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實踐研究
- 茹榮芳
- 4270字
- 2019-01-04 05:35:11
三、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建議
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基本上涵蓋了幼兒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五大領域的學習與發展。其中,民間游戲體現了幼兒健康和科學領域的發展,民間文學對應幼兒語言發展,民俗風情和民間美食涵蓋了兒童社會及健康發展,民間工藝和民間音樂對應藝術和科學領域。幼兒園民間文化教育實踐充分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下述教育建議也借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教師操作建議在實踐教學中總結而成,雖然瑣碎,但是務實。
(一)民間文學教育建議
民間文學教育中教師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學的興趣,教師切記勿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這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1)教師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經常和幼兒一起談論他感興趣的話題,經常組織一起看圖書、講民間故事等活動。
(2)引導幼兒學會認真傾聽。家長或教師要耐心傾聽幼兒講話,與幼兒交談時,要用幼兒能聽得懂的語言。
(3)對幼兒講話時,注意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讓幼兒感受語氣、語調的作用。如講故事時,盡量把故事人物高興、悲傷的心情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現出來。
(4)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理解水平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句子。
(5)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引導幼兒清楚地表達。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交談,相互講述民間故事、兒歌或看過的圖書、動畫片等。
(6)教師創設民間文學區域活動時,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例如,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提供相對安靜的地方,保證幼兒自主閱讀。
(7)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將民間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交給幼兒,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
(8)教師在與幼兒一起閱讀時,要引導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理解圖書的內容。例如,和幼兒一起討論或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引導他有條理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并與他人討論自己在閱讀中的發現、體會和想法。
(9)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例如,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編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編故事,并為自編的故事配上圖畫,制成圖畫書。
(10)教師引導幼兒感受民間文學作品的美。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給幼兒讀書時,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書中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11)教師把幼兒講過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念給他聽,使幼兒知道說的話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中體會文字的用途。讓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的功能,培養書寫興趣。
(二)民間工藝和民間音樂教育建議
幼兒對民間工藝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教師要創造條件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如讓幼兒欣賞好聽的民間音樂,帶幼兒參觀園林、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傳說,與幼兒一起討論和交流對美的感受。
(2)教師啟發幼兒善于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美和欣賞美。教師協助幼兒傾聽和分辨民間歌曲,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對音色、強弱、快慢的感受。教師支持幼兒收集喜歡的民間工藝品并組織集體欣賞。教師還要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征,嘗試用表示形狀的詞來描述事物,體會描述的生動形象性和趣味性。
(3)教師創設環境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組織幼兒觀看或共同參與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如皮影戲、剪紙和捏面人等。教師可組織幼兒去美術館、博物館等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經常讓幼兒接觸各種形式各個民族的民間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民間音樂的感受和體驗。
(4)教師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教師提供畫筆、剪刀、紙張、泥團、彩帶、毛線等工具和材料,讓幼兒進行畫、剪、折、粘等美工活動。教師提供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編織、剪紙、泥塑、歌唱、表演等藝術活動,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5)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為。教師能理解和尊重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手舞足蹈、即興模仿等行為。教師應設計活動,引導幼兒主動介紹自己喜愛的舞蹈、戲曲、繪畫或工藝品,并給予積極回應和鼓勵。
(6)教師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民間工藝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現提出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幼兒興趣的問題。例如,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例如,玩剪紙紙藝時,鼓勵幼兒猜測對折和連續折的圖形特點,并實際去驗證。
(7)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師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體驗,為藝術活動積累經驗與素材。例如,觀察不同剪紙的形態、色彩等。
(8)教師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共同確定藝術表達表現的主題,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想象,進行藝術表現。
(9)教師通過民間工藝活動,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并嘗試自己創造出新的排列規律。例如,通過有規律的花邊圖案、創編有一定規律的動作,或者按某種規律進行搭建活動。
(三)民間游戲教育建議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教師通過組織民間游戲活動,幫助幼兒良好地發育身體、發展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魄,建立協調的動作,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1)教師在民間游戲開展中根據季節調整室內游戲和戶外游戲的時段,既要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又要避免在氣溫過熱或過冷的季節開展戶外活動。
(2)在民間游戲中,教師組織幼兒玩拉手轉圈、丟手絹、擠老米、老鷹抓小雞等游戲活動,讓幼兒適應輕微的擺動、顛簸、旋轉,促進其平衡機能的發展。
(3)利用民間游戲活動發展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例如,玩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蹺等游戲活動,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鉆爬、投擲、玩跳竹竿、滾鐵環等民間游戲。
(4)對于跳繩等技能性游戲活動,教師不要過于苛求數量和技能,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是關鍵要素。
(5)教師創設安全的生活環境,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應結合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6)教師通過為幼兒準備多種體育活動材料,鼓勵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展活動。教師激發幼兒參加游戲活動的興趣,養成鍛煉的習慣。教師可以組織親子活動促進幼兒與家長一起在戶外運動和游戲,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開展民間游戲活動。
(7)教師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游戲活動區時,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與制作活動。
(8)在民間游戲中,教師要協助幼兒豐富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引導幼兒運用空間方位經驗解決問題,例如,幼兒玩按指令的游戲。對年齡小的幼兒要求他們按語言指令尋找,對年齡大些的幼兒可要求按照簡單的示意圖尋找。
(9)教師結合民間游戲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如有些歌謠與游戲中本身就含有數數。教師和幼兒一起手口一致點數,幫助幼兒建立數和量的概念。
(四)民俗風情和民間美食教育建議
在民俗風情和民間美食教育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合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文化認同感。
(1)教師利用民俗活動創造幼兒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例如,利用春節“走親戚”,鼓勵幼兒與他人接觸和交談。鼓勵幼兒參加小朋友的游戲,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邀請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樂。
(2)教師結合民俗傳統的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民俗規則和民族習慣等。利用民間游戲、傳統節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理解人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友好相處。引導幼兒學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差異。
(3)教師關注幼兒的感受,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動中,教師對幼兒好的行為表現多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肯定和表揚,使其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有所認識并感到滿足和自豪。
(4)在民間美食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想法,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5)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家務勞動,發展其手的動作。如練習自己用筷子吃飯、扣扣子,幫助家人擇菜葉、做面食等。教師鼓勵幼兒嘗試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并注意調整難度,讓他感受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
(6)教師和家長以身作則,以尊重、關心的態度對待長輩。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尊重他人勞動及成果。借助故事、美食活動等給幼兒講講父母撫育孩子成長的經歷,讓幼兒理解和體會父愛與母愛。
(7)通過民間美食活動,教師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通過合理安排餐點,幫助幼兒養成定點、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幫助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引導他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
(8)教師通過民俗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并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等。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他游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
(9)教師創設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家鄉、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建筑、獨特物產的圖片等,在觀看和欣賞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