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
時間到了1946年秋,此時的上海充滿了喜悅和欣然。戰爭的勝利讓很多人感覺終于呼出了一大口氣,前途大好。
張家十姐弟第一次聚首上海,一家團圓。二姐、三姐都已經有了孩子,大姐已經成婚,六個弟弟也各有事業并有成家者。充和的年齡已經不小了,但家人從來不去干涉她的婚事,一如已經去世的張冀牖,從來不干涉兒女們的人生大事。孑然一身的充和,雖顯得有些形單影只,但又是充實和忙碌的。她忙前忙后地組織團聚事宜,在上海懿園一處老將軍的大宅院里,十姐弟和他們的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安排。
全家互訴衷腸,講述戰時各自的情況,以及對于未來的計劃,并商量著恢復蘇州之家,尤其是父親創辦的樂益女中。充和踴躍擔當,她不僅拿出僅有的積蓄,還當了首飾。對于父親,她總有一種不同于三姐妹的別樣感受。況且她是一個人,暫時還不需要為小家庭考慮。戰時的歷練,讓她對于未來的工作信心滿滿,而且此時她已經接到了邀請。戰后百廢待興,院校正需要她這樣的人才。
姐弟們在久久空置的府邸里唱響了昆曲,一家人中有的是演員,小生、閨門旦、正旦、小花旦……昔日上海的張宅里也充滿這種熱鬧和雅趣吧,兜兜轉轉,似乎歷史又“回光返照”了。只是舊貌新顏,物是人非,老者已逝,新生的正在茁長。

一九四六年夏,張家十姐弟在上海逸村聚會。照片中是元和(右三)、允和(右二)、兆和(右四)、充和(左二)與親友合影。她們個個身著樸素的旗袍,充和還穿著時髦的鏤空涼鞋
他們請了導演萬籟鳴掌機拍攝,大合影,小合影,兄弟合影,姐妹合影,大人與孩子們的合影等等。十姐弟像是四散的浮萍,重新聚在短暫平靜的水面,歡欣的氣氛彌漫在水云間。只是今日一別,何時再聚?
徒留曲音在水面。

一九四六年夏,歷經抗戰磨難和分離的張家人終于有機會再聚首。當時住在上海的元和女士召集大家一起聚會,張家十姐弟從四面八方趕赴上海團圓,還拍攝了大合影。為他們拍照的人正是上海有名的攝影家萬籟鳴兄弟。這張原版全家福照片是最近在張宗和女兒家發現的

一九四六年年底,周有光先生被新華銀行派往美國工作,當時允和隨行,全家人到上海招商碼頭為他們送行。送行隊伍中可見張定和(左一)、張充和(左三)、張元和(左四)、張宇和(后排左一)、張寧和(右一),還有繼母韋均一女士(中間拎小包者)。因為周有光、張允和要去美國兩年,這是張家一件大事,全家人在送行之后在碼頭合影留念

抗戰勝利后,張充和女士與大姐張元和女士常在上海參加曲會。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晚,她倆在上海閘北浜橋實驗戲劇學校演出,當時與俞振飛先生搭檔演出《白蛇傳》,精彩絕倫,不少到場名家稱贊不已
1947年金秋的一天,充和受邀到上海參加曲會,同時參加上海的公開演出。再回上海,充和已經成熟許多。有一次,她與赫赫有名的名角俞振飛對戲,演出《白蛇傳》里的《斷橋》。俞振飛扮演許仙,大姐元和扮演青蛇,充和扮演白蛇,地點在上海閘北浜橋實驗戲劇學校。演員不乏名角、曲友,觀眾中不乏曲界有識之士、文史名人,如作家葉圣陶、歷史學家王伯祥。他們都是拖家帶口前來看戲,看完后記日記,興奮不已:
散館后徑與清兒北歸,就飲其家,……徑赴橫浜橋實驗戲劇學校,觀虹社彩排昆曲。……所遇熟人甚多,愛好此道者,幾無漏列矣。八時開場,十一時半終局,凡七出,錄目如次:
長生殿·小宴(趙景深飾唐明皇,李希同飾楊妃)
……
雷峰塔·斷橋(俞振飛飾許仙,張充和飾白氏)
從容聽歌,怡然五方,雖悶熱亦不之覺矣。比散,余與玨人、潤兒及秀姊弟同乘街喚汽車以歸。到家浴身已十二時半矣。余近習夜睡不得過十時,否則失眠。今竟逾此限過久,遂不得好眠,聽漏待明而已。
一向謙遜、誠懇的葉圣陶先生看戲后,喜不自禁,欣然在日記中記下:“以項馨吾殷震賢之《佳期》,俞振飛張氏姊妹之《斷橋》為佳。”
著名曲家周銓庵記得,在1948年前后她在上海跟張傳芳、朱傳茗、沈傳芷等名家學戲時曾與充和同臺演出。周銓庵的夫君謝錫恩精通中外音樂,小提琴拉得很好,充和常與他探討昆曲的音律。很多年后,充和還記得這樣的場景:“我同錫恩先生在1947年曾共同整理過昆曲。1948年其夫人周銓庵女士在藝術學院同臺演唱昆曲。她演出《長生殿》中《小宴》,我演《牡丹亭》中《學堂》《游園》。這是我去國前最后演出的一臺戲,已成不可磨滅的記憶。”
此后半個多世紀過去,上海灘巨變,舊影尚存,少歸少,終歸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