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贛劇各種聲腔的來源
饒河戲與信河戲中的一些聲腔是從何而來的呢?
較早的首先是二凡腔。饒河戲與信河戲所演唱的二凡腔,來源于由北方的西秦腔流傳到江西宜黃后經過演變、發展而成的板腔體戲曲聲腔——宜黃腔,演唱時,始由大嗩吶伴奏,其中的平板用笛子伴奏,到清乾隆初時,改為用胡琴伴奏,故又被稱為胡琴腔,而在江西則一直稱為二凡,只是后來在向外地流傳的過程中,訛傳為二黃。據《中國戲曲志·江西卷》記載,在饒河戲與信河戲的傳統劇目中,專唱二凡的整本大戲有69種之多。到清道光年間,湖北漢劇中的西皮腔又流傳到贛東北,被饒河戲與信河戲所吸收,形成二凡腔與西皮腔的合流,并成為饒河戲與信河戲的主要聲腔。此后,又陸續從安徽、浙江等省地方戲曲中吸收進老撥子、秦腔、浦江調、浙調、梆子等眾多的亂彈腔調和昆腔以及江西本地的南詞、北詞等說唱音樂,使饒河戲與信河戲的音樂越來越豐富了。
饒河戲與信河戲中所演唱的聲腔,除了上述提到的二凡、西皮、老撥子、秦腔、浦江調、浙調、梆子等板腔體的亂彈腔以及曲牌體的昆腔外,更為重要的是在饒河戲中保留了古老的弋陽腔。
弋陽腔,產生于江西省弋陽縣,是在元末明初時由宋元南戲流傳到江西弋陽一帶后,與當地的民間音樂(民歌、小調)以及語言等相結合,在繼承南戲傳統的基礎上,并吸收了北雜劇的藝術成果而形成的。它與差不多同一時期先后形成的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一起,被戲曲史家們并稱為我國明代四大聲腔,聞名遐邇。由于它具有“錯用鄉語”“句調長短,聲音高下,可以隨心入腔”等特點,因此,它不僅受到江西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并且很快被流傳開來。到明嘉靖以后,弋陽腔的流行區域已陸續遍及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北京、南京、云南、貴州、四川、湖北、山西等地。弋陽腔流傳到這些地方后,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演變為一些新的戲曲聲腔,如安徽的青陽腔、湖南的湘劇高腔、四川的川劇高腔、浙江的婺劇高腔等等,成為一個具有共同演唱特點的龐大的聲腔系統——“弋陽諸腔”,或曰“高腔系統”,在明代曾經盛極一時,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戲曲史家考證,我國有13個省的47個高腔劇種的形成受到過弋陽腔的哺育與滋潤。

建于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的弋陽腔古戲臺(位于江西省弋陽縣灣里鄉西李村李氏宗祠內)
清代中葉以后,隨著梆子腔、皮黃腔等板腔體亂彈腔以及采茶戲、花鼓戲、黃梅戲等民間地方小戲的不斷興起,弋陽腔開始逐漸衰落,在它的發源地贛東北亦日益萎縮,只在弋陽、樂平、萬年等少數幾個縣還遺留了一些弋陽腔班社。到清道光年間,僅存的幾個弋陽腔班社也難以維系,有的只得改唱亂彈腔或其他聲腔,有的藝人則搭入演唱亂彈腔的饒河戲戲班。這些班社與藝人,除了以演唱亂彈腔的劇目和聲腔為主外,同時也仍然演唱一些弋陽腔劇目及唱腔,因而弋陽腔的一些傳統劇目、唱腔曲牌、表演藝術等得以保存下來,使由明代弋陽腔嫡傳的這支古老的戲曲聲腔能夠傳承到現在,也因此與日后定名的贛劇有了千絲萬縷的親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