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前塵似漆渺難知——三十年的刑曹和科舉生涯(1)

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湘黔之行后,沈家本開始步入中青年時代的科第及刑曹生活。這個時期長達三十年,科舉與刑曹并行,個人和家庭變化都很大。科第方面,他輕而易舉地考取了舉人,但會試進士,卻屢次名落孫山,直至過了不惑之年,才金榜題名,考取進士。刑曹生活方面,由于個人的努力,他很快以律鳴于時,成了一名精通律例、能得心應手處理各種復雜案件的刑部司員。這個時期,由于醉心科第,他為考取進士而被八股文所困近二十年。反復出入科場和三十年漫長的刑曹生活,使他的思想經常處于消極、悲觀甚至絕望的狀態。他畢竟是一個篤學深思的人,盡管處境不佳,有時甚至屢逢逆境,在經史考證和律學研究方面,仍然成就斐然。

一、鄉試中舉

同治三年(1864年),沈家本隨父離開貴陽,在湖南長沙匯合母親后順江東下,直達上海。到上海時,沈家本與父親分手,遵父命由海道北抵山東煙臺,最后從煙臺直達北京。

父親丟了官,對他和他的全家,當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他畢竟還很年輕,還有漫長的人生,有圓父輩之夢的機會。“我從雪中來,山圍光璀璨。彳亍瓦礫場,掩映情尤惋。劫余灰未寒,旅夢凄欲斷。……世事逢顛危,局外空扼腕。行止皆由天,喜悼亦各半。旅魂少安舒,壯游真漫汗。中夜起舞時,荒雞隔嶺喚。”[102]凄愴悲涼的歌聲中,不乏青年的豪情壯志。歸途都是壯麗的山川,大自然激發了他詩人的情懷:

二十七日磨盤山道中,烏踆東上,出行來第一遭也,慨賦長句

黔山高與蜀山連,千里沉陰不計年。

兵火難期他日靖,客旌卻喜早春懸。

縱來嶂疊巒重地,好是云開日見天。

莫笑勞人情草草,一肩行李意蕭然。[103]

車過雪山關:

石磴回盤鳥不翔,玉峰高迥接天閶。

層冰霤積千年雨,峭冷林飛六月霜。

古寺華鯨鳴乍遏,長途疲馬走還僵。

何如塞外探奇景,萬里寒云擁大荒。[104]

舟下空舲峽:

三峽猿聲午夜聞,《竹枝》唱徹楚山云。

詩家妙悟新城老,言象胥忘自不群。[105]

來到岳陽樓:

湖水東流去,斯樓萬古存。

五言高杜孟,千里下湘沅。

碧落浮空闊,青山入吐吞。

同懷渺何處,獨自一憑軒。[106]

讀了這些詩,筆者十分疑惑,浪漫氣質的詩人,為何會與冰冷冷的法律結緣?但是二者最終結合了,這大概就是今人愛說的“二律背反”吧。冰冷的法律需要溫暖的人文關懷。

在長沙,沈家本已有意單獨入京:

到長沙后將入都

牂牁江口汨羅陰,杖履追隨拓素襟。

曾結左思招隱念,更傷王粲遠游心。

難忘積習擔書簏,怕聽哀歌扣劍鐔。

此日掛帆江海去,春暉忍讀孟郊吟。[107]

他如此急速進京,是為了什么呢?日記斷記,詩文沒有明確的回答。光緒十三年(1887年),他在刑部參加京察。京察前,他賦詩二首,詩前序云:“臘八京察過堂,計自甲子到部八過堂矣。”[108]甲子年正好是同治三年,距光緒十三年,整二十四年。京察三年舉行一次,所以光緒十三年的京察是第八次。以此計算,他這一年匆匆進京,顯然是到刑部報到任職。另據《墓志銘》:“安順公(按:指沈丙瑩)以忤時解官歸,公(按:指沈家本)才弱冠,即援例以郎中分刑部,公之學律自是始。”[109]從這節記載也可說明,他這次進京的目的是到刑部任職。

