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 (美)亞當·奧爾特
- 2123字
- 2019-01-03 23:49:50
迷住弗洛伊德的可卡因
如我們所知,毒品成癮相對較新,因為它依賴復雜的化學知識和昂貴的設備。在電視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里,化學教師出身的大毒梟“老白”為自己產品的純度心醉神迷。他制造出來的“藍天”,純度高達99.1%,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尊重(也靠制毒賺了成千上百萬美元)。但實際上,冰毒癮君子找得到什么就買什么,所以毒販會在原產品里加入填料,降低其純度。姑且不看純度,制造冰毒的過程也非常復雜,技術含量高。其他許多毒品也一樣,它們在化學性質上與提取其主要成分的植物原料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早在毒品變成大買賣之前,醫生和化學家在偶然的試錯過程里發現了它們的作用。1875年,英國醫學會選舉78歲的羅伯特·克里斯蒂森爵士(Sir Robert Christison)擔任第44任主席。克里斯蒂森身材高大,為人嚴厲而偏執。他50年前開始行醫,當時,英國上下正掀起一陣互相下毒的風潮,人們學會了使用砷、士的寧和氰化物。克里斯蒂森想知道,這些(以及其他的)有毒物質會在人體內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樣的實驗自然很難找到志愿者,于是數十年里,他自己吞咽、反芻這些危險的毒藥,趁著還沒失去知覺,實時記錄其效果。
這些毒物中有一種,是一片小小的綠色葉子,吃下去嘴唇發麻,卻帶給克里斯蒂森一輪持久的能量爆發,讓80歲的他感覺年輕了幾十歲。克里斯蒂森興致勃勃,決定出門去散步。他走了9個小時,一共24千米,回家后,他寫道,自己既不餓也不渴。第二天一早,他元氣昂然地醒來,覺得完全能應付新的一天。克里斯蒂森后來一直咀嚼古柯葉——可卡因就是它著名的興奮劑表親。
與此同時,東南方千里之外的維也納,一位年輕的神經學家也正在用可卡因做實驗。很多人都記得弗洛伊德的人格、性欲和夢境理論,但在那個年代,他還以宣傳可卡因出名。化學家們首次合成這種毒品是在30年前,弗洛伊德饒有興致地讀到了克里斯蒂森神奇地步行24千米的故事。弗洛伊德發現的可卡因不僅讓自己精力充沛,還平復了他反復發作的抑郁癥和消化不良。在一封寫給未婚妻瑪莎·貝爾奈斯(Martha Bernays,弗洛伊德給她寫過900多封信)的信里,弗洛伊德說:
如果一切順利,我會寫一篇(有關可卡因的)文章,我希望它在治療中獲得一席之地,跟嗎啡平起平坐,甚至比那更好……我定期服用小劑量來治療抑郁癥和消化不良,效果妙不可言。
弗洛伊德的生活一直起起伏伏,但寫給瑪莎這封信之后的10年尤其動蕩。它始于一次高點:1884年,他發表文章《古柯頌歌》(über Coca)。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古柯頌歌》是“對這種神奇藥物的一首贊美歌”。弗洛伊德扮演了《古柯頌歌》每一幕里的所有角色:他是實驗者,他是研究的受試者,他是活潑愉快的寫作者。
服用可卡因幾分鐘之后,人體驗到一輪突如其來的興奮和輕松感。人的嘴唇和上顎感到一陣特殊的酥麻,隨后,相同的部分涌起溫暖感……(可卡因的)心理影響……由興奮和持久的欣快構成,這種感覺和健康人通過正常渠道所得的欣快沒有任何不同。
《古柯頌歌》也暗示了可卡因的陰暗面,但弗洛伊德似乎并不怎么擔心,相反,他很著迷:
在第一次嘗試期間,我體驗到了一陣短期的毒性作用……呼吸變得更慢更深,我感到疲倦、發困;我頻頻打哈欠,感覺遲鈍……如果人在古柯的影響下全力以赴地工作,那么過上3~5小時,幸福感會走低,為削弱疲勞,有必要再來一劑。
許多心理學家批評弗洛伊德,因為他最有名的理論根本無法驗證(夢到洞穴的男性真的迷戀子宮嗎),但他主張對可卡因精心實驗。弗洛伊德的信件表明,他發現可卡因和所有上癮性刺激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效力會消逝減弱。重建最初高點的唯一辦法是反復使用,逐漸增大劑量。他至少服用了十來次大劑量,最終上了癮。沒了可卡因,他思考和工作都很困難,而且相信自己最好的想法都是藥物影響下開出來的花朵。1895年,他的鼻子遭到感染,接受了修復垮塌鼻孔的手術。他寫信給自己的朋友、耳鼻喉科專家威廉·弗里斯(Wilhelm Fliess),詳盡地描述了可卡因的效果。諷刺的是,緩解鼻子問題的唯一東西,是又來了一劑可卡因。疼痛特別劇烈的時候,他把水溶可卡因涂到鼻孔里。一年之后,他悶悶不樂地得出結論:可卡因害處大,好處少。1896年,時隔弗洛伊德最初遇到可卡因的12年之后,他被迫徹底放棄該藥物。
弗洛伊德怎么竟然只看到了可卡因的好處,卻忽視了它驚人的不利方面呢?他迷上這種毒品的初期,認為這是解決嗎啡上癮的辦法。他描述一位使用冷火雞法戒斷嗎啡的患者,“突然停藥”后不停發抖,飽受抑郁折磨。可此人開始攝入可卡因之后,就完全康復了,并在每日攝入大劑量可卡因的幫助下正常運作。弗洛伊德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這種效果可以持久:
10天,他完全不需要繼續接受古柯治療了。故此,用古柯治療嗎啡上癮不會導致毒癮的互換……使用古柯只是暫時性的。
弗洛伊德受到可卡因誘惑的部分原因在于,他生活在一個認為只有身心孱弱的人才會上癮的時代。天才和上癮是不相容的,他(和羅伯特·克里斯蒂森一樣)在自己智力的高峰期發現了可卡因。弗洛伊德對這種毒品的誤解深到誤以為靠它能戒斷并消除嗎啡上癮。他不是唯一持有這種信念的人。早在弗洛伊德撰寫《古柯頌歌》的20年前,一位邦聯陸軍上校在美國內戰的最后一役中受傷,后來嗎啡上癮。此人同樣相信能靠可卡因酊劑(cocaine-laced tincture)克服自己的嗎啡癮。他錯了,但他用的這種藥品,最終成了地球上消費最為廣泛的物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