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充和
- 王道
- 1549字
- 2019-01-03 22:15:17
濟慈
在光華實中期間,充和不時參與公共活動,并熱心動筆,如校董廖世承在新校址奠基儀式上的講話即是張充和記錄的,洋洋灑灑千言。廖世承在戰后失利的情況下看到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差距,并力主改革學制和課程,至今沿用的“六三三”學制即有廖世承的貢獻。充和在記錄這些的時候也看到了新學的希望,她愿意躋身其中。在英文老師高昌南的鼓勵下,充和翻譯出了小泉八云寫作的《濟慈詩論》。
小泉八云原為歐洲人,生于希臘,后因家庭變故流落日本,沒想到在日本找到了寫作靈感,后來還娶了日本妻子,終老于此。充和身處上海之時,正是小泉八云的作品廣泛傳播之際。小泉八云筆下的濟慈充滿著詩意的悲憫,既有可觀的闡述,也有溫情的關懷?!皾葘懺姇r很早,在1817年第一次出詩集時,他還是個孩子。他有一點點錢,這點錢夠他生活,因此他能免于凍餓,這凍餓的困苦,是無寬裕經濟而想從事文學者所不免的……”
濟慈出身不好,父親管馬房,家中經濟窘迫,但他卻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理想。這一點,打動了張充和。她自己同樣是固執的,她在感覺無望的時候,還是敢于去堅持、去爭取。譬如現在,崇古的她卻又盡力爭取融入現代學校的機會。同時,濟慈貧病交加的身世對比他超人的天才和純潔的情緒,也成為充和傾心關注并深有同感的一個原因。充和從小多病,但她從不放棄健康的情緒。
可是濟慈終究保持他的自信心,癆病向他進攻但他依舊努力。他第一次的最大痛苦臨頭,這比許多不良的批評更利害——同一個在文學史上你們知道的波濃(Fauny Brawne)的一幕戀愛悲劇。他在青春感情的時期里,他很熱情的愛了她,而她有一時是要向他結婚的。但她是細心的女子,知道這孩子不久要死的,也許她不愿意同他結婚后一二年便做寡婦的,所以她不高興,也許可以說這種女人是不懂得偉大的愛,不肯為了愛而犧牲的。她是無可疵議的。不過她對于她那可憐的崇拜者要好一點,她無端的激發了他許多嫉妒,所以使他永遠在痛苦之中。他一方面太努力文學,一方面受了許多感情的擾亂,生命就如火前蠟燭那樣的消溶下去。一八二一年醫生叫他趕快到意大利去,當他上船之前,他喜悅地說:“我如此死去,一定會在英國詩人之列的?!弊≡谝獯罄臅r間很短,剛在他死前,他又像丟去了一切希望似的,也許因為病后體弱的緣故,他說他的名字是“托于流水的”?,F在很奇怪的,這樣一個孩子,他文學的歷程,我們是大略的知道了,會變到丁尼生,白朗寧,羅色蒂許多人文學上的父親。還有許多批評家說,拜倫和雪萊之后,濟慈是十九紀詩歌最好的鼻祖,我想這樣的盛譽,除掉我在前面所敘說之外,要不加以補充是不易使人相信的。不過這是真的——維多利亞時代兩個最偉大詩人,差不多每件事都是從他那兒得到啟發的,還有另外維多利亞詩人也是從他那里得到不少。很可惜,他到死卻沒有知道自己的成功。
濟慈是天真的,對于感情、生活、創作都是如此,他的一生可以映照在水上,因此他自稱是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他視死如歸,他從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已經遠揚,他不關心身后事。他像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一直都是。這一點讓充和看到了他的超然、純真,她自己就是想做這樣一個人,就像個純真的孩子。
充和在翻譯這篇文章之際發表的作文里曾記述與幼時陪伴自己的仆人的孩子之間的友情,希望他們之間能打破庸俗的身份、階級壁壘,成為純粹的伙伴和朋友。她對庵堂里追求光明的小盲女,她對管馬房并出租馬匹供她騎行晨練的老人,她對敢于追求真愛的婚后私奔的女仆,都抱著非常的、久遠的同情之心。這種種的同情之心,時時表現在這篇譯作里。這同情里充滿著支持,充滿著愛意,也充滿著對自己理想主義的肯定和自勵。
在藝術方面,相對于理性,充和更傾向于感性,“自然的天才”“美的本身就是宗教”“美就是真”“當然是指他的靈魂而不是指他是希臘的血統”等諸如此類的藝術論說打動了充和,讓她感受到了一位偉大詩人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