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往事歷歷在目——記憶 遺忘與失憶
- 星夜心理書系(全四冊)
- 心靈花園 隋巖 李娟娟
- 9698字
- 2018-05-07 15:07:37
在短時記憶內,人們平均只能記住7個項目,無論是7個數字也好,7個地名也好,短時記憶的量都不會繼續增加。這個規律后來被稱作“神奇的7加減2法則”。
第一節 為什么是7±2——瞬時、短時與長時記憶
你或許不知道,如今被大眾廣泛了解的記憶,曾經是一個披上神秘色彩的心理學詞匯,吸引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學者,也引起過全人類的關注。那么,究竟什么是記憶呢?《辭海》的解釋為:保持在腦子里的過去事物的印象,而心理詞典里是這樣定義的: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我們所有的學習、工作、掌握知識、開展研究,都要依靠記憶。世界發展到今天,人類能夠記錄漫長而又詳盡的發展史,也是因為人類大腦中存有過去的記憶。相信每一個單獨的個體,也都希望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能夠把所見所聞的信息,都儲存在大腦中。可是,你知道記憶到底是怎樣構成的嗎?
假設,你正站在一條悠閑、雅靜的街道上,注視著周圍的一切活動,大約十秒鐘后,如果讓你閉上眼睛,你能記起什么?如果問你,穿藍色衣服的小男孩手里拿著什么東西?走在前面的小女生在干什么?街道右邊的婦女,她的雨傘是折疊傘還是長柄傘?要回答這些問題,如果能睜開眼睛再看一眼剛才的場景,你會感覺更輕松一些,更容易回答吧。否則的話,街道上的場景,將永遠變成一幅模糊的風景畫,氛圍好像仍然在腦海里盤旋,細節卻永遠都想不清楚了。
人們之所以回憶不出剛剛看到的一個場景,是因為剛剛啟用的感覺記憶,保持時間太短,外界刺激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里,瞬現即逝、須臾即忘。你的眼睛和耳朵能感覺到身邊的事物,大腦卻來不及對它們進行加工和重復,因此眼前的一切都在呈現后的一秒鐘內消失,并且永遠不能恢復。
感覺記憶,又稱為瞬時記憶,是大腦記憶的一種,另外兩種分別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三種記憶,是按照保存時間長短來分類的。其中,短時記憶保存時間在一兩分鐘之內,因此,有人又把短時記憶比作電話號碼式的記憶,好像一個想要打電話的人,他需要先查找號碼,然后心里默念著號碼,立刻撥號,電話接通之后,號碼隨即忘掉。在日常生活中,短時記憶隨處可見,如學生上課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打字員一邊看稿件,一邊打字;同聲傳譯的人從聽到信息到翻譯成外語。
長時記憶是保存信息時間最長的記憶方式,通常從一個小時到一生不等。經過長時記憶加工的信息,會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即使有時遺忘,依舊能夠按照線索提示,重新想起來。這些線索可以是一個詞語、一個表情、一個具體的場景或是一個熟悉的動作,當我們想要回憶時,這些線索就像圖書管理員的標識一樣,按照不同的標識,順利地找到放置在不同地方的信息。
下面,我們重點探索一下短時記憶的奧秘。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展示“普通心理學”一詞,你會用什么樣方式記住它呢?一般情況下,對于心理學者來說,他會看到一個完整的詞匯“普通心理學”,因為這是心理學者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對于略懂心理學的人來說,他可能會看成“普通”和“心理學”兩個部分;對于完全不懂心理學,或者剛剛接觸組合詞匯的小學生來說,他可能會看作“普”“通”“心”“理”“學”五個字的組合體。
至于為何會如此,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認知心理學家喬治·米勒的研究。
雖然人們非常清楚,在這三種記憶中,短時記憶對整個記憶過程非常重要,但是尚且沒有找到更確切的觀點和證據。直到1956年,喬治·米勒發表了一篇名為《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的研究報告,才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當時,米勒做過一個實驗,他給出一行雜亂無序的數字,要求被試盡可能多地記住并且默寫出來。實驗的結果顯示,被試最少能夠默寫出5個數字,最多能默寫出9個數字。為什么被試的成績會徘徊在5和9之間?這一結果引起了米勒的興趣。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米勒終于發現,原來5到9之間的任務量,是短時記憶的容量法則。也就是說,在短時記憶內,人們平均只能記住7個項目,無論是7個數字也好,7個地名也好,短時記憶的量都不會繼續增加。這個規律后來被稱作“神奇的7加減2法則”。