從上海到煙臺,沈家本乘坐的已不是木船,而是洋輪。在煙臺,他少作停留,拜訪老朋友——心岸居士。

煙臺訪心岸居士留別三章

舊夢宣南記幾回,雪泥天末斷鴻猜。

三年磨蝎蠻中住,萬里乘鰲海上來。

別久頓教驚喜并,語多總以亂離該。

時艱一面千金值,門外驪駒且漫催。

筆耒長懸研不肥,秋風依舊褐為衣。

桂林羞對銀蟾照,杏苑空看玉燕飛。

游子生涯隨處覓,使君高誼近來稀。

自憐卜式功名薄,望斷蓬瀛青瑣闈。

綠槐高處一蟬鳴,又敞離筵促去程。

靜攝羨君成慧業,奔馳笑我為浮名。

廣渠門畔車塵俗,鏡海樓前水月清。

日下正多青鳥使,雙魚還許故人烹。[110]

戰亂以后,老朋友驟然相見,喜悅之情,躍然紙上。他羨慕朋友不問世事、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為自己南北奔走求取功名而羞愧,同時對未來的前途感到渺茫。在老朋友的面前,他盡情地吐露自己的心事。

同治四年,浙江補行咸豐十一年辛酉科鄉試。他到刑部時間雖然不長,也不能放棄這一機會。于是六月十九日,他由北京起程,先到天津。二十八日,他從紫竹林登上輪船“行如飛”號,七月初四日到達上海,初七日雇船前往湖州,十二日回到編吉巷舊宅。父子兄弟稍作團聚后,二十一日在其父陪同之下,前往杭州應試。

這是他等待多年,不惜千里趕赴,拼力為之一搏的考試。可能是太興奮又太緊張的緣故,到杭州沒幾天,他的舊疾又發作了。一連幾天,他的頭劇痛,渾身發熱,胸膈不通,飲食不進。一直到八月初八日開試,他雖然精神不支,痼疾未愈,只是為了這難得的機會,仍然扶病入場。

扶病入場

遠踰江海賦歸來,獻藝風檐寸晷催。

扶病莫嫌腰瘦損,月明三五強銜杯。[111]

自咸豐季年以來,浙江鄉試便因戰亂而停止。鄉試消息傳出,全省士子云集,經歷兩度戰火、已經殘破不堪的杭州城頓時熱鬧起來。進場入考士子,僅紹興一地就達二千二百多人,寧波次之,有一千六百多人,杭州又次,則一千有奇,臺州來了八百多人。相比之下,嘉湖地區少多了,僅七百多人。金、嚴、溫、衢、處五府人數最少。全省共約九千一百余人。近萬士子,角逐有限的舉人,這就是當年的科舉考試。

初九日,天剛亮,試題發下來了。“頭題: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112]首題: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三題:禹思天下有溺者一節。[113]詩題:紅樹碧山無限詩,得詩字”[114]。也許是積之日久,他吮筆揮毫,二鼓,文詩皆脫稿。第二天,謄正刪補,便交卷出場。

十二日考《易》《書》《詩》《春秋》《禮》。《易》題為“君子黃中通理”;《書》題為“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怌之”;《詩》題為“自今以始歲其有”;《春秋》題為“秋,郯子來朝(昭公十有七年)”;《禮》題為“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115]

十五日第三場,“三鼓,題紙來,提筆直書,手僵痛亦不顧也。申刻完卷交進即出場。策題為經學、史學、考課、衣服、兵制”[116]。

多年苦讀,他對這次應試似乎胸有成竹,三場一揮而就。出場后,他的心情很好,游西湖,訪靈隱,登雷峰,拜岳墳。戰火后的杭州,“沿堤至平湖秋月,惟存敗壁,堤上柳樹無一株存者,令人徘徊不忍去”。“昭慶寺止存銅佛一尊,雨淋日炙,無顧而問者”。“南北兩山樹木尚有存者,多被湘軍砍伐作柴賣錢”。“登高一覽,惟見殘垣斷壁,荒煙繚繞”。

凌波遠眺,西湖風景如故,雷峰塔巍然獨峙。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呢?

