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對外侵略擴張的近代(1868~1945年)
一 明治維新
(一)社會危機
從18世紀初開始,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棉花、蠶桑、茶葉等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在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農戶在很大程度上變成小商品經濟生產者,從而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場體系。這些商品生產者各自的生產條件不同,必然引起兩極分化。一些條件較好的生產者不斷積累財富,收購破產農民的土地,逐漸上升為地主。因為幕藩領主禁止土地買賣,所以土地兼并主要是采取抵押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地主一般稱為“村方地主”。另外還有一種開發型地主,也就是一些商人、高利貸者、借貸資本家和手工工場主,他們利用積累的資金,通過向領主承包墾荒,成為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由于他們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起家的,與手工業生產、商品貿易有密切關系,或者經營手工業,或者從事商業,成為一身而二任的“豪農豪商”。
與此同時,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手工業或手工工場,例如在大阪附近的棉織業中心河內,出現了許多被稱為“木棉寄屋”的農村商人,他們收購農村手工業者的棉紡織品,然后轉賣給大阪的棉布批發行。接下來,他們以“換棉”和“出機”的方式控制農村的家庭手工業。所謂“換棉”是指商人供給棉花,由農民在家里紡成紗或織成布,商人按成品數量支付酬金。所謂“出機”是指商人不僅提供生產原料,而且提供紡織機,農民在家里織成布匹,按照成品獲得酬金。再進一步,商人出資招募貧窮的農村婦女,集中在工場中進行生產。此時的商人已變為資本家,生產者已變為雇傭工人,從而形成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商人特別是金融高利貸商人的力量逐漸增強。19世紀中期,僅在大阪一地經營匯兌業務、資本金在20萬兩以上的錢莊就有50多家。這些金融商擁有巨額財富,對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們借給各地“大名”的款項高達6000多萬兩,僅每年的利息就達到300萬石大米;而各地“大名”每年運往京都、大阪和江戶的大米也不過400萬石。在此基礎上,形成“幕藩疲敝,權落商人”,“大阪富商一怒而天下諸侯驚”的局面。
與上述新興階級逐漸強大的情境相反,傳統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卻趨于沒落。首先是下級武士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實際收入減少,幕府或“大名”為轉嫁財政危機不斷削減他們的祿米,致使其生活日益窘困,被迫轉為教師、醫生、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等職業,有的成為失去士籍的浪人,還有的成為商人的養子,轉化為工商業者。這些下級武士希望對幕藩體制進行變革,因而大多成為明治維新的骨干力量。農民則在沉重賦稅的壓迫下逐漸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一無所有的佃農,生活極為貧困,天災人禍迫使農民不斷起來反抗幕府的封建專制統治。盡管日本國內新型經濟的發展及其階級力量變化的狀況尚未達到使封建生產關系崩潰的程度,但西方資本主義擴張勢力的入侵加快了日本社會變革的步伐。
(二)民族危機
早在19世紀初期,英、俄、美等國不斷派使節到日本,要求開港通商,均遭到幕府的拒絕。幕府甚至在1825年重申過去頒布的“驅逐令”,炮擊靠近日本港口的外國船只。但是,中國在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失敗的結局迫使幕府放寬了對外國的政策。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準將率4艘黑色的軍艦闖入東京灣,威逼幕府接受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國的親筆信,并約定第二年春天給予回答。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7艘軍艦到達日本,并與日本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規定日本開放下田和箱館(今函館)兩個港口,向美國艦船供給煤、水、食品及其他必需品,救護遇難船員;美國可在兩個港口設領事館;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隨后,英國和俄國同日本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1858年6月,在美國駐日領事哈里斯的壓力下,日美雙方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其主要內容有:日本追加開放神奈川、長崎、新潟和兵庫等港口及江戶、大阪兩城市;承認美國人在開港地的居住權和公使領事駐在權;通商自由及協定關稅等。隨后,英、法、俄、荷也相繼與幕府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根據上述條約的規定,日本在1859年7月正式開港,其對外貿易由此迅速增長。1860年日本的出口為470萬美元,進口為160萬美元。到1867年,日本的出口為1200萬美元,進口為2160萬美元。8年間進出口總值增加4倍多,而且入超情形嚴重。一方面,生絲、茶葉、棉花等原材料的大量出口,造成其價格飛速上漲,例如生絲價格在開港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上漲了3倍多,使日本的絲織業受到嚴重打擊,而且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也影響到一般物價,例如米價在1858年至1865年增加了3倍;另一方面,以棉、毛紡織品為主的大量廉價外國工業品充斥日本市場,日本的手工工場無法與之競爭,紛紛倒閉,勞動者大量失業。
開港的另外一個直接后果是黃金外流。當時日本金銀比價是1∶5,而國際市場的比價是1∶15。西方商人與各國使館人員利用其差額,以墨西哥銀元套購日本黃金,攫取暴利,造成日本黃金大量外流,僅在1859年下半年外流黃金就高達100萬兩,引起市場混亂,米、麥、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使農民、城市貧民和下級武士的生活更加困難。