有趣的是,這7個項目的容量卻是可以無限增大的。比如給出一串無意義的數字:2471530121987。如果單個記憶這13個數字,按照記憶的容量,人們最多只能記住9個,就會有4個被遺忘。按照“7加減2的法則”,我們可以將“24”看成是24小時,將“7”看作是一個星期,“15”看作半個月,“30”看作一個月,“12”看作一年,“1987”則恰好是一個年份,這樣的話,原本的13個記憶任務就變成了6個,記憶容量完全可以承擔,一串數字也就輕松記住了。如果“247153”或者“121987”是你的銀行卡密碼,記憶起來就更加容易了。
像“24”“15”“1987”這種被拆分出來的項目,被米勒命名為“組塊”。它是一個有實際容量的單位,只不過容量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記憶項目之間的聯系緊密,甚至可以縮小為一個組塊,每個組塊的容量就會變大,相對應地,數量就會變少。比如,19190504。對于不了解歷史的人,它是一串由八個數字組成的記憶項目,了解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五四運動爆發的時間。一瞬間,原本由8個組塊構成的記憶項目就變成了1個,記憶任務也會減輕許多。
米勒這一概念的提出,終結了心理學研究多年來由行為主義統治的局面。心理學家開始重新關注心理過程,也開始關注剛剛興起的認知心理學派。同時,組塊的概念也很快進入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學生的生活,成為幫助學習、提高記憶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
在學生的課業中,記憶單詞應當屬于最令人頭疼的了。幸運的是,利用組塊的方式來記憶卻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生識記單詞的困難,節省時間和精力。比如,如果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記憶“Mississippi”需要記住11個組塊,但是如果將其分成Mi-ssi-ssi-ppi,則只需要記住4個組塊,大大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第二節 此情此景似曾相識——情景記憶
牛頓在專心研究時,除了少量的時間為了鍛煉身體,出門運動,其余時間都待在他的書房里。在那里,有他最感興趣的物理研究,也有他所作研究的原稿與資料。可是,一次無心的錯誤,卻讓他長久以來的研究記錄一瞬間化為了灰燼。
那是一個星期天,牛頓按照慣例要去附近的教堂做禮拜。等他下午回來時,卻發現書房剛剛經歷了一場火災,放在書桌上的許多珍貴的手稿和研究資料都付之一炬。牛頓感到非常沮喪的同時,更加覺得疑惑不解。他清楚地記得,離開前他吹滅了房間里所有的蠟燭,桌子上除了一塊普通的玻璃板,沒有任何東西。家里的仆人那時正在院子里收拾雜物,并且仆人保證說:“在您去教堂期間,沒有任何人進過您的房子,自然也不會有人進入書房。”
牛頓心里一直惦記著這次失火,可是,重新投入研究的他,并沒有把太多精力用來追查真相。直到時間過了兩個星期,又到了去教堂做禮拜的星期天。牛頓像往常一樣,早晨起床后,洗臉、穿衣,準備吃過早飯就出發前往教堂。洗臉時,當他抬起頭來,對著鏡子,看到自己臉上正在低落的水珠,突然,他的腦海里浮現了兩個星期前的場景。當時,他也是在這面鏡子前洗臉,一邊洗臉,還一邊思考著剛剛寫完的論文。他突然想到論文有一個地方闡述得不夠充分,需要補充幾個細節。于是,臉上的水滴尚未擦干,他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書桌旁,將心中所想馬上寫到論文里。全部補充完畢后,他才用毛巾擦干了臉,換過衣服,朝教堂走去。
“哎,我真笨,原來是我自己引起了火災。”牛頓自言自語道。
原來,就是牛頓臉上的水滴,導致了書桌上的稿紙起火。他臉上的水滴落在了書桌的玻璃上,由于表面張力的關系,水珠變成了一個半圓形,功能相當于一只小凸透鏡。這樣,水珠將太陽光聚集到一點,經過長時間的烘烤,溫度達到了紙張的燃點,自然就引燃了桌面上的書稿。
牛頓之所以能夠找到書稿起火的原因,很重要的線索就是他臉上的水珠。根據臉上水滴的提示,牛頓回到了兩個星期前的相似情景中,利用情景再現的方法,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查明了事實真相。他所回憶的場景,就是心理學上經常提到的——情景記憶。
