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 (美)亞當·奧爾特
- 1485字
- 2019-01-03 23:49:51
可卡因與可口可樂
1865年4月16日復活節的晚上,一場短暫但血腥的戰斗之后,美國內戰結束了。北方的聯邦軍和南方的邦聯軍,在喬治亞州哥倫布市附近查塔胡奇河的兩座橋附近展開了激烈的戰斗。不幸的邦聯士兵約翰·彭伯頓(John Pemberto)在想要阻斷通往哥倫布市心臟地區的橋時,遭遇了聯邦軍的大部隊。彭伯頓揮舞著馬刀,可還沒來得及沖上前去,就吃了槍子兒。他痛苦地往后撤,一名聯邦士兵又朝著彭伯頓的胸和腹部狠狠地斜砍了一刀。他頹然倒下,差點死掉,幸好一位朋友把他拖到了安全地帶。
彭伯頓活了下來,但軍刀傷口好幾個月都沒愈合。和其他數千受傷士兵一樣,他用嗎啡替自己鎮痛。起初,軍醫給他注射小劑量,就能讓疼痛消停好幾個小時,但彭伯頓的藥物耐受性越來越強。他越來越頻繁地要求更大劑量,最終徹底上了癮。醫生極力勸他斷藥,但完全沒用——內戰之前,彭伯頓是藥劑師,軍隊給他斷了藥之后,他從前的老供應商接了手。他的朋友也漸漸對此事表示擔憂,彭伯頓最終被迫承認,嗎啡對自己的身體有害無益。
像所有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一樣(也跟他之后的弗洛伊德一樣),彭伯頓做起實驗來。他的目標是找一種不上癮的藥物替代嗎啡,以緩解慢性疼痛。到19世紀80年代,經過了若干錯誤的嘗試,彭伯頓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彭伯頓法國葡萄酒可樂”:這是葡萄酒、古柯葉、可樂果和芳香灌木達米阿那的混合品。當時沒有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所以彭伯頓自由自在地對這種補藥的治療性質大肆吹噓——雖說他根本拿不準這玩意兒是否管用。1885年,他花錢在報紙上打了一則文理不通的廣告:
法國葡萄酒可樂得到了全世界2萬多位知識淵博的科學醫療人士認可……
……美國人是全世界最緊張的人……針對所有遭受神經系統疾病折磨的人士,我們推薦使用這美妙而愉快的藥劑——法國葡萄酒可樂。它能治療各種神經疾病、消化不良、身心疲憊、一切慢性消耗性疾病、腸胃過敏、便秘、頭痛、神經痛……見效快,效果好……
……(法國葡萄酒)可樂是性器官最絕妙的補藥,能治療久治不愈的精子虛弱、陽痿,等等。……
對那些嗎啡或鴉片上癮、濫用酒精興奮劑的人士,法國葡萄酒是經過檢驗的良藥佳品,數千人贊美它是最可靠的補品,能戒斷所有長期的墮落惡習。
和弗洛伊德一樣,彭伯頓認為,咖啡因和古柯葉和在一起能戰勝嗎啡成癮,但又不會引入新的癮。1886年當地政府出臺禁令后,彭伯頓把葡萄酒從配方里去掉了,將之改名為“可口可樂”。
故事在這里分成了兩條線。對可口可樂這一產品來說,它一飛沖天。可口可樂越來越強,先賣給了商業大亨阿薩·坎德勒(Asa Candler),接著又賣給了營銷天才歐內斯特·伍德拉夫(Ernest Woodruff)和W.C.布拉德利(W. C. Bradley)。伍德拉夫和布拉德利設計出了瓶裝賣可樂的絕妙點子,這樣它能更方便地從商店里搬回家,一時間,兩人富可敵國。可對約翰·彭伯頓這個人來說,他一步步走向了深淵。可口可樂并不能替代嗎啡,他的毒癮越來越深。可卡因非但沒有代替嗎啡,反而讓問題更加復雜,彭伯頓的健康繼續惡化,1888年,他貧困交加地離開了人世。
回過頭去,我們很容易帶著一絲優越感,認為弗洛伊德和彭伯頓對可卡因的認識是多么少。我們教育孩子可卡因很危險,很難相信僅僅一個世紀以前,專家們竟以為這是一種靈丹妙藥。但或許我們的優越感放錯了地方。一如可卡因迷住了弗洛伊德和彭伯頓,如今的我們迷上了技術。為了那些叫人閃瞎眼睛的好處,我們寧可忽視它的代價:按需點播的娛樂門戶、汽車服務和保潔公司;Facebook和Twitter; Instagram和Snapchat; Reddit和Imgur; Buzzfeed和Mashable; Gawker和Gizmodo;在線賭博網站、網絡視頻平臺和流媒體音樂中心;每周工作100個小時,日間小睡,4分鐘健身;這些20世紀還不存在的全新強迫行為、強迫著迷和上癮,一波接一波地興起。
此外,還有現代青少年的社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