民族危機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具有否定領主土地所有制性質的農民起義次數劇增,在1865年至1867年平均每年發生55次。以反對糧食投機為中心的城市貧民暴動也顯著增加,在1865年至1867年平均每年發生16次。尤其是1867年波及全國的“這不很好嗎”暴動,為數甚多的下層人民成群結隊唱著“這不很好嗎”的歌謠,沖擊富豪住宅及幕府機關。
(三)戊辰戰爭
如同前述,德川幕府本來規定天皇不得過問政治,但“黑船”叩關,幕府驚慌失措,破例向天皇報告事態,并向各地“大名”征求意見,結果卻為天皇、公卿貴族以及強藩“大名”參政開辟了道路。在強藩的策動下,天皇拒絕批準《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采取強硬態度,在沒有天皇批準的情況下擅自簽訂了上述條約,并對反對派進行大肆鎮壓。以吉田松陰為首的尊王攘夷領袖被處死,其他遭受迫害者近百人,史稱“安政大獄”。
制造“安政大獄”的井伊直弼很快就遭反對派襲擊而死,受其沖擊的天皇朝廷和幕府轉向相互聯合的“公武合體”,具體措施就是撮合孝明天皇之妹與幕府將軍結婚。盡管此后在天皇的要求下,幕府承諾進行“攘夷”,但在公武合體派的操縱下,發動政變,尊王攘夷派受到迫害。得到天皇支持的幕府不僅將尊王攘夷志士趕出京都,還以尊王攘夷派大本營長州藩的軍隊擅入京都為由討伐長州藩,迫使長州藩俯首稱臣。
開港以后,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侵略勢力,下級武士主張以武力加以對抗,因而時常有外國的士兵、使館人員、商人甚至艦船受到攻擊的事件發生,其中的“生麥事件”和“下關事件”均引起了與外國的局部戰爭。1862年9月,薩摩藩武士在神奈川生麥村殺死英國商人。1863年7月,英國七艘軍艦炮擊薩摩藩鹿兒島,摧毀了炮臺,焚燒了市區,薩摩藩被迫接受“賠償”“懲兇”等屈辱條件。1863年6月,長州藩炮擊通過下關海峽的外國商船和軍艦,并封鎖了下關海峽。1864年9月,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進攻下關,攻陷了所有炮臺,長州藩被迫求和。“薩英戰爭”和“下關戰爭”使主張尊王攘夷的下級武士意識到,在與外國武力懸殊的狀況下進行攘夷是輕率的,必須首先打倒封建幕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
正是在上述共同認識的基礎上,西南兩大強藩逐漸接近。在土佐藩出身的藩士坂本龍馬的斡旋下,長州藩代表木戶孝允和薩摩藩代表西鄉隆盛在1866年3月簽訂密約,兩藩結成討幕軍事同盟。1867年1月,主張“公武合體”的孝明天皇去世,年僅15歲的太子睦仁即位,公卿三條實美、巖倉具視等立即與西南諸藩策劃武裝討幕,諸藩也加快了結盟舉兵的步伐。1867年底,新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并命令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即辭去內大臣等所有職務,交出半數領地給朝廷,此后一切權力重新歸于天皇。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政府。
德川慶喜并不甘心交出政權,立即率兵從大阪向京都進軍。以薩摩藩和長州藩為主力的新政府軍與幕府軍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地區激戰三天,結果數量占優勢的幕府軍被打敗,德川慶喜從海路退奔江戶。新政府組成東征軍,進軍關東地區,并迅速兵臨江戶城下。幕府知道沒有取勝的可能,因而獻城投降。在東北地區,以會津藩為首組成“奧羽越列藩同盟”,繼續反對新政府。由于當地農民紛紛起義,新政府軍進展順利。1868年11月,東北地區的叛亂被平定。幕府海軍將領榎本武揚率八艘軍艦和幕府殘兵逃至北海道,并在1868年12月建立“蝦夷共和國”。1869年6月,在新政府軍的進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發生在農歷戊辰年而被稱為“戊辰戰爭”的內戰結束。
(四)各項改革
1868年3月新政府頒布五條誓文,即施政綱領。其內容為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盛行經綸;公武同心,以至于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之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隨后新政府頒布《政體書》,仿效奈良時代實行太政官制。最高機構為太政官,下面設立法、行政、司法機構,并規定官員的任用制度及責任。1868年9月改年號為“明治”,11月改江戶為“東京”作為新首都,天皇及其政府機構遷至東京。此后,明治政府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建立中央集權體制。首先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命令各藩將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上交中央政府,藩主成為中央任命的藩知事,但必須執行中央的政策。兩年后,明治政府又宣布“廢藩置縣”,即舊藩主遷住東京,坐食俸祿;將藩改為縣,最初共有3府302個縣,后改為3府72縣,1888年合并為3府42縣。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封建俸祿。1869~1872年,政府連續頒布法令,廢除封建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將藩主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廢除“穢多”“非人”等賤稱,與過去的農、工、商統稱為平民。準許武士從事工商業,平民也可以擔任文武官職。1873年政府頒布《征兵令》,規定年滿20歲的男性均有服兵役義務。另外,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逐步減少士族的俸祿,在1876年頒布《金祿公債條例》,由政府一次性發給士族“金祿公債”,從而廢除了封建俸祿制度。為解決領取公債較少的一般士族生活困難的問題,政府優先錄用士族充任官吏、教師、軍人、警察等公職,同時鼓勵士族向地廣人稀的北海道移民、內地各府縣低價出售土地給士族等。
第三,改革土地制度,實施新地稅。1871年10月,明治政府廢除過去對農作物栽培品種的限制。1872年3月,允許進行土地買賣,同時向土地所有者頒發地券,同年10月允許農民從事其他職業。1873年7月,政府頒布《地稅改革條例》,主要內容為按照地價的3%征收貨幣地稅,征收對象為土地所有者,其他附加稅不得超過地稅的1/3。