所謂情景記憶,就是一個人親身經歷后,對一個時間、地點和事件發生環境的記憶。比如,你回憶起昨天在公園里遇到了一個久違的朋友,并且和他攀談了幾句;或者,你突然聽到了一首小虎隊的歌,就回憶起當年聽歌時的心情,一起聽歌的人,還有當時喝掉的飲料的味道。
情景記憶沒有枯燥的概念和條文,都是實際情況的再現,既生動,又活潑,因此成為很多人協助記憶的一種有效方法。有意識地用環境的刺激來加深記憶,也就是所謂的情景記憶法。
為了更牢固地記住某些內容,我們可以在記憶的時候,設置自己熟悉或喜歡的情景,讓識記內容在情景中生根、發芽,大腦就會連同情景和需要牢記的內容一同記憶。比如小學生背誦詩詞,老師會將詩詞的具體含義描繪成一個連貫的場景,用詩詞的情感鋪墊成環境的背景,像一段小故事一樣講給學生聽,學生記憶起來就比較容易,記憶的效果也非常好。
情景記憶除了可以幫助記憶,還可以幫助回憶。很多電影中都出現過這樣的場景,當某個人失憶時,身邊的朋友為了幫助他恢復記憶,常常會帶他回到原來住過的房間,走過的街道,曾經參加過的朋友聚會等,利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幫失憶者喚醒曾經的記憶。在電影《惡魔島》中,當FBI偵探要求一個從惡魔島監獄逃出來的人,按照記憶畫出監獄下水道系統時,他風趣地回答說:“我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如果讓我再逃一次,我就可以想起來了。”
這些電影里的橋段或許有些不可思議,卻也并非天馬行空的想象,它們都是有可靠的科學依據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當被試者學習某種東西時,如果他正處醉酒狀態,那么過一段時間回憶時,被試者在酒醉狀態下回憶比正常狀態效果更好。有些人甚至在醉酒時藏起來的東西,清醒時想不起來放在哪里,而重新回到醉酒的狀態,就會很快找到。這些都是利用與過去相似的情景,來刺激大腦中封存起來的情景記憶,從而達到回憶效果的方法。
第三節 發現遺忘的規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我們都知道,記憶的保持和遺忘是一對冤家。如果以前存儲起來的內容能夠回憶起來,就說明記憶保持住了;如果一點兒都回憶不起來,或者回憶的內容是混亂的、錯誤的,就說明大腦發生了遺忘。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信息的存儲庫,所有經歷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緒情感、操作過的動作,甚至思考過的問題,都會成為大腦中的記憶內容。比如現在你腦海中的英文單詞、唐詩宋詞和名人詩歌,都是通過記憶留在頭腦中的。不過,大腦中能夠存儲的知識,永遠比你學過的知識要少,因為大腦在記憶的同時,還存在著一個遺忘的過程。遺忘是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錯誤地再認與回憶的過程。就好像有一個人,看到一個靈異的鬼故事后,當他向第二個人復述時,總會下意識地刪減一些細節,增加一些原本沒有的段落。如果他是一個偏愛閱讀鬼故事的人,就會增加一些恐怖細節來渲染氛圍,如果他是一個無鬼論者,或是一個邏輯性特別強的人,他在復述時,則會刪去大篇幅的靈異描寫,把原本的故事變得更加合乎邏輯。
在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的審判中,辯護律師找到了一位目擊證人,想要利用這位證人的證詞,來證明被告人并非超速行駛。可是,在案件審理經過了一個月后,法官卻因為目擊證人對事故現場的遺忘,導致證詞模糊,最后判處被告人的肇事罪名成立。
第一次,檢方律師問詢證人說:“當時,你目擊車輛沖撞時,被告的車速大概是多少?”證人回答說:“50公里左右。”第二次,檢方律師向證人出示事故現場的圖片,并問詢說:“根據這張圖片,你可以判斷車輛沖撞時的速度是多少?”證人看了看圖片說:“超過65公里。”
一個星期后的第一次問詢,檢方律師要求證人回憶,車輛發生沖撞后,車窗玻璃是否被撞碎,結果,證人憑借記憶回答說:“車窗玻璃沒有撞碎。”第二次問詢,檢方律師再次拿出了車禍現場的照片,要求證人看著車禍現場的照片,回答同樣的問題。沒想到,證人又更改了供詞,回答說:“車窗玻璃當時被撞得粉碎,滿地都是玻璃碎屑。”
由于證人反復修改供詞,法官對證詞的法律效力提出了疑問,因此取消了目擊者出庭作證的資格,并且宣判被告超速肇事罪名成立。
