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1227字
- 2019-01-04 05:20:57
《明夷待訪錄》
導讀作者/牟鐘鑒
《明夷待訪錄》是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之一黃宗羲的代表作(另兩位是顧炎武和王夫之),是一部批判君主專制、呼喚民主政體的具有近代啟蒙性質的名著,對于清末民初的革命思想家譚嗣同、梁啟超等人有直接影響。
作者簡介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浙江余姚人,學界稱其為黎洲先生。生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其父黃尊素為明末東林黨名士,被宦官魏忠賢陷害致死。崇禎即位,19歲的黃宗羲入京為父訟冤。事師劉宗周,成為復社領袖。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黃宗羲組織世忠營,英勇抗清,兵敗流亡各地,晚年回居家鄉,興辦證人書院,潛心學術與講學,開創浙東學派。其主要著作有:《留書》《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20世紀80年代以后,浙江古籍出版社陸續出版了《黃宗羲全集》共十二冊,《明夷待訪錄》收入第一冊。
《明夷待訪錄》成書于清康熙二年(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名,其爻辭有:“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不言”,“箕子之明夷”。箕子被商紂王囚禁,武王滅紂后,箕子獲釋。“明夷”是比喻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是等待明主來訪顧啟用。黃氏在《題辭》中說:“吾雖老矣,如箕子之見訪,或庶幾焉。豈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秘其書也?”該書有《原君》《原臣》《原法》等篇,還講到置相、學校、取士、建都、方鎮、田制、兵制、財計、胥吏、奄官等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原君》尖銳批判君主專制,指出在這種制度下,皇帝把天下當成私產,“傳之子孫,受享無窮”,造成無盡的災難,“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原臣》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天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原法》指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三代以下“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于法之中”,應當有“公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色彩的社會改革方案,如:設置宰相掌政務以分疏君權,建立學校議政以制約中央,實行計口授田以解除民困,用獎勵“絕學”(科技)來取代舊式科舉,發展工商業以促進民富,實行征兵以充實軍備。顧炎武讀《明夷待訪錄》后寫信給黃宗羲,說:“讀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嘗無人,百代之敝可以復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還也。”(《亭林佚文輯補·與黃太沖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十章中說:“黃宗羲所設計的政治制度有三大支柱,一個是君;一個是相;一個是學校。這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中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雛形。”此書于清乾隆時遭到查禁,于清末才重見天日。
《明夷待訪錄》有單行本(中華書局2011年標點本),閱讀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