第四,殖產興業,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一方面,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銷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獎勵貿易,統一貨幣,創辦銀行,設立郵政通信機構,為新型經濟的出現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為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近代工商企業,政府進口外國先進設備,建立“模范工廠”,其中包括鐵路、礦山、造船、機械、水泥、玻璃、紡織、制絲等領域,共建立了數十家近代工廠企業,同時對民間企業進行重點扶植。后來為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鑒于民間資本已逐漸成熟,政府在1880年制定了《出售官營工廠條例》,將許多官營企業低價處理給與政府有關的特權商人。
第五,提倡“文明開化”,移風易俗,推動社會文化和行為的變革。例如在生活習慣上提倡穿西裝、理短發、吃西餐、住洋房等。1871年,明治政府設置文部省,次年頒布《學制》,將全國劃分為不同的學區,要求普及四年制初小教育。同時政府陸續開設師范學校、大學,并花費巨款派遣學生到國外留學。
二 自由民權運動
(一)精英分裂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為修改同歐美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派出了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前往美國與歐洲。該使節團花費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訪問了歐美11個國家。盡管使節團未能達到修改條約的目的,但歐美先進的生產力使使節團成員大開眼界,痛感日本只有自身迅速富強,才有可能贏得真正的平等獨立。在此期間,國內的留守政府成員以西鄉隆盛、板垣退助為中心,以朝鮮拒絕接受日本國書為借口,主張對其進行征討。但巖倉使節團成員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等人回國后對此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應是發展國力。在后者的策動下,天皇下達“整頓國政,富國文明之進步,乃燃眉之課題”的圣旨,西鄉隆盛及板垣退助等人被迫辭職下野。
下野后返回故鄉鹿兒島的西鄉隆盛,自費建立“私學校”,招集士族子弟入學。“私學校”后來發展到百余所分校,擁有學員3萬余名,實際上具有軍隊的性質。在西鄉的影響下,鹿兒島縣拒不執行包括俸祿處分及地稅改革在內的中央政府的政策。為防不測,政府在1877年1月命令將鹿兒島彈藥庫中的彈藥運出該地,但“私學校”的學員聞訊后搶先襲擊了彈藥庫,并將彈藥搶走。2月15日,西鄉率兵從鹿兒島出發,向政府“質問”,被稱為“西南戰爭”的內戰由此爆發。政府先后出動6萬軍隊前往九州地區作戰,西鄉軍隊最多時也有4萬余人,其規模超過“戊辰戰爭”。長達8個月的“西南戰爭”以西鄉兵敗自殺而告結束。
與西鄉隆盛同時辭去政府官職的板垣退助等人在1874年初組成“愛國公黨”,提倡天賦人權,要求設立民選議院。“愛國公黨”在隨后向政府提出的《設立民選議院建議書》中,批評以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為中心的政權是“有司專制”,將使國家趨于瓦解;主張只有設立民選議院,給人民以選舉權、租稅共議權,才是拯救國家之道。盡管“愛國公黨”僅存在兩個月,但不久板垣退助與片岡健吉等人又在其故鄉高知縣組成“立志社”,提倡天賦人權,主張“人民盡皆平等,無貴賤尊卑之別”,為伸張人民的權利,必須建立民選議會。1875年2月,以“立志社”為中心,各地的政治團體在大阪集會,并建成“愛國社”。
(二)運動高潮
明治政府實施的土地制度和地稅改革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強制推行義務教育以及征兵制又使農民背上新的沉重負擔,因而農民不斷以暴動的形式進行反抗。據統計,在1873年至1881年的9年里,共發生了305次農民暴動,其中1873年最為集中,而且當年在福岡縣發生的農民暴動規模最大,有30萬人參加。暴動的農民沖擊政府部門和郵電局,搗毀富豪住宅以及高利貸者的錢莊,要求免除三年地稅和停止建立學校,反對投機商人,反對征兵制。面對如火如荼的農民暴動,明治政府不得不在1877年1月將地稅下調到地價的2.5%,并規定村稅不得超過地稅的1/5。
明治初年,受“文明開化”政策的影響,日本社會不僅創辦了為數眾多的報紙、雜志,也出版了許多介紹西方思想文化的著作。這些著作內容廣泛,既有英國的功利主義,也有法國的天賦人權等自由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日本產生了許多宣傳西方文明的社會活動家和啟蒙思想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福澤諭吉。福澤出身下級武士家庭,年輕時即開始學習西方文化,曾多次隨幕府使節團訪問歐美各國,痛感日本開國進取之必要。明治維新后,福澤創辦慶應義塾,并著書立說,力倡文明開化。其《勸學篇》中提出“天不造人上人,也不造人下人”的平等觀,一時成為人人皆知的名言。除福澤諭吉外,加藤弘之、中村正直、中江兆民、植木枝盛都是當時有名的啟蒙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們主張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思想對自由民權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877年6月,“立志社”再次向政府提交設立民選議院的建議書。建議書在批評明治政府八大弊端的同時,正式提出了開設國會、減輕地稅、修改不平等條約等自由民權運動的三大綱領,廣泛吸引了社會各個階層,自由民權運動開始具有群眾性。1878年9月,以“立志社”為中心召開重建“愛國社”大會,全國有13個縣派代表參加。1880年3月“愛國社”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成立了“國會期成同盟”,并向政府提交請愿書,要求召開國會。此時全日本共有200多個民權團體,由集體或個人起草的日本憲法草案有數十種。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1881年10月,政府罷免了主張盡快頒布憲法、召開國會的大隈重信等激進派官員,同時頒布了關于在1890年開設民選議院以及制定憲法的詔書,并威脅“如仍有故意逞躁急煽事變、為害治安者,將繩以國法”。
