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青銅時代》

導讀作者/李學勤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但其中從秦朝統(tǒng)一到現(xiàn)今只有兩千余年,再向上的三千來年都屬于先秦史。先秦史悠久漫長,是輝煌的中華文明由萌芽茁長到形成奠基的發(fā)展階段,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但是古史荒昧,時代越早傳留的訊息越少,還夾雜有大量神話傳說,探究有特殊困難。我國現(xiàn)代的先秦史研究,已經(jīng)成為羽毛豐滿的學科,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傳播,再一個是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一位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

《青銅時代》是郭沫若研究先秦歷史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論文集,初版于1945年,收錄他于三四十年代所撰《先秦天道觀之進展》等12篇,另附錄3篇。這部書在學術(shù)界有深遠影響,所提出的一系列觀點和問題,大都引起長時期的討論,有些迄今仍未休止。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年),字鼎堂,四川樂山人。早在新文化運動時,即以詩人聞名,隨后獻身革命,參加北伐。“四一二”政變后,被迫流亡日本,潛心先秦古史與甲骨、金文的研究。新中國成立后,學術(shù)方面職務有中國科學院院長及該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郭沫若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又是文學家,著作等身,人民出版社所印《郭沫若全集》分《文學編》《歷史編》和《考古編》,共有38卷之多。

 

由《青銅時代》這部書,可以看到郭沫若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首先,是理論研究與歷史實際的結(jié)合。郭沫若的研究方法與胡適一派的“整理國故”不同,他說:“‘整理’的目標是在‘實事求是’,我們的‘批判’精神是要在‘實事之中求其所以是’。”他在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明確提出要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指導,“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郭沫若后來的工作,如在《青銅時代》中所見,盡管不再明說,實際都是他所講的“批判”精神的貫徹,具有理論研究的高度。

其次,是歷史研究與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結(jié)合。郭沫若接續(xù)并發(fā)展了王國維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在日本期間先后纂著的《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殷契萃編》《兩周金文辭大系》《金文叢考》等書,在學科建設(shè)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讀《青銅時代》,不難知道他是怎樣把這些方面的創(chuàng)新成果,盡可能地引用到古史的探索中去的。

最后,是社會史研究與學術(shù)思想史研究的結(jié)合。郭沫若的《青銅時代》所收各文,大都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將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戰(zhàn)國的思想潮流,放到社會發(fā)展歷史的大背景中去剖析考察。特別是對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諸子百家的種種學說,做出了獨到的研究分析。又如關(guān)于稷下宋、尹文遺著的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老子》成書與環(huán)淵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秦楚之際儒家學者的抉發(fā)等,都有與眾不同的見解。

 

郭沫若的《青銅時代》首版于1945年由文治出版社出版,此后1946年群益出版社、1954年人民出版社、1957年科學出版社等進行了再版,以上均為繁體豎版。2005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簡體橫版出版,比較適于青年大學生閱讀。

這里還必須提到,郭沫若在編纂《青銅時代》的同時,還另編有一部《十批判書》作為姊妹篇,其中涉及學術(shù)思想史的內(nèi)容更多。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青銅時代》“偏于考證”,《十批判書》“偏于批評”,兩書合讀,更能體現(xiàn)郭沫若治學的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至县| 台北市| 南城县| 同德县| 漳州市| 台安县| 宝清县| 张北县| 皋兰县| 钟山县| 东阿县| 靖州| 化州市| 诸城市| 敖汉旗| 理塘县| 海盐县| 合作市| 松潘县| 林甸县| 新邵县| 隆尧县| 兴山县| 南木林县| 海阳市| 丰都县| 成都市| 剑阁县| 贵德县| 葵青区| 海兴县| 清徐县| 天祝| 惠州市| 成武县| 梅州市| 绵竹市| 古浪县| 梅州市| 竹山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