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第3版)
- 田禾 周方冶
- 5字
- 2019-01-04 14:12:56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 原始社會
考古研究發現,在五六十萬年前,泰國的土地上已有人類存在。1943年,人們在泰國發現了原始人類的遺跡。當時,被日軍俘虜的荷蘭學者范·海克倫,被押到泰國修筑死亡鐵路,他在北碧府的班考發現了一些史前石器,這是舊石器時代初期流行于亞洲南部、東南部地區的太古石器。它們是利用堅硬礫石的鋒口,或人工用石片打造成的砍刀、刮削器等工具。砍削器文化的創造者是猿人,其年代距今約五六十萬年。泰國的砍削器文化與中國周口店文化同屬一個文化系統,即在人類發展的最早階段,泰國的社會發展與亞洲東南部地區的社會發展在同一水平線上。
距今約13000~7000年,在泰國境內的一些河流附近的巖溶洞穴里生活著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原始人。一些原始人類遺址,如北碧府的翁巴洞和賽育巖,以及西北部的仙人洞表明,這一時期的泰國原始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了新石器時代。
這時期的原始人類使用的石器雖然仍以礫石為材料,但石器的類型較前一個時期多。除了石器外,他們還有獸骨和竹子制成的工具。由于勞動工具的改進,泰國原始人類捕獲到的食物種類也開始增多。在上述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多種動物的遺骨。在仙人洞遺址的上層文化層(距今七八千年的地層)中,人們還發現了不少植物的果實,如椰子、胡椒、瓜類和豆類等。有學者認為這是人工種植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在七八千年前,泰國已開始栽種植物。這不僅對研究泰國,而且對研究世界栽種植物的起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考古發現使人們將探索文明起源的目光轉向了東南亞。1981年2月的希臘《每日新聞》甚至提出爆炸性問題:“人類進程是從泰國開始的嗎?”這個疑問雖然尚待科學的證實,但也說明人類文明存在多個源頭的可能。
當時的原始人類已經懂得用火,因為出土的許多果核和動物的骨頭被火燒焦了,在仙人洞遺址中還發現燒烤食物遺留下來的竹炭。就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種類來看,當時的泰國原始社會處于半狩獵半采集的社會階段。這時,人們住在山地的洞穴里,出現了原始的勞動分工,男人從事狩獵、捕魚,女性擔負采集工作。公元前6000年,泰國人類活動的地域已從山區轉向低地,經濟方式從狩獵和采集向農耕過渡,社會進入到低地原始農業村社時期。4000多年前,泰國農業村寨的痕跡已非常明顯。農民不僅種植水稻,而且飼養家畜,制作陶器,并用植物纖維制作衣服。這一時期的遺址大多在湄南河盆地靠近河畔地區,其中重要的有北碧府的班考、孔敬府的能諾它、西北部烏隆府的班清。這些遺址的文化堆積層都很厚,表明居住延續時期相當長,即這幾個地方是人類長期居住的村社。
向農耕經濟方式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稻米種植的出現。20世紀60年代,泰國東北部孔敬府的能諾它出土了一塊約1平方英寸、有稻殼印的陶片,經碳14測定,這塊陶片的時間在公元前3500年,這說明泰國種植水稻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比中國和印度早約1000年。這種稻谷適于熱帶種植,時至今日,泰國仍在種植此類水稻。人們在能諾它還發掘出一些青銅器,年代在公元前4000多年。泰國著名考古學家甚至斷言,泰國東北部制造青銅器的時間比目前所知道的中國商朝青銅器的鑄造時間還早1000年。農耕的出現,使定居有了必要和可能。一些獸類逐漸被馴養成家畜,如牛、狗、豬等。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這些動物的骨骸,在墓葬中還發現了牛的塑像。
陶器的出現也跟農業發展緊密相關。隨著耕作技術的進步,收獲的果實日益增多,這需要盛器儲藏,制陶業也就應運而生。初期,陶器主要是黑陶,后來發展為彩陶,班清遺址就出土了大量彩陶。
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由磨光的細石器發展到金屬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收獲的產品越來越多,逐漸有了剩余,私有制便產生了。到了原始農業社會晚期,社會已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隨著私有制的發展,階級、國家也隨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