湖上感賦

山色湖光黯淡愁,西風容易又殘秋。

荒亭寂寞泉空咽,斷碣模糊客遍搜。

煙擁平橋天棘滿,云封古殿瓦松稠。

我來欲問句留處,石徑蒼涼夕照收。[117]

飛英塔是湖州城的一大景觀,也是湖州的象征。前幾年,塔遭雷擊,沈家本時在長沙,聞訊頗為不快,認為這是湖州文運衰敗之象。應試后,他雖然胸有成竹,心中還是有難以壓抑的擔憂。重陽過了,報錄人來到編吉巷口,這時才釋懷,在近萬士子的角逐中,他成功了。雖非解首,中式第六十二名,也不算后。他的朋友關梅生則中式第一百五十二名,湖州文運回來了。

編吉巷口人聲嘈雜,賀客盈門。熱鬧一陣以后,再返杭州,拜見房師,翻讀考卷。筆者手邊有他頭場的試卷。但是很慚愧,筆者不研讀八股文,無法評論他的試卷。原文冗長,不便照錄。下面將他的房師薦批錄入如下:

全部三場薦批:“首藝理明機圓,詞無龐雜,次、三清暢,詩妥。經藝穩潔一律。五策清潔。”

首場頭題批:“一氣揮霍之中仍處處典切,稟經酌雅,潔凈精微。”

首題批:“清而腴,疏而暢,沙明水凈,塵障一空。”

三題批:“從以是二字著筆,故語語有顏子在。不矜才,不使氣,靈光四映,元著迢迢。”

詩批:“自然渾雅。”[118]

就批語看,是不錯的。

人生總是悲喜相間。正當沈家本沉浸在中舉后的歡樂中,從北京傳來他父親謀復職而失敗的消息。沈丙瑩送兒子到杭州應試后,即赴北京,經多方疏通,得兩宮皇太后的召見,終于有機會述職、訴說貴州的官場和自己的在黔經歷。按正常情況,能夠得到引見的官員,一般都會給予留用。但沈丙瑩的運氣不佳,“引見后竟奉罷休之旨,下文竟難設法,為之焦灼”[119]。更糟糕的是,父親奉旨罷休尚未到家,四弟病危,旋即辭世。在此期間,一位與沈家本有著生死之交的朋友的死訊也傳到編吉巷。他異常悲痛:

哭吉甫五首

(其一)

人生若浮云,聚散洵無端。

饑來驅我去,別君辭長安。

方謂暫分手,定知會面難。

踟躕執君裾,欲去仍盤桓。

悲風颯然來,一語含辛酸。

生別意惻惻,死別淚瀾瀾。

神往形已隔,永訣當何言。

莫歌《蒿里》曲,曲罷徒增嘆。

(其五)

海內索知心,知心久寥寂。

抱此孤介姿,所如遭揮斥。

惟君察區區,相視成莫逆。

君性厭紛華,我亦愛泉石。

我性惡浮薄,君亦喜樸直。

春華良可寶,努力崇明德。

置身三代上,頹風盡變易。

方期竟此志,驟來惡消息。

夜闌燈灺余,欷歔展遺墨。

平生道義交,斯人難再得。

我欲招君魂,迢迢關塞隔。

魂分好歸來,楓月明故國。

穗帷曠遺影,猶自念疇昔。

夢繞松陵墟,人琴杳難識。[120]

有道是樂極悲生。造物主經常捉弄人,既給歡樂,又給人悲苦,總不愿意使人事事如意,一帆風順。造物主讓沈家本順利中舉,中舉后的這些不快,似乎又向他預示:后面的路并不平坦。

二、索米長安感歲華

造物主確實在捉弄他。1865年,他一試中舉,但以后的會試卻連連受挫,“乙丑舉于鄉,復困于禮部試,癸未始脫舉籍。此數十年中,為八比所苦,不遑他學”[121]。幾十年沉湎科舉,耗盡青春年華而不悔,這是他詩書世家的本色,也是他的悲哀。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同時,他在刑部為郎,經過長期歷練,成為刑部出色的法律專家。