為在國會中進行政黨活動,自由民權派以板垣退助為中心在1881年10月組成自由黨,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為首組建立憲改進黨。但因各自黨內的矛盾以及兩黨之間的互相攻擊,基層黨員失去耐心,逐漸轉向激進道路,領導農民、市民等群眾進行了一系列武裝抗爭,但均被政府鎮壓下去。盡管在1887年圍繞修改不平等條約問題又形成新的運動高潮,但政府在同年底頒布《保安條例》,大肆逮捕或驅逐自由民權派成員,自由民權運動遂告結束。
(三)明治憲法
頒布制定憲法的詔書后,明治政府派伊藤博文前往歐洲考察,準備以實行君主立憲專制政體的《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制定憲法,在1885年又將太政官制改為內閣制,由總理大臣及各省大臣組成內閣,并決定通過考試錄用文官及評定其晉升。1889年2月,明治天皇親自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該憲法亦被稱為《明治憲法》。
《明治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以帝國議會之協贊,行使立法權”;“天皇裁可法律,并命其公布及執行”;“天皇決定行政各部之官制及文武官吏之俸給,并任免文武官吏”;“天皇統帥陸海軍”;“天皇宣戰、媾和及締結各種條約”等。立法、軍事、行政、外交等權力全部集中于天皇手中。司法權亦“以天皇之名,依照法律行之”。
盡管憲法規定日本帝國臣民有“信教之自由”和“言論、著作、刊行、集會及結社之自由”,以及“居住與遷徙之自由”;但又規定,須在“不妨礙安寧秩序及不違背臣民義務之范圍內”及在“法律范圍內”。
憲法規定,國務大臣的職責是“輔弼天皇”,由天皇任命,對天皇負責。同時規定“樞密顧問依樞密院官制之規定,應天皇之咨詢,審議重要國務”。帝國議會采取兩院制,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和“敕選議員”組成,眾議院由具有一定財產資格的選民選舉產生。
1890年7月,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眾議院議員選舉。由于選舉法規定只有每年繳納15日元以上直接國稅、年滿25歲的男子才有選舉權,繳納同等直接國稅、年滿30歲的男子才有被選舉權,因此,當時具有選舉權者僅占全國人口的1%。另外,因地稅約占政府財政收入的60%,所以具有選舉權以及被選舉權者大多是繳納高額地稅者,在第一次選舉中當選的300名眾議院議員中有半數是地主及從事農業者。
從1890年11月第一次帝國議會成立到1894年6月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共召開過六屆議會,其中有三屆議會被解散,更迭了兩屆內閣。第一屆到第三屆議會的活動主要是以自由黨和改進黨為中心的“民黨”要求減輕地稅,削減政府開支,核減官員薪俸,整頓吏治,反對軍事部門的積弊,反對政府干涉選舉等,結果迫使政府不是答應政黨的要求,就是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三 對外侵略擴張
(一)擴張思潮
1874年5月,日本政府借口3年前琉球船民因遇風浪漂至中國臺灣而被當地居民殺害的事件,派軍隊在臺灣登陸,結果遭到抗擊,中國清朝政府也派軍隊前往準備參戰。進退兩難的日本被迫求和,大久保利通親自來華談判,并利用中國清朝政府的軟弱,以“撫恤”的名義得到50萬兩白銀的賠償,其結果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對外侵略的野心。
明治新政府成立后,日本不斷向朝鮮提出正式建交的要求,但均遭到朝鮮方面的拒絕,日本決定以武力相威脅。1875年9月,日本軍艦“云揚號”闖入朝鮮西海岸的江華灣,并與朝鮮守軍發生沖突,雙方互有傷亡。1876年1月,日本政府派陸軍中將黑田清隆為全權代表前往朝鮮,并在山口縣下關港集結軍隊伺機而動,迫使朝鮮與之簽訂《日朝修好條規》,即《江華條約》。該條約規定:朝鮮向日本開放港口,日本商人可自由在朝鮮從事貿易活動,日本在朝鮮具有領事裁判權,并可以任意測量朝鮮海岸等。
1882年7月,朝鮮內部發生政變,具有反日情緒的士兵與市民襲擊了親日官員,殺死日本軍事教官,并焚燒了日本使館。山縣有朋下令召集軍隊,并進行全國規模的戰爭動員,同時迫使朝鮮賠償有關損失、承認日本在其京城擁有駐兵權。1884年12月,朝鮮再次發生政變,親日勢力建立新政權,中國清朝政府出兵將其驅逐。盡管日本控制朝鮮的企圖沒有得
(二)中日甲午戰爭
逞,但在1885年4月日本誘迫中國與之簽訂《天津條約》,獲得在朝鮮發生重大事件時可派兵干預的權利,從而為日本向朝鮮侵略擴張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時期,日本國內的社會思潮也轉向對外擴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仍然是福澤諭吉。1885年福澤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提出“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不僅如此,福澤還積極參與日本意圖染指朝鮮的各種活動。
1888年1月,近代日本軍隊創始人山縣有朋提出《軍事意見書》,強調日本必須在西伯利亞鐵路修成之前完成侵略朝鮮的準備。1890年,山縣在《外交政略論》和《第一次帝國議會上的施政方針演說》中,反復鼓吹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侵略擴張理論。“主權線”是指日本本土,“利益線”是指其近鄰國家。他宣揚“要維持一國之獨立,僅僅守衛主權線是決然不夠的,必須進而保衛利益線”,而要“保衛利益線”就必須侵犯鄰國主權。山縣有朋明確提出當時“利益線的焦點”就是朝鮮。至此,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初具雛形。
為對朝鮮和中國發動戰爭,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就積極擴軍備戰,不僅充實了海軍艦艇,而且大大擴充了陸軍編制,并建立了以戰時大本營為主的戰爭體制。
