人,神職人員為18410人。到2000年12月31日,在文化廳公布的統計中,基督教徒總數為90.8萬人,但這個統計中另加上了屬于基督教系統的單立宗教法人的信徒83.7萬人,這樣也可以說基督教徒總數為174.5萬人。據日本總務省公布,至2012年末,日本共有基督教信徒190.8萬人,神職人員2.9萬人,宗教團體9277個。

日本基督教的全國性組織是日本基督教聯合會和日本基督教協議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共有60個,其中最大的是天主教中央協議會,它負責實施天主教教區長會議的決議,對各個教區、教會等進行聯絡協調,對全國的傳教活動進行指導等等。天主教在全國劃分為16個教區,每個教區由一個日本人擔任教區長,其中,東京、大阪、長崎是“教會管區”,其教區長由主都大主教出任。日本基督教協議會則主要是新教的全國性組織,擁有33個正式或準正式加入的團體會員,其中最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團”,2000年末它擁有信徒13.7萬人,其次是日本圣公會。從總體上看,日本基督教協議會比較重視貫徹和平主義精神,反對修改憲法,主張加強與亞洲國家的交流和團結。

(四)其他宗教

所謂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的宗教。這些宗教有些已經有比較長的歷史,但更多的是近代(幕末明治)以后特別是二戰以后創立的,因而也有人將它們稱作“新宗教”。1951年10月17日,這些宗教團體聯合成立了全國性組織——新日本宗教團體聯合會,并于1953年3月9日被政府批準為財團法人。這個聯合會(簡稱“新宗聯”)代表“新宗教”與神社本廳、教派神道聯合會、全日本佛教會、日本基督教聯合會一起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代表性組織——日本宗教聯盟。“新宗聯”的宗旨是“信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離、全民皆信仰”。新宗聯共有64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大區設有11個“總支部”,在各個都道府縣和地區設有56個協議會。這些“新宗教”團體有些曾經隸屬于前述三大宗教,如天理教曾經是教派神道中的一個教派,但后來與其脫離了關系;有些帶有三大宗教中某一宗教的色彩或與其有某種淵源,如立正佼成會帶有佛教色彩;有些則是自己創立的教派。世紀之交在東京、長野等地制造“沙林”殺人事件的、臭名昭著的奧姆真理教以及“法之華”等邪教也曾被列為“新宗教”之一。

據日本總務省公布,至2012年末,“其他宗教”共有信徒911.4萬人,神職人員21.3萬人,宗教團體36954個,其中寺院和神社103家,教會等其他設施14654處。

據各教團自己公布的數據,至2015年2月,信徒數排在前18名的新興宗教團體如下。

“幸福的科學”教,由商社職員大川隆法于1986年創立,1991年后飛速發展,現有信徒1100萬人,還創立了“幸福實現黨”,總部設在東京都品川區。

創價學會,也被歸類為佛教系統下的“單立宗教法人”。1930年牧口常三郎創立了“創價教育學會”,1946年由戶田成圣改組為“創價學會”。池田大作繼任會長后創立了“公明黨”。現在,創價學會仍是公明黨的最大的支持母體。現約有信徒827萬戶(該教是以家庭為單位整體參加的)。

立正佼成會,1938年由庭野日敬和長沼妙佼創立,現有信徒4089176人。

靈友會,屬于日蓮宗系統,1925年由久保角太郎和小谷喜美創立。現有信徒1531932人。

佛所護念會教團,屬于法華宗,1950年創立,現有信徒146600人。

顯正會,屬于日蓮宗系統,1942年創立。現有信徒1307371人。

天理教,創立于1838年,現有信徒1195257人。總部設在奈良縣天理市。

PL教團,屬于神道系統,創立于1946年,現有信徒981720人。總部設在大阪府富田林市。

妙智會教團,屬于法華經系統,現有信徒893024人。

真如苑,現有信徒869780人。

世界救世教,現有信徒835756人。

生長之家,現有信徒741363人。

天照皇大神宮教,現有信徒471207人。

圓應教,現有信徒462626人。

本門佛立宗,現有信徒417251人。

念法真教,現有信徒408003人。

阿含宗,現有信徒343966人。

本道,現有信徒318889人。

二 民俗

四面環海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民俗。盡管日本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非常注意吸收海外其他民族的長處,但也很注重保持本民族的傳統和特色。因此,目前日本的民俗仍然是世界各國民俗學家們研究的重要對象。

