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1534字
  • 2019-01-04 05:20:59

《鄉土中國》

導讀作者/王天夫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根據自己在云南大學與西南聯大的《鄉村社會學》課程講義整理成專題,連載發表于當時的《世紀評論》,后集結成書的。此書在很短時間內風行全球,成為研究中國社會的經典著作。此書與《江村經濟》一起,構成費孝通研究中國社會的代表作,是學習與研究中國社會不可繞行的學術豐碑。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年),江蘇吳江人,是當代中國最杰出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早年考入燕京大學,后入清華大學。1936年,負笈英倫,在倫敦經濟學院寫就名揚世界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1938年,費孝通回國加入云南大學,后轉入清華大學。1952年學科調整后,調入中央民族大學。1979年后,費孝通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任職與任教,以70歲高齡領導了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費孝通一生抱定“志在富民”的學術理想,他的學術人生與中國社會的變遷及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緊密相連。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想要回答,“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在此嘗試中,費孝通在對中國社會深入考察基礎上,展現出了非凡的學術洞察力與分析能力,針對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特征,總結與提煉了一系列簡潔精到的概念與術語,精巧地鉤織出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基層肌理體系。費孝通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社會,描繪出了不為當時外來的社會學、人類學所了解的傳統社會文化體系,是社會學本土理論化的最杰出成就。

《鄉土中國》全書共有14篇短文,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5個部分。第一篇“鄉土本色”總論全書,概述了何為“鄉土”,即中國農村社會植根于鄉土:以農業土地耕種為業,在鄉村聚集而居,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重定居輕遷徙、熟人社會、地域隔離、穩定保守等“地方性”特征。第二部分關于文字的兩篇文章著重討論了鄉村的知識體系。鄉土知識并不是由來源于廟堂的文字記錄傳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知識的權威難以體現,而生活習慣習俗才是推動鄉土社會運轉的力量。從“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別”的第三部分可能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里,費孝通簡明形象地勾勒出了中國社會的關系結構:“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整個社會則是由己及人、由己及家、由家及國、由國及天下,其余的一切道德倫常(包括男女感情)均涵蓋在此關系結構之中。接下來的四篇文章構成討論鄉村社會治理的第四部分。中國鄉土社會的治理是一種自然生長的“宗法禮治”,既有別于外來國家權力強加的“法治”,也有別于依靠社會輿論壓力的道德約束,是個人在長期的傳統教化中習得的自然而然的、從內心向外的行為規范。顯然,鄉土社會的上述特征都是建立在傳統社會的穩定與有序的基礎之上的,因而社會變遷較為緩慢。這也是最后三篇文章作為第五部分討論的主題。

 

《鄉土中國》是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必讀經典,其中的分析與洞見至今仍然無可超越。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費孝通在書中的“后記”與“重刊序言”中,強調了“以全盤社會結構的格式(自注:pattern或configuration)作為研究對象”,從社會制度的相互關系中理解社會。二是,《鄉土中國》并不是一項“調查報告”,也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描寫”,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三是,《鄉土中國》提煉出了認識現象的“觀念中的概念(Ideal Type)”,“既不是虛構,也不是理想”。這些概念來源于現實中普遍性的提煉,也應當回歸現實中不斷核實。

《鄉土中國》有多種版本,如2005年北京出版社、2013年中華書局的版本,還有2012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漢英對照版本,對于《鄉土中國》的深度閱讀,可進一步拓展到《江村經濟》《云南三村》《生育制度》以及《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阜康市| 富阳市| 桃源县| 辽宁省| 洪江市| 北碚区| 武隆县| 兴文县| 宝坻区| 乡城县| 新沂市| 敖汉旗| 龙江县| 阿荣旗| 漾濞| 巴南区| 永吉县| 萨嘎县| 泰兴市| 垣曲县| 泸水县| 翁牛特旗| 石嘴山市| 龙岩市| 曲水县| 绥化市| 洱源县| 洱源县| 长武县| 鄢陵县| 乌兰浩特市| 都兰县| 郧西县| 东乡| 赤城县| 泰兴市| 讷河市| 德惠市| 许昌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