1894年春,朝鮮南部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其口號為“消滅權貴”“逐倭滅洋”。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農民起義,決定請求清朝政府出兵“代為征討”。得知清朝出兵后,日本援引1885年中日兩國簽訂的《天津條約》,也派大批軍隊到朝鮮京城“警衛使館”。但此時朝鮮局勢已經基本穩定,于是清朝政府駐朝鮮代表袁世凱與日本駐朝公使達成口頭協議,停止增兵,并逐步撤兵。然而,日本政府卻蓄意挑起戰端,不斷增加在朝鮮的兵力,同時指示其公使“促成日中沖突,為今日之急務。為斷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6月,日本政府向中國清朝政府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遭到拒絕后又向清朝政府連續兩次提出“絕交書”。7月23日,日本軍隊占領朝鮮王宮,扶持傀儡政權,迫令其“請求”日本軍隊驅逐在朝鮮的清朝軍隊。
7月25日,日本軍艦在靠近朝鮮的豐島海面襲擊清朝軍艦,并擊沉清朝政府的運兵船“高升號”,800余名清軍將士死亡。8月1日,中日同時向對方宣戰。當時,日本侵朝軍隊已達5萬,并很快占領平壤,清軍退至中國境內。9月17日,雙方艦隊在黃海激戰,清朝北洋艦隊被擊潰。10月25日,日本軍隊兵分兩路進攻中國,迅速占領遼東半島及大連、旅順,并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1月,日軍進攻山東半島的威海衛,將清朝北洋艦隊全殲在海港內。3月,日軍在遼東不斷加強攻勢,清朝軍隊連連敗北,日軍逼近山海關,清朝政府決意求和。
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前往日本山口縣馬關(原下關)與日本政府談判,在日方代表的高壓威脅下,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簽訂極為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追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城市及長江、吳淞口航運線,日本人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廠制造產品,免征一切內地稅。當時早對中國東北地區抱有野心的俄國極力反對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因而伙同德國、法國進行干預,結果日本不得不接受俄、德、法三國的“勸告”,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由清政府另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史稱“三國干涉還遼”。
(三)日俄戰爭
由于俄國帶頭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在日本朝野引起極大反響,“臥薪嘗膽”式的報仇意識迅速蔓延。為此,日本政府制訂了10年擴軍計劃:準備將現役軍人從7萬人增加到15萬人,戰時達到60萬人;海軍艦艇總噸位從6萬噸增加到26萬噸;同時迅速擴充炮兵和騎兵規模;每年的軍備開支約占政府一般會計支出的半數,另外還增征酒稅、地稅,加征營業稅、登記稅等,以應付巨額軍費。
甲午戰爭后,日俄兩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爭奪更為激烈,雙方的矛盾與沖突不斷加劇。1896年5月,日俄雙方簽訂備忘錄,日本被迫承認俄國在朝鮮與其享有同等地位,結果俄國在朝鮮的勢力迅速擴大,逐步掌握了朝鮮的軍事、財政大權。與此同時,俄國積極插手中國東北地區事務。1896年6月,俄國與中國清朝政府簽訂《中俄密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筑中東鐵路的權利。1897年11月,俄國出兵強占旅順和大連。1898年俄國同清朝政府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不僅強占包括旅順、大連在內的遼東半島,而且還取得修筑中東鐵路支線權利。1900年俄國以保護中東鐵路和俄國僑民免受義和團事件沖擊為名,出動15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并長期拒不撤軍。1901年11月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俄國,就協調兩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與俄國政府進行談判,俄國雖然承認日本在朝鮮具有工業、商業上的行動自由,但不允許日本在中國北部擴張其勢力。英國為牽制俄國,鞏固其在中亞和遠東的殖民利益,全面承認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1902年,雙方簽訂《日英同盟條約》。
1904年2月,日本決定與俄國斷交,并派海軍主力偷襲旅順港,派陸軍前往朝鮮仁川。此后雙方正式宣戰,日軍在付出沉重的代價后,攻陷旅順要塞和沈陽。在海上,以逸待勞的日本海軍幾乎全殲遠道而來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此后俄國勝利無望,加之其國內爆發1905年革命,而日本也無力將戰爭繼續下去,因而在美國的調停下,雙方經過討價還價,在1905年9月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具有政治、經濟、軍事的優越地位,俄國將從中國攫取的遼東半島及附屬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并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
四 大正民主運動
(一)工人運動
甲午戰爭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日本工人階級的斗爭,使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897~1899年,日本工人在各地普遍開展了要求增加工資的斗爭,其中較大的有橫濱造船廠400名木工和東京造船廠的工人罷工、和歌山500名伐木工人以及福岡煤礦工人要求提高工資的斗爭等,甚至在佐渡礦山還爆發了工人暴動。正是在工人斗爭的基礎上,1897年12月誕生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工會組織“鐵工工會”,著名工人運動家片山潛領導的這個工會組織擁有1200名成員。此后,工會組織迅速增長,其會員也越來越多。
在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隨之高漲。1897年4月日本成立了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研究社會問題”為目的的社會問題研究會。1898年10月,以該研究會為基礎成立了以“研究社會主義原理是否適合日本”為宗旨的學術團體——社會主義研究會,會員有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1901年由社會主義研究會的主要成員片山潛、幸德秋水等人發起成立了社會民主黨。該黨的綱領提出了裁減軍備、實行普選、將重要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公平分配財富以及廢除貴族院等主張。