這位證人之所以幾番更改供詞,可能是當時對車禍現場的記憶原本就很模糊,再加上時間太久,遺忘的信息增加,最后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實了。這位目擊者的遺忘情況,恰好符合了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是一位德國的心理學家,他采用獨創的無意義音節研究人的記憶和遺忘,并于1885年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將實驗數據描繪成一條以時間為橫軸,以記憶保持量為縱軸的曲線,后人將這條曲線命名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自此,記憶研究成為心理學眾多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而艾賓浩斯本人也因此成為發現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這條曲線表明了記憶遺忘的規律:識記后的短時間內,我們總是很快就遺忘剛剛記住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曲線逐漸變緩,遺忘速度也逐漸變慢。到了一定的時間后,幾乎不再遺忘。
這條曲線告訴我們,遺忘并不是均速地進行,固定地一天丟掉多少,第二天再丟掉多少的,而是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不過,它也同時告訴我們另一個消息:學習新知識一天后,如果不抓緊時間復習,記住的信息就會只剩原來的四分之一,時間越長,剩得越少,直到大腦不再遺忘,保持量也寥寥無幾為止。
艾賓浩斯的曲線,也印證了孔子講述的“溫故而知新”的道理。學習如果不能勤于復習,即使當時記憶得再多,理解得再好,遺忘也會讓大腦慢慢丟掉學過的知識。就像很多期末時臨時抱佛腳的同學,考試前倉促填塞知識,不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以鞏固,也沒有隨后進行充分的復習,考試之后,所學所背很快就遺忘了。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我們知道了遺忘的規律,同時,我們也可以按照這條遺忘規律,找到保持記憶、應對遺忘的方法。大腦記憶時,先記憶的內容會對后來的信息產生干擾,使大腦對后來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遺忘,同時,接受的新內容也會干擾到前面的內容,造成大腦只記得新內容,而忘記了以往的內容。因此,對于記憶和復習來說,晚上睡覺前和早晨醒來后是兩個絕佳的時段。
睡覺前,由于沒有新知識的影響,可以用來復習白天剛剛學過,或者以前學過的內容。24小時之內的內容,根據遺忘曲線,大腦會保持34%,只要稍加復習,遺忘的部分又會重新記在大腦里。如果在睡前對所學知識稍加復習,識記的材料會很快由短時記憶轉為長時記憶,那么無論多久,這些內容都不會忘了。
早晨起床后,由于沒有之前內容的印象,大腦一整個上午都會處在新鮮的狀態,接受全新的內容會很容易,很多人喜歡晨讀,閱讀古詩文或者背誦英語單詞,就是懂得了這個道理。
那么,遺忘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先來看一部心理電影。
彼特森是一家精神病院的心理醫生。她年輕貌美,專業技藝高超,對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藝深有造詣,因此,她成為醫院上下眾多男士一致傾慕的對象。不過,她早已被新調任的院長、英俊不凡的愛德華大夫深深吸引。雖然彼得森對他年紀輕輕,就能夠取得如此高的學術成就,心存懷疑,不過,她終究無法抵擋愛德華大夫的紳士魅力,漸漸地與他墜入愛河。
兩人彼此表達過愛慕之情后,彼得森才發現,其實眼前這位男子,并不是她一直崇拜的愛德華大夫,而是一個被某種可怕的事情困擾,失去記憶,也忘記自己是誰的男人——約翰。更可怕的是,此刻的約翰,正在以謀殺真正的愛德華大夫的罪名,被警察追捕。約翰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匆匆地從醫院逃跑。彼得森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找到了約翰的藏身之處,并帶領他逃亡到她的老師家里。和藹的老師和善良的彼得森,運用誘導和自由聯想的方法,在約翰的夢境中找到了答案。
原來,約翰是一個由于潛意識中犯罪情結的壓抑而短暫失憶的人。小時候,約翰和弟弟一起坐在屋頂上玩耍,可是,弟弟不小心滑下屋頂,不幸去世。看著弟弟從自己身邊滑下,徑直摔在柵欄上的約翰,一直對弟弟的死心存內疚,甚至一度認為是自己殺害了弟弟。于是,這個犯罪情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直到多年后,他和真正的愛德華大夫一起滑雪時,愛德華大夫被人從背部開槍打中,在滑道底端沖下了山崖,再一次引起了他年少時的內疚經驗,在心理壓抑與恐懼的情況下,他一下子忘記了過去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名字。