(一)服飾

當代日本人的服裝可以分為傳統式服裝(和服)和現代式服裝兩類。如按穿著場合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工作服、禮服和休閑服等類。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專門從事茶道、花道的教師等特殊工作的人外,絕大多數日本人大部分時間都身著現代式服裝,傳統式和服禮服只在節日或舉行某些儀式時才穿用。

日本人的現代式服裝與歐美國家沒有很大區別。西服既是一般日本人的禮服,也是在機關和學校等事業單位工作的白領階層的工作服。特別鄭重的場合以燕尾服為禮服。各個企業乃至農業協同組合都有各自的工作服。休閑服更是色彩斑斕,各種各樣。

和服又叫作“著物”,原仿自中國唐代服裝,其含義因定義的廣狹有很大區別。狹義的“著物”只指“長著”(類似于我國的長袍),廣義的則應包括“襦袢”(內衣)、“羽織”(短大衣外套)、裙褲、腰帶等。男式和服的色彩比較莊重、單調,多在背后飾有“家紋”即家徽。女式和服比男式和服更為艷麗,腰帶更寬,打結處做成小包袱形狀,起裝飾作用。女式和服花色繁多,高檔禮服用絲綢做原料,飾以刺繡或手繪的圖樣,價格十分昂貴。這種和服是我們在影視音像媒介中經常可以看到的。其實,這種和服在古代也不是普通百姓日常穿著的衣服,而是城市中上層人士的服裝,農村人和城市中下層人士日常身著工作服(與現在式樣不同)或便服,而“著物”只是他們偶爾穿用的禮服。

(二)飲食

受地理、氣候等客觀環境的影響,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曾與大陸地區的人們有很大不同。隨著國際化、信息化的推進,日本人與外國人的接觸和交往日益增多,其飲食習慣逐漸發生深刻的變化。

1.主食

水稻并不是日本列島的原生植物,而是約在彌生時代從中國傳入的農作物,但大米作為日本人食用的主要糧食品種已具有約2000年的歷史。只是到了二戰結束以后,特別是戰后初期,由于當時日本的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美國占領當局運來大批小麥救急,尤其是統一向中小學生供應的午餐幾乎都改成面包等小麥制品,才使日本人養成了吃面粉的習慣。不過,至今還是有許多日本人把面粉稱作“美國粉”。在日本人的糧食消費量中,大米約占三分之二,小麥約占三分之一,還有少許玉米、甘薯等。大米的用途主要是做成米飯和清酒等,也有個別地區有喝米粥的習慣。麥類的食用方法主要是做成面包、點心和面條。日本人吃面條的歷史雖不很長,但其制作工藝卻頗先進。他們不僅發明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拉面”,還發明了現已風靡全球的速食方便面。因篇幅有限,下面僅介紹幾種最具日本特色的主食。

(1)紅豆飯

加入紅小豆做成的大米飯。日本人認為這種紅色米飯象征吉祥,因而往往在節慶喜日食用,以志慶賀。

(2)蕎麥面條

日本特色面食。除原料不同外,做法與中餐面條類似。夏天,多把煮好的面條放人冷水中冷卻后撈出再蘸作料汁食用,俗稱“笊籬蕎麥面”。另一種做法類似中國的湯面。

(3)日式點心

在日本,蛋糕等西式點心的種類也有不少,但日式點心的種類和銷量顯然更多。其中,用糯米和紅小豆做原料的點心占有較大比例,將紫菜等海藻加入面粉制成的“煎餅”也是日本人日常喜歡食用的佳品。

2.副食

日本人的副食種類繁多。島國環境使他們自古養成了喜食魚蝦和海藻類植物等水產品的習慣。日本人在開國以前是很少食用肉類的,甚至還有“日本人不吃四條腿的動物”之說。明治維新以后,牛肉、豬肉、雞肉等肉類才逐漸端上了日本人的餐桌,蔬菜的品種也日益增多,逐漸走向“全球化”。與中餐相比,日本菜肴(日語為“日本料理”)的主要特點是口味清淡、講究色形、重視保留自然風味、生食種類較多。最具日本特色的日本料理有以下幾種。

(1)生魚片

日語中寫作“刺身”,系日本料理中的典型菜肴,材料為新鮮的魚、蝦、貝和章魚等,遠洋魚類如金槍魚等則用冷凍品,食用時將其切成塊或薄片,佐以醬油和芥末,味道鮮美。

(2)天婦羅

與中餐的軟炸菜品相似,主料多為魚、蝦、蔬菜、蘑菇等,將其裹上面糊炸熟后,蘸加入蘿卜泥的醬油汁食用。

(3)雞素燒

世界聞名的日本料理之上品。實際上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日本式火鍋。所用炊具為平底淺幫鐵鍋,主料多為切成薄片的牛肉、雞肉或魚蝦,加上蔥、豆腐、魔芋豆腐、蔬菜、醬油等物邊煮邊吃,食用者一般還要在自己的小碗里放入作料汁和生雞蛋蘸食。

