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讓讀書人看到希望,才能讓新政權更有希望(3)

盡管這個競爭規則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但擁有規則,顯然要好過無序競爭。再不公平的規則,也比沒有規則來得公正一點兒。而規則本身,也可以不斷完善。

科舉考試的競爭極為殘酷,其概率之低,不會比今天中彩票的難度低多少。能從中脫穎而出者,除了需要長年的埋頭苦讀之外,也絕對需要或多或少的運氣。但是,科舉至少給上百萬讀書人,提供了不用參與造反就能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有人甚至大膽設想,如果黃巢和洪秀全這二人能中個秀才,他們就不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鬧事了。

明代的科舉只有進士科一門,規定子、午、卯、酉年秋季,在各地省城進行鄉試,取得秀才資歷的人方能參加。考試于八月初九開始,每三天一場,共有三場。初場考《經》義兩道及《四書》義一道,二場考試論一道,三場考策論一道。鄉試的優勝者被稱為舉人,擁有參加次年二月在京城進行會試的資格。

朱棣占領南京的壬午年,本來是舉行鄉試的年份,但讓“靖難”給耽誤了。朱棣被迫在永樂元年,下令各地舉行鄉試,接著于永樂二年,在南京舉行會試和殿試。同時,朝廷下令,繼續維持丑、辰、未、戌年會試的傳統,也就是說,永樂三年,再進行一輪鄉試。大明的考生算是有福了。

永樂二年的會試,注定要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按照傳統,一般會試只錄取二百來人,但這一次,朱棣一口氣錄了四百七十二人,顯然,他是充分考慮到“靖難”戰爭對人才的破壞作用。朱棣還下令,挑選其中最出色的二十八人,直接進入翰林院讀書,重點培養。這些人于是有了個很牛的稱謂——二十八宿。

內閣學士的地位越來越高,非翰林不能入內閣,而要想進入翰林院,自然要在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得到主考官員的垂青。

科舉最大的優點,也是其誘人之處,就是選拔制度的公正。所有的考生面對的是同樣的考題,接受的是同樣的規則,更讓人稱道的是,科舉固然對考生資格有種種限制,卻沒有年齡的要求。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能夠想象五六十歲的老人去參加高考嗎?而在六百年前,這根本不叫事兒。沒有一個讀書人,會因為年齡而被剝奪考試資格,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六部尚書的兒子,也沒有優先錄取的特權。當然,這些高干子弟可能通過捐官進入仕途,但只能在外圍部門做一些閑職,而且還往往會被人看不起。這和隋、唐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范進中舉的故事,總是會受到中國人的嘲笑,但這畢竟是虛構的故事。在十六世紀初期,有個叫張璁的讀書人,卻用自己的經歷,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跡,也為科舉的公正增加了一個注腳。

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六歲的張璁首次參加會試,從此屢敗屢戰,或者叫屢戰屢敗也行,反正他一直考到正德十五年(1520)。

此時,張璁已經到了抱孫子的年齡,坐在考場上,周圍大都是比他小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可這一次,他偏偏還考中了,從此擁有了公務員資格,開始在禮部打雜。

沒有后臺,沒有關系,沒有人脈,而且年齡一大把,誰會要他?答案是:規則要他。

因為試卷是要全部謄抄的,主考官只能根據考生的文章來定奪。所有考生遵循的是同一個規則,只認考卷,不管其他。

活在今天的我們,還有資格嘲笑人家嗎?可笑的往往正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相信世界上有公平競爭,就認為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可能出現;如果我們以為灰色交易天經地義,就認為自己的祖先也和今人一樣“雞賊”勢利;如果我們對歷史沒有最基本限度的尊敬,就會以為過去兩千年的傳統社會真的是不堪入目。

事實上并非如此。

各位如果知道張璁七年之后的崗位,恐怕就更不淡定了。五十四歲時,他居然坐上了大明首輔的寶座。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璁的事例固然太極端了一點兒,但足以證明,真正有才華的讀書人,在大明被埋沒的可能性,真的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明朝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以及嘉靖時期的首輔嚴嵩,都出生于標準的下層家庭,似乎種一輩子地才是他們唯一正確的出路,進城打工也只配當農民工。但抱歉,他倆偏偏位極人臣,并且是大明首輔中名氣最大的兩個。