這部運用弗洛伊德理論拍攝的電影中,充分地詮釋了弗洛伊德對于記憶遺忘的看法。弗洛伊德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遺忘過去的記憶,是因為那些記憶里存在著很多潛意識不愿意回憶的內容。通常,人們在遭遇特大車禍、海嘯、地震等重大創傷之后,容易發生這種創傷后的遺忘。電影中的約翰,就是在遭遇了朋友愛德華大夫意外死亡后,為了避免想起童年時的不快記憶,而引發的短暫失憶。
如今,對于遺忘的原因有眾多說法,除了弗洛伊德的觀點之外,其他心理學家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認為,人們想不起過去的事物,或者是過去記憶過的內容,是因為大腦中的記憶沒有得到及時的強化。得不到強化的記憶在頭腦中會漸漸模糊,直至到最后慢慢遺忘。
有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想不起曾經記憶過的內容,是受到了其他內容的干擾,就像之前提到過的,最先學習的內容會影響后來學習的內容,最新學習的內容也會影響之前學習的內容。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記很多人名,可是那些發音相近,或者字形相近的名字,像李庶民和李蔗民,李冰冰和范冰冰,就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導致記憶不清。
還有人認為,人腦記憶信息如同電腦存儲信息一樣。我們記憶的所有內容,都會像保存文件一樣,存在大腦中的固定硬盤上。那些記不起的東西,實際上并不是遺忘,而是提取線索不夠,大腦無法按照線索,提取相關的信息。就像我們搜索硬盤里的文件一樣,如果擴展名寫錯,或者文件名稱錯誤,都無法在浩如煙海的文件夾中,找到想要的那個。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線索,任何“遺忘”的內容,都能夠順利地提取出來。
不管怎樣的說法,人們總是會記住一些內容,又忘記一些內容。而能夠彌補忘記的唯一途徑,就是尋找增強記憶、減少遺忘的方法,如同俄羅斯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我們應當鞏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補已經崩潰的建筑物。”
與遺忘進行斗爭的首要條件是組織有效的復習。外界信息的重復出現,可以使得大腦中的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沒有復述的信息是不可能進入長時記憶的。當所有重要的信息都經過不斷的復習,全部轉化為長時記憶,就不用害怕記不住了。
第四節 經典的劇情橋段——失憶
《初戀50次》是一部充滿驚喜與感動的電影,夏威夷的浪漫沙灘和純情、感人的故事,讓它成為2004年風靡全球的愛情喜劇片。
記憶是一臺強大的掃描儀,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一記錄。可是,有些人也難免要面對遺忘或是失憶的問題。遺忘,可能是由于時間過久,大腦一時間無法提取信息,也可能由于外界干擾,無法準確回憶。只要是存在于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永遠不會真正地遺忘。失憶,卻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悲傷,心中的痛。你瞧,生活在夏威夷海灘,一向快樂無憂的亨利,也遇上了失憶的難題。
亨利是海洋館的一名馴獸師,也是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在美麗的夏威夷海灘上,平靜的生活百無聊賴。他除了和朋友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嬉戲,就是和美麗的女孩們約會。
亨利是一個調情高手,他風趣幽默,陽光開朗,在與他約會過的女孩眼中,他是一個擁有高貴氣質和神秘感的男人。他總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一個陌生的女子愛上他,同時可以迅速擺脫深陷在愛慕里的女子。他好像永遠不會愛上任何人,只愛俘獲愛情時那種勝利的快感。
一天,剛剛擺脫上一個約會對象的亨利,來到了海邊的一間咖啡館,準備吃點早餐,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時,一個坐在對面,正在獨自用餐的女孩露西引起了亨利的注意。她是一個金發碧眼的美女,正在無聊地擺弄著眼前的食物。亨利坐在了露西的對面,為她用餅干搭了一座小房子,同時,也喜歡上餅干房子的主人。他們相談甚歡,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于是約好第二天一起吃早餐。初戰告捷的亨利非常興奮,滿心期待著兩人第二天的相遇。
