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一生充和
  • 王道
  • 1412字
  • 2019-01-03 22:15:07

從一開始,充和就是一個過客。

1920年春,七歲的充和第一次回到蘇州家中。

古老的護城河流淌到胥門城墻,此處有一座萬年橋屹立了數百年,由紀念伍子胥的老胥門入城,步行過一座三五步的小橋,直接進入壽寧弄。這里曾是蘇州舊宦望族的居住地,雖日漸衰落,但固有的氣息還在,尤其是那些精致的園林式宅院。壽寧弄八號,正是張冀牖一大家子的租住地,房東曾是像張家祖上一樣顯赫的官員。

這里有亭臺樓閣,有水榭假山,有果樹繁華,還有一只仙鶴活蹦亂跳的,只是看到張家的孩子們之后驚嚇不已,被房東趕緊帶走了。但這最后的一幕卻一直留在張家孩子們心里。因為這里是他們的樂園,永遠的樂園,尤其是母親健在的時候。而這處居所,正是他們的母親陸英在懷著孩子時挑選到的。

充和到來,最高興的莫過于三個姐姐了,“我們三個大姐姐歡喜得要命。小四妹神得很,她小小年紀,臨碑臨帖,寫兩個字,還真有點帖意,我們三個大姐姐都不及她。雖然我們也在書房里念了些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我們不但念司馬遷的《史記》,還念王孟鸞老師教的白話文”張允和:《王覺悟鬧學》,張家內刊《水》。。她們的距離從一開始就拉開了。此前,充和幾乎沒有讀過白話文,更不知道姐姐們口中談論的新文化運動,以及時髦人物胡適是哪位先生。“她雖然只有七歲,可是她在合肥有兩位老學究教她念古文。古文的底子不比姐姐們差。可是姐姐們知道胡適之,她就不知道。我們的新文學比她高。”張允和:《王覺悟鬧學》,張家內刊《水》。

充和回來的時候,正趕上陸英發起的一個認字小運動,即讓三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分別教自己的保姆認字,像比賽一樣,一舉兩得。后來又衍生到大帶小,即讓三個姐姐帶妹妹、弟弟們一起認字學習。允和負責的是充和,這個鬼靈精怪的小先生鄭重其事地先為學生四妹起了學名“王覺悟”,還用粉紅絲線繡在了充和的藍色書包上。繡完后,小先生得意洋洋。充和不干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張充和在蘇州九如巷張宅前留影。終其一生,她對于在蘇州的家都很有感情

充和:“我為什么要改名叫覺悟?”

允和:“覺悟嗎,就是一覺醒來恍然大悟,明白了一切。”

充和:“明白了什么?”

允和:“現在新世界,大家都要明白道理,要民主,要科學,才能救中國。”

充和:“就算你起的名字沒有道理也有道理,我問你明白道理的人,你為什么改我的姓。我姓張,為什么要姓王?大王就是強盜。成則為王,敗則為寇。強盜也要覺悟,老百姓可不是要吃苦。什么王覺悟,我不稀罕這個名字。”“還是老師呢,姓名都起不通,哈哈!”

允和:“把書包還我,我不當你的老師了!”張允和:《王覺悟鬧學》,張家內刊《水》。

 

允和后來寫道:“我拿了一把小剪刀,一面哭一面拆書包上的‘王覺悟’三個字。‘王’字好拆,‘悟’字也不難拆,就是‘覺’字不好拆,是有二十筆畫的繁體字。”張允和:《王覺悟鬧學》,張家內刊《水》。允和拆完了書包,暗暗覺得這個學生不乖,對老師不尊敬,越想越氣,越氣越覺得委屈。一旁的母親陸英就說允和:“這么大人還哭,小妹妹都不哭,丑死了。”張充和:《二姐同我》,張家內刊《水》。

一晃六七十年過去,耄耋之年的“師生”再見面時談及此事,允和坦陳:“小四妹真正覺悟了,她成了我的老師。我的舊詩詞做不過她。”姐妹倆在沈從文家中掰手腕,沈從文與元和見證,懸腕習字的充和明顯占了上風。

“鬧學”風波沒多久,姐妹倆又和好如初了。這應該是得益于陸英的協調。在園中的大花廳里,允和開始教充和繡花,只是教的方式比較獨特。“她教我在一塊緞子上繡花,我從未拿過針,她完成后,算是她教我繡的,到處給人看。鐘干干夸我,更夸她教得好,她高興,我也高興。其實到現在我還不會繡花,正如我不會算算學一樣。”張充和:《二姐同我》,張家內刊《水》。

但是充和回來不在乎這些,她開始懵懂地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情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中市| 吴堡县| 措美县| 凤台县| 志丹县| 嘉义县| 山丹县| 通化县| 泗水县| 启东市| 德阳市| 鄯善县| 大港区| 乐至县| 保康县| 睢宁县| 南郑县| 巴林左旗| 温宿县| 盱眙县| 兰州市| 望奎县| 枣强县| 大港区| 灵丘县| 游戏| 玉山县| 常德市| 电白县| 仙游县| 桐城市| 商都县| 城市| 灵石县| 汕头市| 富锦市| 运城市| 吉木乃县| 兴城市| 搜索|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