(4)壽司

主副食合一的日本料理,種類繁多,最典型的做法是用紫菜將加有食醋的大米飯卷成條狀,中間夾有生魚片或蔬菜、炒雞蛋等物,切成段后蘸醬油食用。

(5)醬湯

日本人自古以來幾乎每天都要食用的一種湯菜。正式做法是用豆腐、裙帶菜、蔥、蔬菜等物煮湯,出鍋前放入用大豆、面粉制作的日本醬和其他作料。簡易做法是在日本醬中放些蔥花沖入開水。

3.飲料

在日本,人們自古以來習慣于喝生水,而這生水一般是可以免費享用的。如到飯館用餐,顧客一落座,“跑堂”的侍應生就會端來一杯涼水。在公園、火車站臺等公共場所,經常可以看到供人飲水的水龍頭。在東京的一些地鐵站臺和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的走廊里還可以看到免費飲用冰水的飲水機。

同其他國家一樣,在日本需要花錢享用的飲料也是分為含酒精飲料和軟飲料兩大類。軟飲料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大體相同,主要是碳酸類飲料、茶、咖啡和乳酸菌飲料等。酒精飲料主要有清酒、洋酒、啤酒三類。

(1)清酒

用大米發酵制作的釀造酒,此類酒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歷史,具有獨特風味,因而亦稱“日本酒”。酒精含量較低,為17~18度。種類繁多,各個都道府縣乃至一些城鎮都有本地的名牌酒。一般分為幾個等級。日本社會各階層人士均喜飲用。

(2)洋酒

洋酒在日本主要是從戰后特別是70年代以后開始流行起來的。銷量最大的是威士忌。進口洋酒以蘇格蘭威士忌居多,日本產的三得利威士忌更因其物美價廉而受到日本人的偏愛。日本人飲用洋酒很少喝原汁,往往要摻入冰塊或冰水。

(3)啤酒

日本人飲用啤酒是從明治維新以后開始的,二戰以后消費量大大增加。麒麟、朝日、札幌是日本啤酒的三大品牌,啤酒不像清酒那樣有許多地方性品牌,進口啤酒的銷量極小。

(4)日本茶

日本人飲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日本最早的茶種是從中國引進的,其飲茶習慣的養成亦受到中國的很大影響。然而,當代日本人所飲用的茶葉卻與中國的不完全一樣,其分類更與中國大相徑庭,即主要分為煎茶、抹茶和麴茶三種,但它們基本上都相當于中國的綠茶。鹿兒島縣還生產紅茶。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就已經把茶水制成易拉罐和瓶裝飲料出售。

(三)民居

日本的民居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傳統式住宅,即所謂“獨門獨院”型住宅,日語稱作“一戶建”型住宅;另一種是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共同住宅”;還有一種是舊式公寓式住宅,日語稱作“長屋建”型住宅。據日本政府統計,至1998年,日本共有有人居住的住宅4389.2萬套,其中,傳統式住宅2527.8萬套(其中一層型628.6萬套);公寓式住宅1645.8萬套,“長屋建”型住宅194.8萬套。“長屋建”型住宅外形狹長,多為木造一層或二層建筑,由房主建造后出租給他人居住,此類住宅近年來已逐漸減少。公寓式住宅近年來數量有較大增長,多為鋼筋水凝土結構,其內部格局與我國的公寓式住宅大同小異。