面對工人運動及社會主義思想在日本的興起,日本政府采取種種措施進行鎮壓。1900年頒布的限制和取締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的《治安警察法》,明文規定禁止工人組織工會和舉行同盟罷工。社會民主黨成立當天就被政府禁止,后來該黨改稱為社會平民黨,但仍被禁止。
盡管如此,社會主義者仍然繼續開展活動。1903年7月,片山潛和幸德秋水分別出版《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神髓》,引起較大反響。1903年幸德秋水等人組成“平民社”,出版《平民新聞》,提倡“和平主義”“社會主義”,反對即將到來的日俄戰爭及一切戰爭。1905年10月,“平民社”被強行解散,但在日俄戰爭后開展的工農運動的推動下,社會主義者在1906年2月成立日本社會黨,并積極支持一些群眾斗爭。1907年日本社會黨被取締,《平民新聞》也被禁止發行,結果受無政府主義影響的幸德秋水等人轉變態度,主張“直接行動”。在1908年一次集會上群眾與警察發生沖突后,政府加快了鎮壓社會主義者的步伐。1910年5月,政府捏造所謂“陰謀暗殺天皇”的“大逆罪”,逮捕數百名社會主義者,并將幸德秋水等24人判處死刑。
積極采取暴力鎮壓措施以及擴充軍備的第二次桂太郎內閣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對,桂太郎被迫在1911年8月辭職。但桂太郎在軍部的支持下,利用擴軍問題將繼任的西園寺內閣搞垮,在1912年12月再次上臺執政。軍部的這種專橫行徑,不僅使議會內的反對派對桂太郎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也遭到社會各界群眾的強烈反對。“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呼聲響遍全國,數萬名市民甚至包圍了議會。隨后,各地的群眾運動演變成大規模的政治暴動,結果第三次桂太郎內閣垮臺。該事件被稱為“第一次護憲運動”,那時正值大正天皇即位之初,因而也被稱為“大正政變”。
(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政府不僅迅速向德國提出最后通牒并宣戰,出兵中國山東省,接管德國在該地區的所有權益,而且隨之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標榜“根本解決中國問題”、實際上欲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其內容包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延長日本在滿蒙地區的租借權或所有權,漢冶萍公司由中日合辦,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割讓給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等。盡管在全中國人民的壓力下,袁世凱政府沒有答應日本提出的全部要求,但還是使日本在中國滿蒙和山東的勢力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華中和華南也有所伸展。
日本不僅積極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而且對俄國領土也具有較大的野心。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沙皇俄國的崩潰為日本向北方擴張提供了可乘之機。1918年1月,日本借口“保護僑民”派兩艘軍艦駛入海參崴,并趁西方國家相邀之機在同年8月出兵西伯利亞,對蘇維埃俄國進行武裝干涉,派兵數額逐年增加,最多時兵力達到7.3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因為此時歐洲商品退出亞洲市場,大批軍需訂貨以及生活用品需求使日本產品出口總額迅速增加。從數字上看,1914年日本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不足12億日元,而1919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3億日元,其中1915~1918年的貿易順差達到14億日元。日本的黃金儲備在1912年時僅為3.5億日元,到1919年底則超過20億日元。一戰前日本有外債12億日元,戰后一舉變成擁有28億日元的債權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發展,使日本從農業國迅速轉化為工業國。例如1914年時,農業產值在各部門生產總額中所占比例為45.1%,工業為44.5%,水產業約占5.1%,礦業約占5.1%。1918年,工業上升為56.8%,農業則下降到35.1%,礦業為4.2%,水產業為3.8%。在此基礎上,資產階級的隊伍不斷擴大,其力量也在逐漸增強。例如擁有資金10萬日元以上、雇工5人以上的資本家在1914年時不到20萬人,到1920年則超過了30萬人;到20世紀20年代末,資本家進一步增加到40萬,遠遠超過地主的人數,其中大資本家人數由1914年的2664人增加到1920年的4764人,第一次超過了大地主的4249人。中小資產階級人數的發展同樣迅速,從1914年的330多萬增加到1925年的410多萬,其中工商業領域的自營者尤為突出,如果以戶計算,則從1914年的63.9萬戶增加到1925年的111.8萬戶,幾乎增加了一倍。
(三)民主化運動
隨著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主宰地位的形成及其力量的逐漸壯大,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具有更大的發言權,要求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把持政權的藩閥以及積極干預政權的軍部勢力進行清算。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和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典型地代表了他們的意愿。
美濃部達吉系憲法學者、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他用“國家法人說”的理論解釋明治憲法,認為日本的統治權屬于國家這一“法人”,而天皇只是作為國家的最高機關行使統治權。他說:“天皇大權非屬于天皇個人之私權,乃天皇作為國家元首而行使之權能”。按照這種“天皇機關說”,天皇權力并非神授,而是國家法律所授,從而對明治憲法做出了民主性的解釋。
