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習錄》

導讀作者/牟鐘鑒

《傳習錄》是明代心學大家王守仁的講學語錄、論學書信集,分上、中、下三卷,由其弟子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等編輯而成,附有《朱子晚年定論》,是王學最重要的文獻,它集中了王守仁心學思想的核心內容,行文簡易活潑,深受當時和后世讀書人的喜愛,對心學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曾筑室于故鄉陽明洞并創辦陽明書院,自號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他28歲登進士第,歷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鴻臚寺卿、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等官職,受封新建伯。其心學以“龍場悟道”為契機而有大覺解,遂自成一家;其事功以平定朱宸濠叛亂為大業績,于是成為儒學史上兼“內圣”(創發孔孟圣學)和“外王”(實踐治國安邦)而成就卓著的罕有大才。他繼承和發揮南宋陸九淵的道學思想,形成與程(程顥、程頤)朱(朱熹)理學相對立的陸王心學學派,達到理論上新的高峰。

 

《傳習錄》所闡述的陽明心學要點如下。

(1)心即理。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理,而理主要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之倫理。《傳習錄上》曰:“愛(徐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陽明的“心即理”,不是在認識論意義上把客觀事理歸結為主觀心識,而是在倫理學意義上把道德行為歸結為主體心意。

(2)知行合一。《傳習錄下》曰:“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答顧東橋書》曰:“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此說針砭兩種時弊:一是動機不純;二是有言無行,有極大警世作用,成為后世名言,沿用至今。

(3)致良知。良知說來于孟子,《傳習錄中》曰:“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而致良知包括擴充良知,《傳習錄下》曰:“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又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致良知也包括推致良知于事物,《傳習錄中》曰:“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陽明晚年把致良知學說歸納為“四句教”,《傳習錄》載他與學生錢德洪、王汝中“天泉證道”:“汝中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萬物一體之仁。《傳習錄.答聶文蔚書》曰:“蓋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這一思想在《大學問》中有精彩表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憐恤之心焉,是其仁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總括起來,陽明心學的主旨就是追求人的生命主體的自尊無畏、超脫自得、真摯活潑、廓然大公,使生命不受外在功利、教條的約束,從而得到優化和提升,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成為后來思想解放、社會改革的精神動力。當然陽明心學有重心輕物的偏向,其末流忽視讀書達禮、居敬涵養、格物窮理,導致目無道統、自我張狂。陽明心學曾傳播到東亞,在日本和韓國有重要影響,與朱子理學同為東亞儒學圈的一條文化紐帶。

 

《傳習錄》連同《大學問》收入明代隆慶年間謝廷杰編定的《王文成公全書》。當代學者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近年于民雄作《傳習錄全譯》,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城县| 灵璧县| 潼关县| 古蔺县| 云安县| 鞍山市| 合水县| 蚌埠市| 保康县| 清新县| 裕民县| 肥乡县| 磴口县| 双城市| 云和县| 沂源县| 富民县| 长白| 沙湾县| 乌兰县| 五常市| 邯郸县| 青铜峡市| 靖西县| 西峡县| 高雄市| 铜梁县| 岳阳市| 威远县| 霍山县| 金平| 水城县| 宜阳县| 桐庐县| 女性| 中牟县| 南华县| 卢氏县| 和顺县| 亳州市| 灵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