下面,主要介紹傳統式即和式“一戶建”型住宅。

所謂“一戶建”,即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獨立家屋,每棟房子只住一個家庭,或大或小地都有一個庭院,與鄰居的房子互不連接,其中又可分為一層型和二層型兩類,近年新建的多為二層型。在大部分地區,房子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不僅梁柱用木材,墻壁也用木材。在寒冷地區,則用泥土等把墻壁加厚。屋頂也有許多是用木料或樹皮做成的。二戰以前,用各種草做屋頂的更多些,用瓦的只是少數大戶人家。現在,用草做屋頂的已越來越少,用瓦的則越來越多。房屋的內部結構多種多樣,但一般都具有“土間”“居間”“寢間”“床間”“應接間”“浴室”等部分。“土間”是指不鋪設地板、直接以土地做屋地的房間,過去無論城鄉都大多把廚房設在這里,家務活一般也在這個房間里做。現在,城鎮乃至大部分農村使用煤氣灶、自來水,因而減小或干脆取消了“土間”。“居間”即起居間,是全家人吃飯、團聚和日常接待一般客人的地方。傳統的“居間”都在中間位置設一個地爐(日語寫作“圍爐里”),一般在地爐里生火取暖,也有的人家用地爐燒水做飯。一家人以及客人圍坐在地爐旁時,家長和客人乃至其他家庭成員的位置都是固定的。“應接間”是專門接待客人用的客廳。房間少的人家也有不設“應接間”的,或者雖設這一房間卻經常改作他用,只在貴客光顧時才臨時布置成客廳模樣。“寢間”是臥室,如是二層型的房子多設在二層。對于上述四種房間,我們中國人都可以根據其所用日文漢字猜測出其大致用途,而對“床間”則不能這樣望文生義——它不是放床的臥室,而是地板高出一截、墻掛畫軸并擺設其他裝飾品的壁龕,多在“應接間”或“居間”里或與之相連。除了“土間”以外,其他房間一般都鋪有高出地面一截的地板(日語稱作“床”),而且上面還多鋪有日本式草席——“榻榻米”。近年來,許多日本家庭已把房間結構設計成“洋和結合式”——一部分房間如“應接間”改成“洋式”,即地板上不鋪“榻榻米”而擺沙發茶幾,其稱呼也由“應接間”變成了“客廳”(Living room);“寢間”也不鋪“榻榻米”而擺上了席夢思床。總之,日本人的生活空間在逐漸發生深刻的變化。

(四)人生儀俗

按照傳統,日本人一生中要經過許多儀式。這些儀式現在有些已經不受重視,特別是在大城市里更是如此。這里還是擇其主要、典型者加以介紹。

1.誕生

可以說,日本人一般從在娘肚子里形成生命體時,即確認其母妊娠時起就開始受到關注,親屬們要通過參拜神社、到有神靈的溫泉洗浴等方式祈求神靈保佑。在妊娠5個月時(也有的地區是3個月或7個月),親屬們要團聚舉行“腰帶之賀”,即在當月的戌日給孕婦系上腰帶,福島縣某地還習慣于把曬干的熊腸裹在腰帶里。選擇戌日是因為狗產仔多,分娩容易,腰裹熊腸也是取其分娩容易的吉祥之兆,在此前后還要舉行多種活動。

孩子出生前夕,一般要把產婦移進特設的“產屋”,并要迎接“產神”。“產屋”有專用的,也可以用一般房間臨時布置而成。孩子降生后,要給“產神”供上“產飯”。出生第三天要舉行“垂發之禮”或給新生兒穿上“三日衣”,第七天給孩子命名并祝賀“七夜”,產婦的娘家及雙方親友在這一天前后攜食物等禮品或禮金前來探望(日語寫作“產見舞”)。產婦在“產屋”生活的時間長短不等,最長者可達75天,原來較多的為30天,但近來更多的人是僅在那里住7天,因為按照舊俗,男性是不能進入“產屋”的,而現在的人們多希望讓孩子早些接觸父母和外面的世界。

孩子從產屋出來以后,一般要由母親或祖母抱著到神社去參拜,即進行所謂“初宮參拜”。參拜的日期男女有別,男孩一般是在出生第32天,而女孩是第33天。參拜時大人往往故意把孩子擰哭,目的是讓他向神“報到”,讓神收他為“氏子”,有的還讓神職人員發給“氏子牌”。孩子出生百日時要舉行“食初”儀式,即由產婆或孩子母親喂孩子吃第一頓飯,盡管往往是僅喂進一粒飯。以后,在孩子迎來第一個男孩節或女孩節以及第一個生日時,全家人都要特別加以慶祝。

2.厄年

過了一歲以后,日本人還要經歷許多與年齡有關的慶賀習俗,如七五三、成人節(見下述節日部分)、厄年等。厄年是指容易遇到災難或障礙的年齡。關于厄年的年齡因地而異,就大部分地區來說,一般是女子的19歲(虛歲,下同)和33歲、男子的25歲和42歲、男女的7歲和13歲,特別是男子42歲和女子33歲被稱作“大厄之年”,尤其受到人們重視,其前一年和后一年分別被作為“前厄”和“后厄”而慎重對待。到了厄年,人們多要特別注意保持身心清潔,謹言慎行,多拜神敬佛。如在大阪某地,年齡為42歲者為了躲過災禍,在過年那一天整天都不能同家人說一句話,天不亮就出門到處參拜神社寺廟,夜深之后才能回家。