(一)會試落榜

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初九日,處理完四弟的喪事,他動身赴京。沈丙瑩自京師返鄉,在煙臺乘“大鵬鳥”輪南下,正好與他在上海相遇。父子相見,自有一番說不盡的話。稍事盤旋,沈丙瑩便打道回鄉,他則于三月初八日繼續北上。在煙臺得病小住,二十二日乘船到達天津,四月初四日抵達北京,暫住會館。稍事休息,即到刑部銷假。他的原聘妻子、起居注主事鄭訓之女鄭氏,已于咸豐十一年在郡殉難,死于戰火。現在,他已二十六歲,早已過了成婚年齡。因此,沈丙瑩在京為他重新定婚山東候補運同陳瑞麟長女。四月廿一日,沈家本拜會媒人,翌日同至陳宅過禮。

是年秋,為慶祝平定太平軍、收攬人心,清廷決定舉行丙寅恩科會試。剛剛考取舉人的沈家本,雖然已到刑部銷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這次會試上。去年鄉試的成功增強了他的信心,試場的感覺也還不錯。所以,從通州試院出來,他頗為得意。

通州試院戲作四絕句

平生足未踏虞庠,此日風檐費校量。

走馬看花才一霎,漫將命運論文章。

蟲書鳥篆太支離,大誥盤庚佶屈奇。

濡墨吮毫粗點定,一行官燭四更時。

張冠李戴洵奇事,西抹東涂有秘傳。

篇幅未終真絕倒,奚奴背笑阿儂顛。

過眼戰場迷五色,未聞方叔怨東坡。

但教不把初心負,滄海遺珠莫遽訶。[122]

他本望在會試中一舉成名,但時運不佳,他落榜了。

會試落榜,他回到刑部繼續任職。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這是讀書人的理想。但魚與熊掌實難兩全。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任職刑部也需要人料理家事,而父母又不在身邊。因此榜上雖無名,生存與生活仍需要他完婚。完婚后,他由會館移居大安南營日南坊。移居,一是新婚后需要一個安定的家;再是這里地近海王邨,既便求書,又可減少交游,專力攻讀。他的移居詩,對此有比較明確的表述:

秋仲移居大安南營

巢痕新卜日南坊,容膝能安陋不妨。

室有遺書剛插架,門多老樹不成行。

默觀大化悲秋士,閑訪遺村近海王。

曲巷自來車轍寡,懶隨征逐少年場。[123]

新居遠離鬧市,來客稀少,古木蔥蘢,偏僻幽靜,屋陋書滿,這正是他的理想住處。

(二)破書生涯

自丙寅(同治五年,1866年)第一次會試落榜,到癸未(光緒九年,1883年)金榜題名,前后時間長達十八年。這正是史家所稱道的“同光新政”,或曰“同光之治”“光緒新政”時期。國家、社會包括他的家庭都有極大的變化。國家而言,慈禧太后通過玩弄各種政治手段,終于登上權力的頂峰,掌握了中國的命運;洋務運動蓬勃開展,進入鼎盛時期。末代王朝的統治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就家庭而言,他父母先后在同治年間謝世。但就他自己而言,除了年齡的增長、子女相繼出生之外,科舉和刑部之職似乎都沒有多大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综艺| 吉隆县| 屏山县| 和硕县| 吉首市| 于田县| 临安市| 平和县| 运城市| 大石桥市| 赣榆县| 泗阳县| 福州市| 蚌埠市| 原阳县| 惠安县| 商都县| 扎赉特旗| 乌鲁木齐市| 曲沃县| 克拉玛依市| 马山县| 阳江市| 进贤县| 修水县| 霍城县| 五常市| 朝阳县| 郓城县| 金湖县| 吴忠市| 含山县| 太白县| 彰武县| 南阳市| 阿坝| 确山县| 三都| 普兰店市| 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