第二天早上,當亨利滿臉喜悅地坐在露西面前,準備和她一起吃早餐時,露西好像從沒見過他一樣,把他當成了隨便搭訕的輕浮男子,用強硬的態度拒絕了他。從未被女孩嚴詞拒絕過的亨利,一時間非常失落。后來,他從咖啡館老板娘那里得知,原來露西一年前出了車禍。由于大腦的損傷,她患上了短時記憶遺忘癥。她的記憶永遠停在車禍發生前,而現在發生的事情,她只能暫時記住,過了二十四小時之后,她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意識又回到了車禍前的狀態。
得知露西的遭遇后,亨利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但是,當他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這位可愛的姑娘,他決定每天按時出現在咖啡館,讓她每天愛上自己一次。
不要覺得這只是發生在熒幕上的愛情童話,在現實中,一對英國夫婦每天都在上演《初戀50次》的劇情。
妻子的名字叫作米歇爾·菲爾波茨,她曾經先后遭遇過兩次車禍。車禍的撞擊導致她的大腦受損,并且漸漸患上了短時記憶喪失癥。從此之后,她只記得1994年之前發生的事,就像露西一樣,每天早上醒來,她都會將前一天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而她的丈夫,則需要每天拿出照片,向她證明他們已經結婚,他是她的丈夫。
劍橋大學的神經科醫生說,米歇爾患上的遺忘癥屬于順行性遺忘癥,即她會忘掉某個時間點之后發生的事,而之前的記憶卻保存完好。雖然順行性遺忘會讓人很快忘掉剛剛做過的事,但不會影響人的行為舉止。而且順行性遺忘的患者完全沒有煩惱,任何在別人看起來枯燥、無聊的事,他們都會像第一次遇到一樣,快樂地享受。
按理來說,相對于米歇爾和露西這種順行性遺忘患者,那些患上逆行性遺忘的人似乎要痛苦得多。因為他們往往會喪失之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即使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也需要重新學習生活技能,重新認識身邊的朋友和親人。
不過,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即使逆行性遺忘的患者喪失了大部分的外顯記憶,他們的內隱記憶似乎隱隱存在,而且會在無形中指導著病人的行為。
1960年,一位名叫尼克的年輕人經歷了一次意外的腦創傷。當時,作為空軍雷達技術員的尼克正坐在桌子旁邊,而他的同事在玩一把鈍頭劍。當他站起來轉過身去時,同事正在做一個刺殺的動作。于是,鈍頭劍從尼克的右鼻孔插入他的左側大腦。
這次事故使得尼克喪失了方向感,同時也患上了遺忘癥。他忘記了許多剛剛發生過的事情。如果他在看一份報紙,當他讀完最后一句時,開篇的第一句話他已經不記得了。當尼克成為遺忘癥研究的被試之后,研究人員發現,實際上他并沒有忘記所有的事情,他仍然記得做一些事情。
比如,他不記得一道菜的配料是什么,但他卻能按照菜譜的要求將食物混合、攪拌、熏制。也就是說,他大腦中負責外顯記憶的部分受到損傷,但是負責內隱記憶的部分仍在工作。雖然有些時候,它們已經喪失了外顯的功能。
回顧人們研究記憶的歷史,人們對遺忘癥的研究似乎早已經悄悄開始了。
1845年,一位英國的醫生第一次報告了自己對遺忘癥患者的觀察。一位由于溺水時間過長導致大腦損傷的婦女患上了遺忘癥,奇怪的是,她已經無法記住做衣服的過程,但是她學會了裁剪布料的手藝。
到了1887年,克薩克夫等人報告了對遺忘癥患者的研究。他的研究對象是那些由于長期酗酒造成了海馬受損,進而患上遺忘癥的人。在實驗中,克薩克夫使用了詞干補全的方法,以測驗遺忘癥患者的記憶能力。結果表明,病人能夠順利完成詞干補全的測試,卻無法完成線索回憶的測試。
實驗證明,長期酗酒的人不僅會導致神經系統受損,還會表現出記憶的受損,即遺忘。不過,病人的損傷僅僅影響了外顯記憶,他們的內隱記憶卻依然保存完好。由于克薩克夫針對遺忘癥患者的無意識記憶提出了系統的理論,后人將遺忘癥命名為“克薩克夫綜合征”。
1968年,英國的神經心理學家沃林頓和韋斯克蘭茨首先研究了遺忘癥患者的內隱記憶。他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深度遺忘的患者,他們的內隱記憶也會保存完好,甚至長時間存在。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給遺忘癥患者進行了一些間接測試,比如殘圖識別、詞干補全測驗等。結果顯示,當研究人員使用詞根作為線索時,遺忘癥患者能夠記憶之前學習的詞表;當使用詞段作為線索時,病人的成績就無法保持在正常水平。
實際上,以詞根作為線索的測驗與內隱記憶相關,以詞段作為線索的測驗則與外顯記憶相連。很顯然,在遺忘癥患者身上的外顯記憶遭到了破壞,但是內隱記憶卻并未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