3.喜年

喜年是指家人為親人鄭重舉行祝壽活動的特定年齡。喜年原與躲避厄年有一定關系,后獨立出來專門取其祝賀壽誕之意。喜年主要用來給老人祝壽,如在全國各地普遍都有給虛歲61歲(日本稱作“還歷”,即取其天干地支走完一個輪回之意)、70歲(日語亦稱“古稀”)、77歲(日本稱作“喜壽”,因日語草書的“喜”字是由三個“七”組成的)、88歲(日本稱作“米壽”,因“米”字是由互相顛倒的兩個“八”和一個“十”組成的)的老人祝壽的習俗。一些地區還有在祝壽時向老人贈送紅頭巾或紅坎肩的習俗。喜年并不只適用于老人,如宮城地區就給13歲的女孩和15歲的男孩祝壽。

(五)婚姻

日本人的婚姻習俗雖然也受到海外影響,但主要還是在本民族的傳統習俗的基礎之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巨大社會變革,日本人的婚俗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1.前近代的婚俗

古代的日本是個交通不很發達、地區之間割據性較強的國家,包括婚俗在內的民間習俗因之千差萬別,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歸納出古代日本婚俗的主要特征。

第一,“婿入婚”曾占重要地位。古代日本曾是母系社會。與此相關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庭的所謂“婿入婚”曾在日本長期流行,至今仍可以在“養子”制度上看到其影響。“婿入婚”有幾種方式,有的是男方正式住到女方家里,與其家人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這是典型的“婿入婚”;有的是臨時性“婿入婚”,即事先約定男方在女方家里勞動、生活幾年以后就把妻子領走單獨生活,這又被稱作“年期婿入婚”;有的是白天仍在本家勞動,只是晚上到妻子家里居住,當地將此稱作“訪妻婚”,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臨時性“婿入婚”,男方一般在有了可以獨立居住的房間之后也要把妻子接走獨立組成小家庭生活。與此相對應,女方出嫁到男方家庭的“嫁入婚”在古代一般只存在于武士、貴族階層或較富裕家庭,平民特別是較貧苦家庭的非長子幾乎都是采用“婿入婚”。直到明治維新以后,“嫁入婚”才逐漸增加,至大正時代才在全國普及開來。

第二,古代的“婿入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基于當事人的意志結成的。在日本的許多地區都曾有過這樣的習俗:男女青年在舉行過“成人”儀式(古代日本的成人儀式早于現代,一般是男16歲、女14歲)之后,就從家里搬出來,住到村里的公共青年宿舍——“若者宿”集體居住,許多村子還專門設有女青年集體居住的“娘宿”。這種“集體宿舍”有的是專用房舍,有的則利用某家的一部分房屋。這些青年人晚上在一起或工作或游戲,如男女兩人產生愛情,男子就可以到女方家里“訪妻”,時間長了就可以正式舉行“婿入”儀式,而家長一般是支持子女的選擇的。

第三,以“村內婚”為主。村落是古代日本人的基本生活單位。村民們的婚姻問題也基本上是在本村解決的。這與前述“訪妻”習俗有密切關系,可以說“訪妻婚”是以“村內婚”為基礎而產生的。一般說來,只有那些在村里地位門第較高者才會為了“門當戶對”而到其他地方尋求配偶,即采用“村外婚”。

第四,對“近親結婚”無嚴格限制。古代日本天皇家為了維系血統的純正而大體只在近親中尋找配偶,著名的圣德太子就是同父異母的兄妹生的孩子。這一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近代。在平民當中,也沒有中國古代那樣的“同族、同姓者不能結婚”之類的習俗,叔侄結婚的現象屢見不鮮。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實行了“三親等”之內不能結婚的規定,近親結婚的現象才逐漸消失。

2.當代婚俗

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日本人在男滿18周歲、女滿16周歲后即可結婚。實際上,當代日本社會正在流行晚婚。1990年,男子平均初婚年齡為28.6歲,女子為25.9歲。當代日本人的婚俗基本上屬于“嫁入婚”,即一般是女方出嫁到男方家庭,也有少數男子由于女方家庭無合適繼承人等情況而入贅,即采用了“婿入婚”的形式。不過,現代日本人婚嫁的地域范圍已擴大,“訪妻婚”的習俗已大大減少。他們的婚姻方式大體可以分為“戀愛結婚”和“介紹結婚”兩種。即使是戀愛結婚,一般也都要采用介紹結婚的形式,即都要有介紹人,其結婚程序也可以說是基本相同的,都要經過相親、訂婚、送彩禮、舉行結婚儀式和婚宴等程序。

