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3034字
- 2019-01-04 05:20:58
《國史大綱》
導讀作者/張國剛
《國史大綱》是歷史學家錢穆撰寫的一本關于中國歷史的通史性論著,著于抗日戰爭時期,被稱為一部在民族危亡時刻,喚醒國魂,御敵救國的佳作。
作者簡介
錢穆,字賓四(1895—1990年),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1912年因家貧輟學,后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后,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后,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后遷居臺灣,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
錢穆先生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成書過程
《國史大綱》一書撰寫于抗日戰爭中最艱難的1938至1939年間,當時日本侵華戰爭全面擴大,錢穆先生由北京南下香港,再由香港北上廣州,輾轉到達長沙臨時大學。后隨校一路西遷,經過廣西,借道越南,方至昆明。1938年4月到達西南聯大文學院所在地蒙自。輾轉流徙萬里,閱盡生靈涂炭,而此時的中華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當時同在西南聯大任教的陳夢家與錢穆先生關系很好,他勸說錢穆先生“為全國大學青年計”“為時代迫切需要計”寫一部“教科書”。從大的背景來看,我們知道1938年抗日戰爭正處于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向戰略相持階段的過程中,淞滬會戰之后,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國民政府被迫遷往重慶,武漢也危在旦夕,愁云籠罩中華大地,許多人都在猶疑,抗戰究竟能不能勝利?中華民族會不會滅亡?就錢穆先生個人的經歷而言,他少年時即受梁啟超的《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等文章的影響,一直堅信“中國不會亡”。此時陳夢家的一番話,終于打動了錢穆先生,他決定撰寫一本通史來回答“中國會不會亡”的問題。
自1938年5月他在蒙自開始撰寫書稿,在艱苦動蕩的境況下,一邊坐火車去昆明給聯大上課,一邊在宜良奮筆疾書。到了1939年6月,基本完成了書稿。后幾經周折,1940年6月,《國史大綱》終于印制于上海,在重慶國難版扉頁上印有“謹奉獻于前線抗戰為國犧牲之百萬將士”的字樣。《國史大綱》出版后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指定為“部定大學用書”,風行全國,極大鼓舞了廣大知識青年抗日救亡的熱情,對增強民族凝聚力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著名哲學與哲學史學家湯一介說:“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它使我了解到我們國家有著悠久、豐富、輝煌的歷史,特別是錢先生對祖國歷史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使我十分感動,這種態度對我以后愛好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抗戰之后,因為各種原因,直到1974年才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修訂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訂本。1994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印制第二次修訂本,又多次重印(最新一次重印在2015年)。此書同時也收入臺北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錢賓四先生全集》及大陸的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錢穆先生全集》中。
《國史大綱》正文共八編四十六章,近五十余萬言。在正文之前,有《引論》和《書成自記》。
《國史大綱》第一頁便是錢穆先生撰寫的“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所提的四條內容顯然是針對五四運動以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嚴厲批評、甚至全盤否定的潮流所發,錢穆先生認為:如果一國的國民對本國的歷史失卻了溫情與敬意,國家即使有所改進,那也只是相當于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的改進,其自身的文化并沒有轉變與發皇,而是萎縮與消滅了。
《引論》長達64頁,完整地闡述了錢穆先生撰寫《國史大綱》一書背后的想法。錢穆先生首先強調了“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而“中國近百年來,可謂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動蕩變進性的階段,但不幸在此期間,國人對以往歷史之認識,特別貧乏,特別模糊”,從清末以來,整個思想界彌漫著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輕視的空氣,在此情況下撰寫新的通史必須滿足“一者必能將我國家民族已往文化演進之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以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者所必要之知識;二者應能于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中國種種復雜難解之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者所必備之參考”。
錢穆認為中國傳統的文化、政治、社會、學術思想自有其獨立發展之系統,與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不同。我們不是不應該學習西方,而是不能因而就完全否定甚至拋棄中國的一切傳統。實際上,中、西社會歷史演化路徑和民族文化精神都存在有巨大的差異,因此中國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也不能強用來自西方社會歷史的概念硬套中國的社會歷史。這篇《引論》由淺入深、由點到面、一氣呵成、雄辯有力,在報紙上先行刊出后被學界廣泛贊揚,更被陳寅恪先生稱贊為“近世一篇大文章”。
正文共七編四十八章,時間從上古三代一直到清末。但錢穆先生在撰寫時并不是平均用力,具體而言:詳述漢、唐時期而略寫遼、金、元、清,詳寫中原地區而略寫周邊少數民族,詳于闡述經濟、政治、文化、制度而略于具體的人與事。在不同的時代,錢穆先生關注的重點也不一樣,正如他自己所言,“通覽全史而覓取其動態”,“若某一時代之變動在‘學術思想’(例如戰國先秦),我即著眼于當時之學術思想而看其如何為變。若某一時代之變動在‘政治制度’(例如秦漢),我即著眼于當時之政治制度而看其如何為變。若某一時代之變動在‘社會經濟’(例如三國魏晉),我即著眼于當時之社會經濟而看其如何為變。”
正文每章節的標題均明顯點出各時代特征及變化,如:第六章《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第八章《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到王莽)》、第九章《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第十八章《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第二十三章《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第三十二章《士大夫之自覺與變法運動(慶歷熙寧之變法)》等,顯出錢穆先生往往能夠以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不同時代最突出的特點。
錢穆先生常以通貫性的眼光,將一個問題進行跨時代的系統梳理,提出有許多啟發性的論斷,如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連續論述了《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自唐至明之社會)》這樣一個大的題目,提出了非常精辟的見解。
為了現實“大綱”的特色,此書正文用大號字處理綱要性內容,而用小號字對這種綱要性內容作進一步解說細節、補充史實。
《國史大綱》在市面上所見的基本都是商務印書館的版本,即繁體豎排并且夾有小注,對于沒有讀過古籍的學生可能有點難度,不妨先仔細反復地閱讀《引論》《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自唐至明之社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章)這兩部分,然后再進一步閱讀其他章節。此外在閱讀時還可以參閱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通俗講話》等由演講稿改編而成的淺顯易懂的著作來幫助理解。
錢穆先生善于講課,口才極佳,非常吸引學生。他寫文章亦復如是,不做高深語,平易近人。特別是《國史大綱》傾注了他熾烈的愛國之情,字里行間能夠感受到他對我民族國家深沉的熱愛,用詞遣句感染力極強,讓人讀后感到“我民族國家文化潛力之悠久淵深,則遠在四五千年以上。生機之軋塞郁勃,終必有其發皇暢遂之一日”。然而錢穆先生也曾對余英時說過,《國史大綱》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要余英時多看其他類似的著作。所以同學們在閱讀《國史大綱》時也要多多思考,多參看其他通史類著作,如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范文瀾撰寫的《中國通史簡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