1916年,吉野作造以東京帝國大學副教授的身份,在《中央公論》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系統論述“民本主義”的論文——《論憲政本義及其完全至善至美的有效途徑》,他提出“所謂民本主義,就是對主權在法律理論上屬于何人姑且不論,只主張當行使主權時,主權者必須尊重一般民眾的福利與愿望,以此為方針的主義,就是民本主義”。為實現此目的,日本需完善代議制度,以達到人民能夠監督議員、議會能夠監督政府的政治效果。同時,吉野認為能將代議政治付諸實際行動的只有政黨。
正是在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及其理論的推動下,1919年出現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屆真正的政黨內閣——原敬內閣。雖然原敬上臺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作為不擁有爵位的平民宰相,依靠立憲政友會作為議會多數黨的地位,不僅成功地保持了各種政治勢力的平衡,將殖民地總督武官制改為文武官并用制,而且在降低選舉權財產資格、擴大選民人數的同時,將大選區制改為小選區制,進一步增加了執政黨在議會中的席位。
雖然1921年11月原敬被暗殺,但工農群眾運動和由資產階級主導的民主運動持續高漲。一方面,在工農群眾運動的基礎上,日本共產黨、社會民眾黨及日本勞農黨等左翼政黨在20年代紛紛出現;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民主化的背景下,以加藤高明為首的憲政會和政友會、革新俱樂部三個資產階級政黨提出了“打倒特權內閣”“實行普選”“改革貴族院和樞密院”等政治綱領。它們自稱“護憲三派”,并將其活動稱為“第二次護憲運動”。1924年5月,“護憲三派”在大選中獲勝,由加藤高明組閣。該屆內閣不僅在1925年通過了成年男子均有選舉權的法案,而且使由眾議院第一大黨首腦組閣的政黨政治形成慣例,直到1932年法西斯勢力控制政權才終止。
五 戰爭體制及全面戰爭
(一)經濟危機
1929年7月上臺的濱口雄幸內閣,為振興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始終處在慢性蕭條狀態的日本經濟,采取了實行產業合理化、整頓稅制、改善金融關系、減少財政開支、恢復金本位制等緊縮經濟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啟動不久后,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票市場價格猛跌,經濟危機迅速席卷美國并擴及世界,延續4年。持續蕭條的日本經濟在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遭受更加嚴重的打擊。緊縮財政使社會需求進一步減少,產業合理化使失業隊伍更加龐大,恢復金本位制后匯率上升帶來的物價下降使危機時期已經出現暴跌的物價更加低落。
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中小企業因無法維持生產紛紛解散、倒閉,結果進一步推動了失業工人的增加。到1930年中期,破產的企業達到830家,減資企業達到311家,破產及減少的資本總額達到58200萬日元。據官方統計,1931年失業工人達到31萬余人,到1932年增加到近49萬人,連同半失業者,共達到300萬人,很多人掙扎在饑餓線上。
1930年日本農業空前大豐收,但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豐收饑饉”的怪現象。當時農業的兩大支柱生絲和稻米的價格都暴跌到生產成本以下。1931年農民所得不足1926年的一半,同年工礦業生產比1926年下降了25%,而失業者人數最多時則增加了70%。1931年與危機前的1929年相比,國民生產總值減少了18%,出口減少了47%,個人消費支出減少了17%,設備投資減少了31%,民營工廠工人減少了18%,工人實際工資下降了13%。1930年和1931年日本對外貿易總額與1929年相比,分別減少了31%和45%,其貿易的減退率超過以往最嚴重的1921年,成為日本資本主義歷史上破紀錄的一次下降。
在對外貿易中受沖擊最大的商品是生絲。1934年,生絲在日本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從危機前的42%下降到18%,從而導致生絲價格暴跌。1929年9月每60公斤生絲的價格為1330日元,到1930年10月便下降到540日元。生絲需求量的銳減以及絲價的暴跌又引起生絲原料蠶繭價格的暴跌,1932年春繭的價格還不到1929年的1/3。1931年的蠶繭總產值僅相當于1929年的42%,使占全國農戶40%的養蠶農戶的生計產生了嚴重困難。1929年全國農家負債總額約46億日元,1932年增加到55億日元,每戶農家平均負債在900日元左右。
廣大農民迫于生計,只好逃荒或賣女。軍隊中來自農村的下級士官生們,面對城市達官貴人燈紅酒綠、荒淫無恥的生活,想起自己家鄉的悲慘情景,很容易被法西斯勢力的“反權門”“反資本”“救濟農村”的口號所吸引,因而積極要求實施“改造”與“革新”的“昭和維新”。
(二)形成戰爭體制
日本法西斯主義分為自下而上革命式的民間法西斯主義和自上而下改造式的軍部法西斯主義,前者以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為代表人物,后者以近衛文麿與石原莞爾為代表人物。盡管他們建立法西斯體制的途徑不同,但所主張的對外政策是相同的,即侵略與殖民擴張。例如北一輝主張建立北至俄國的西伯利亞、南到澳大利亞的大日本帝國;大川周明主張在日本的領導下,“把日本、滿洲、共同化的廣闊經濟圈加以鞏固,以此為基礎實現從東南亞開始到印度、中亞的解放”。而近衛文麿與石原莞爾均認為必須通過戰爭的方式同歐美國家爭奪殖民地。
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矛盾極大地推動了法西斯運動的發展。一方面,法西斯分子在國內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暴力活動,如1930年11月刺殺濱口首相事件、1932年2月刺殺前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事件、1932年3月刺殺三井合名公司理事長團琢磨事件、1932年5月刺殺犬養毅首相的“五一五”事件、1935年8月暗殺軍務局長永田鐵山事件、1936年2月一千多名近衛師團官兵在東京發動暴亂的“二二六”事件等;另一方面,法西斯分子在國外制造一系列侵略擴張行動,迫使政府承認既成事實,并讓權給軍部法西斯勢力。1931年9月18日,在軍部的操縱下,關東軍炸毀中國沈陽附近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借機進行軍事行動,史稱“九一八”事變,導致日本軍隊不到半年時間就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并在1932年3月炮制出“滿洲國”。日本軍隊接著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戰爭,史稱“一·二八”事變,隨后不斷在中國擴大侵略行動。