(1)介紹人

介紹人一般是兩個人(多是分別代表男女雙方),也可以是一個人,其中既有在婚姻中實際發揮介紹、斡旋作用的真正介紹人,也有形式上的介紹人。所謂形式上的介紹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戀愛結婚者尋找或指定的介紹人;另一種是因為實際起介紹作用者社會地位低而另外請托的介紹人。形式上的介紹人多由新郎或新娘的上司、恩師等在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擔任。因為這樣不但可以使新郎新娘一家在婚禮上感到光彩,而且使這對新人與介紹人結成了永久性親密關系,在其婚姻延續期間里長期得到該介紹人的關照。

(2)相親

這是介紹結婚者必須履行的程序,一般由介紹人把男方帶領到女方家里去相親。實際上,在此之前雙方大多已經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了對方的大致情況,甚至已經見過面,因而在相親時往往可以當場表態。在有的地區,女方可以用端出白開水的方式來表示允諾;男方則常常是留下隨身攜帶物品來表達同意的意愿。

(3)訂婚

這是女方家長表示同意婚事的儀式。如是介紹結婚,介紹人在訂婚前往往要去女方家里斡旋多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女方家長的面子。舉行訂婚儀式時,按照傳統習慣,介紹人要帶些酒或茶去與姑娘的雙親共飲,這種酒稱作“定酒”。在這一天,一般還要確定送彩禮的日期。

(4)送彩禮

如果說訂婚表明女方家長同意了親事,送彩禮則是男方給這門親事加上的保險鎖,表明這門親事的最終確定。彩禮一般由介紹人送到女方家里,在一些地區則是男方的父親或本人一同前往。作為彩禮的傳統物品是酒和菜肴,現已發展演變成衣服、生活用品或現金,但在禮單上一般還要寫上酒和菜肴的名字。送彩禮時一般要商定舉行結婚儀式的日期。

(5)結婚儀式

結婚儀式主要在神社或寺廟、教堂和飯店舉行,近幾年來,各地都建立了專用的“結婚儀式場”,在這種儀式場結婚的人日益增加。按照傳統習俗,新娘出嫁前一天要在娘家宴請親朋好友。出嫁當日離開娘家時要摔碎飯碗,以祈愿婚姻成功,不會因婚姻破裂被退回娘家。新娘到了婆家,要去參拜當地的神社、新郎家中的佛龕及祖先的靈牌,表示加入了該社區和家庭。在結婚儀式上,新郎新娘都身著盛裝,新娘一般要換三次衣服,即和服、白色婚紗和西服。新人之間要行“三三九度”之禮,即用三套酒杯互敬九次酒,以此表示白頭偕老的決心。同時舉行稱作“披露宴”的婚宴招待親朋好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宴越來越豪華,成為結婚儀式的中心內容。出席結婚儀式的人都要送上不菲的“紅包”。結婚幾天后,新郎新娘通常要到新娘的娘家去省親,回娘家。近年來,許多新人在婚禮結束后立即到外地或國外去新婚旅行。

3.離婚

在“訪妻婚”時代,如兩人感情破裂,男方不再去“訪妻”,婚姻即告結束。這時男女雙方的地位還比較平等。到了“嫁入婚”時代,男方逐漸占有優越地位,可以輕易地休掉妻子,而女方要離開男方家則很困難,一般都必須由男方出具休書(日語稱作“離緣狀”),離婚才算成立。如男方不同意,女方求告無門,有的只好跑到寺廟去當尼姑。有的寺廟以收留這些要求離婚的女性而著稱,如鐮倉的東慶寺。這些寺廟可以出面斡旋,要求男方出具“離緣狀”。如男方仍不同意,女方在寺廟當滿3年尼姑后,離婚也可成立。在現代日本,男女雙方在離婚問題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雙方協議離婚,也可以經過家庭法院的調解或裁決離婚,還可以起訴到法院,由法院判決離婚。二戰以后,日本的離婚率逐漸增加。

(六)葬禮

簡言之,當代日本人的葬禮大體上可以分為在寺院舉行的佛教式、在神社舉行的神道式、在教堂舉行的基督教式、在葬禮儀式場舉行的無宗教式四種。殯葬方式則可以分為土葬、火葬、風葬三種。風葬只存在于沖繩等西南海島的一部分地區。但如從日本人辦理喪事的全過程來看,可以發現許多頗有特色的習俗。