“五一五”事件后,海軍大將齋藤實組成的內閣不僅在國內結束了政黨內閣制,并且在1932年9月宣布承認“滿洲國”,并簽訂《日滿議定書》,為此不惜在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4年7月海軍大將岡田啟介組成內閣,在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下,發表《國體明征聲明》,排斥“天皇機關說”,使國家政權進一步法西斯化。“二二六”事件后組閣的廣田弘毅首先恢復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并在1936年8月制定《國策基準》,確定了發動世界大戰、實施北守南進戰略的基本方向。1936年11月日本與德國簽訂《日德反共協定》,12月又與意大利簽訂《日意協定》,形成了一個國際法西斯主義集團。
1937年6月4日近衛文麿內閣成立,一個月后的7月7日,爆發了日本軍隊全面侵略中國的盧溝橋事件,即“七七”事變。近衛內閣在事件發生后雖聲稱“不擴大事態”,但很快就在第四天發表了向中國華北地區增派軍隊的聲明。接著,近衛首相還親自召集政界、經濟界人物,要求他們對戰爭進行協助。與此同時,為確保全面侵華戰爭的進行和后方的穩定,近衛內閣一方面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另一方面加強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統制,頒布了《重要工業統制法》《軍需工業動員法》《國家總動員法》等統制法令。1940年7月近衛文麿再次組閣時,在國內解散了所有的政黨,組織建立了將所有政治勢力網羅在一起由首相任總裁的支持戰爭的御用政治團體“大政翼贊會”,最終確立了軍事法西斯政治體制。
(三)全面戰爭及崩潰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軍隊很快占領北京和天津,日本全面推進侵華戰爭。1937年8月13日,日本軍隊在上海發動進攻,一路推進,12月13日攻占當時中國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燒殺淫掠,對手無寸鐵的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進行了長達六周的血腥大屠殺,以慘無人道的手段屠殺中國軍民30余萬之多,犯下了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滔天罪行。到1938年10月,日本軍隊已占領了中國華北、華中、華南的大片地區,但也陷入了長期作戰的泥潭。
1939年9月,隨著德國入侵波蘭,歐洲大戰爆發。荷、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在東南亞地區的統治出現空白,為急欲奪取該地區資源的日本提供了絕好機會,但日本與也想控制該地區的美國發生了沖突。為限制日本的軍事實力,美國對軍需物資、石油及廢鐵等出口實施禁運措施,結果進一步刺激了日本武力南進的決心。1940年7月,第二屆近衛內閣通過了武力南進的計劃,并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1940年9月,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在德國首都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其中規定日本承認并尊重德意兩國在“歐洲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德意兩國承認并尊重日本在“大東亞秩序”中的領導地位。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日本決定繼續實施武力南進計劃,并加快了對英、美作戰的準備。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與此同時,日本陸軍向馬來亞、菲律賓、中國香港和泰緬地區發起四路大規模進攻。1942年6月,日美雙方在中途島附近展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因美國事先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結果使日本海軍受到嚴重打擊,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和300多架飛機以及大批飛行員。1942年8月,美軍進攻地處太平洋戰場最南端的瓜達爾卡納爾島,雙方海軍在這一地區共進行了6次大海戰,損失都很大。最后日軍不得不撤出瓜達爾卡納爾島以收縮戰線,太平洋戰場的形勢發生逆轉,美軍開始轉入進攻,日本節節敗退。進入1944年以后,美軍進攻到其飛機可以直接轟炸日本本土的區域。
從1944年6月起,美軍轟炸機持續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2月美軍攻占硫磺島后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更為頻繁,平均每月達3000架次。據統計,日本全國共有119座城市被炸,250萬戶住宅焚毀,30多萬居民被炸死。3月25日,美軍動用1457艘艦船、18萬登陸部隊、54萬海上支援部隊,對沖繩島發起猛烈攻擊,最后占領該島。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大盟國以宣言的形式發表促使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死傷者高達30多萬。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并迅速出兵向中國東北、朝鮮及庫頁島上的日軍發起進攻。在此狀況下,日本政府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電臺播放了裕仁天皇宣讀的《投降詔書》。28日美軍進駐日本。9月2日,日本代表和盟軍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署日本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