日本人把停放尸體、辦理喪事的房間叫作“喪屋”。在喪屋的門前,一般都豎立一個旗桿狀的標志。在死者臨終時,家人要為其“呼魂”。這時還要在死者的耳邊搖動裝入米的竹筒,使其聽到聲音,有的地區則給死者喝一口水,叫作“末期水”(臨終水)。確認死者咽氣后,要馬上制作一些米飯或糯米點心——“團子”供奉于靈前,這些米飯、點心稱作“枕飯”“枕團子”。治喪期間死者的親屬要穿上白色或黑色的“喪服”,在發喪前的某一天要為死者守靈(日語叫作“通夜”),還要在發喪入殮前用溫水為死者擦洗身體(日語叫作“湯灌”)。擦洗結束后要把尸體放入棺材,這個儀式叫作“納棺”。這時一般給死者穿上出門旅行用的衣裳,棺材里放入一些食品、死者生前喜歡的物品、念珠、經文等陪葬品。將裝著死者的棺材送到墓地或火葬場的儀式叫作“出棺”,農村在“出棺”時要舉行“送野邊”(即送葬)的儀式,盡管現在棺材多用汽車運送,許多地區還是要組成送葬隊伍,直系親屬捧靈牌、端食盒等都有固定分工。除了上述必須由死者親屬親自參加的儀式之外,其他事情如布置“喪屋”、挖墓穴、報喪、迎送賓客、收受吊喪者的“香奠”(香火錢)等均由專門成立的非親屬組成的組織——“葬式組”操辦。

現代日本人多用火葬,但火葬后還是要把骨灰埋入本家的墓地里。日本人的墓地多設在由地方政府或寺院等民間組織經營的公共墓地(稱作“靈園”),一般是一家人的骨灰共居一穴,墳墓占地面積和裝修豪華程度各不相同。

三 節日

日本的節日很多。既有全國性節日,又有地方性節日。在全國性節日當中,既有國家法定節日,也有民間風俗性節日。

(一)國家法定節日

國家規定的統一節日古已有之。明治維新以后又有“四大節”之說。二戰結束以后,日本于1948年制定了《關于國民節日的法律》(以下簡稱《節日法》),后來又多次對此法律進行修改,增加了一些節日。目前,日本共有國家法定節日16個。法定節日亦即公休日,現將其按時間順序介紹如下。

元旦(1月1日),日語中叫“元日”,亦即新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與我國一樣過舊歷新年,并且同我國的春節一樣具有驅逐魔鬼、迎接神靈的含義,甚至許多過年風俗如除夕夜去廟宇敲鐘、喝屠蘇酒、拜年、給小孩壓歲錢等也與我國相同。日本的春節還有許多風俗與我國不同,如:除夕之前在大門口搭建松枝門(日語為“門松”),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還在松枝門上懸掛用來辟邪的稻草繩(“注連繩”);新年期間的食品也很有特色,如除夕夜吃蕎麥面條,初一到初三吃事先做好的盒裝冷餐(“御節料理”)和用年糕等做的“雜煮”;除夕夜和新年期間到寺廟或神社去參拜;等等。明治維新以后,新年和其他法定節日一樣改為按公歷慶祝,但過年的風俗卻基本上保留下來,并且又增加了互相寄送賀年卡等新的內容。

成人節(1月第二個星期一),慶祝年滿20周歲的青年成為具有公民權的“大人”的節日。日本在平安時代就模仿中國開始為男孩舉行“元服式”,16世紀改為為青年舉行“成年式”。1948年,經《節日法》正式確定為成人節。每到這一天,基層地方政府一般都將從前一年的4月2日至當年4月1日期間滿20歲的青年男女集合起來舉行成人儀式,并向其贈送紀念品。

建國紀念日(2月11日),傳說中神武天皇即位的日子,明治維新后定為“紀元節”。二戰結束后因其具有皇國史觀色彩而被廢止。1966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改法律決定設立這一節日,后由內閣下達政令確定這一天為建國紀念日。

春分(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日本把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秋分兩天稱作“彼岸”,原意本指這一天晝夜時間相等。自平安時代以來,日本國民就有在這兩天祭祖、掃墓和到寺院神社參拜的習俗。后來,又把這兩天分別定為國家節日,即“春季皇靈祭”和“秋季皇靈祭”,在皇靈殿等處祭奠天皇祖先的神靈。1948年制定《節日法》時仍被定為國家節日,但基于政教分離原則改為現稱,其含義亦改為“贊美自然,愛惜生物”。

昭和節(4月29日),昭和天皇裕仁的生日,其在位時定為國家法定節日,裕仁去世后曾改為“綠之日”,2007年改為現稱。

憲法紀念日(5月3日),為紀念現行《日本國憲法》1947年5月3日付諸實施而設立的節日。

綠節(5月4日),2007年設立,其宗旨是“親近自然并感謝其帶來的恩惠,培育豐美心靈”。

兒童節(5月5日),原稱“端午節”,這一名稱顯然是從我國傳入的,在這一天吃粽子和柏餅(一種年糕),以及在屋頂插放菖蒲、艾蒿等習俗更明顯是受到了我國民俗的影響。江戶時代以后又稱“男孩節”,這一稱呼則帶有武家遺風,其具體表現形式是在戶外用高竿懸掛鯉魚旗(武士所用旗幟的變種),并擺放武士人偶。1948年改為現稱,其含義亦改為“重視兒童人格,企求兒童幸福,感謝母親”,但人們過節的習俗并未發生多大變化。

海之日(7月第三個星期一),其宗旨是“感謝大海的恩惠,祈愿海洋國家日本的繁榮”。

山之日(8月11日),2016年開始設立,其宗旨是“獲得親近山脈的機會,感謝山脈帶來的恩惠”。

敬老日(9月第三個星期一),1966年設立,其法定宗旨為“向多年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老年人表示敬意,祝老年人長壽”。

秋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亦稱“彼岸”,原為“秋季皇靈祭”,1948年改為現稱,其法定含義為“緬懷祖先,悼念死者”。

體育節(10月第二個星期一),1966年設立,意在鼓勵人們“喜歡體育,鍛煉健康體魄”。

文化節(11月3日),明治天皇睦仁的生日,1927年被定為“明治節”。1946年,宣布日本放棄戰爭權力的《日本國憲法》于這一天公布。1948年制定《節日法》時,將這一節日定為現稱,其宗旨是“熱愛自由與和平,崇尚文化”。日本政府一般在這一天頒發“文化勛章”。藝術節、國民體育大會(全國體育運動會)也經常在這一天或其前后日舉行。

勤勞感謝日(11月23日),這一天原是舉行“新嘗祭”的日子,即天皇要在這一天舉行將新收獲的谷物奉獻于諸神靈前的儀式。1948年改為現稱,其法定宗旨是“尊重勤勞,祝賀生產,國民互相感謝”。

天皇誕辰(12月23日),現天皇明仁的生日,1988年現天皇即位后被定為國家節日。在這一天,天皇、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一般會在皇宮城樓上接見前去祝賀的國民。

國民假日,當兩個法定節日中間只隔一天時將該日定為“國民假日”,從而形成“三連休”。例如,2015年9月22日就因其位于敬老日與秋分節之間而成為一個國民假日。不過,這樣的事情并不是每年都有的。

(二)非法定節日

女孩節(3月3日),原是與男孩節相對應的節日,戰后男孩節在法律上改為全體兒童的節日——兒童節以后,女孩節仍然是重要民間節日。在這一天,父母往往都會給女孩穿上艷麗的和服,并在家里擺上女孩人偶,祝其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

盂蘭盆節(7月15日),日本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日本人用來祭奠祖先亡靈的節日,其活動持續多日。離開家鄉在外工作的人多在此期間回鄉省親、掃墓,火車也往往因此而擁擠不堪。各地幾乎都有在此期間跳“盆舞”這種群眾性舞蹈的習俗。人們還習慣于在此期間互贈禮品,并將此禮品稱作“中元禮物”,商家則借此機會展開大規模的銷售戰。

七五三(11月15日),為年滿3歲、5歲、7歲的男女兒童祝賀成長的民俗節日,但也有的地區將其對象定為5歲的男孩和3歲、7歲的女孩,還有的地區定為5歲、3歲的男孩和7歲、3歲的女孩。在這一天,父母一般要給適齡兒童穿上和服,帶他們去神社參拜。

圣誕節(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的節日。

情人節(2月14日),近年來,這個西方節日也在日本年輕人中間逐漸流行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曲县| 梁山县| 甘德县| 镇平县| 普兰店市| 林芝县| 德江县| 汉川市| 德清县| 通化县| 综艺| 巴楚县| 远安县| 禹州市| 商都县| 陆良县| 巩义市| 马关县| 景东| 云和县| 婺源县| 余干县| 本溪市| 湖口县| 玉环县| 海宁市| 砚山县| 汝南县| 三门县| 富蕴县| 南宁市| 聊城市| 大埔区| 广州市| 克东县| 卢湾区| 灌阳县| 永定县| 松原市| 安多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