沒有科舉制度,沒有這種制度的(相對)公正性,兩個送不起禮的屌絲,恐怕連個秀才都當不上吧。

至于被后世嚴重詬病的八股取士,也和朱棣沒有多大關系。這種制度是在朱元璋時期就實行的,朱棣不過是遵守祖制而已。

而且,八股取士并非一無是處。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標準化的考試格式,盡量避免因為主考官的好惡而形成的印象分差異,反而更能體現出考試的公正性。一個連八股文都寫不好,連鄉試都過不了關的人,基本上可以說算不上人才。這樣的人,如果愣要說自己聰明過人,那不是騙子又能是什么呢?如果偏要讓考得差的人升得高,那才是可恥、可笑、可惡的事情。

朱棣自己沒多少文化,可他并不像父親一樣看低讀書人,因為他需要很多飽讀詩書的人來為他分憂。當然,鑒于自己剛剛上臺,政權并不穩固,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因此還需要很多赳赳武夫來為他撐腰。

四、此錦衣衛,非彼錦衣衛

朱棣對朝廷機構的變動,不僅僅是創設內閣。他還恢復了朱元璋后期取消的錦衣衛,并在制度上予以正式確立。

縱觀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史,皇帝為了排除異己、監視百官,通常都會建立忠于自己的特務諜報機構。而這些組織中,往往都會有太監的身影。漢武帝設立“繡衣直指”,又稱“繡衣御史”,負責搜集情報。三國時,曹魏設立“校事”,監察百官與吏民。北魏則設立有“候官”,來監視文武官員。武則天時期,為鏟除異己,特別是打擊李氏諸王及其支持者,特設了“內衛”。唐肅宗時的掌權太監李輔國,秘密組織了間諜機構“察事”。兩宋時期,則有以太監為負責人的皇城司,直屬皇帝領導。

但是,要說名氣最大的特務機構,非明朝的錦衣衛莫屬,一來,明朝距離今天更近,影視作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二來,錦衣衛確實組織更為嚴密,行事更為“專業”,因而破壞作用,往往也會更大一些。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為了更好地監督和管理朝中大臣,撤掉了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建立錦衣衛。錦衣衛的全稱是“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是由拱衛司發展而來。起初不過是皇家的儀仗隊和侍衛隊,但后來的權力越來越大。

錦衣衛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兩個:

一是接受皇帝的直接領導,絕對聽命于君主,刑部尚書也管不了他們。如此一來,朝中大臣只有被錦衣衛修理折磨的義務,沒有管理或彈劾他們的可能。二是有司法權。可以進行偵察、逮捕和審判,有點類似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組織。錦衣衛從不對老百姓下手,只盯著朝廷官員。雖然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都有自己的監獄,但錦衣衛的監獄無疑是最特殊也是最恐怖的,有個很拉風的專屬名稱——詔獄。里面關的,大都是皇帝親自下詔捉拿的要犯。一個健康的人,一旦被抓進詔獄,注定是生不如死,只求速死。能活著出來的,肯定就有本錢吹牛了。

不過朱元璋時代,錦衣衛只存在了五年就被解散了。朱棣上臺之后,下令恢復錦衣衛,并在南北兩京分別都建立了鎮撫司。

南京的南鎮撫司,主要職責不過是儀仗與工匠;而設在北京的北鎮撫司,管的可就是刑法與詔獄了,讓朝廷官員談之色變的錦衣衛,通常指的就是北鎮撫司。

在政權還很不穩定、反對勢力相當強大之時,朱棣恢復錦衣衛,顯然是希望它能成為維持自己統治的好幫手。

錦衣衛的一把手稱為指揮使,是正三品,其下還有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和鎮撫使等高級職員。而首任指揮使,就是非常受朱棣欣賞,同時和朱高煦又有特殊交情的紀綱。

永樂朝初建,朝廷內外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而紀綱也是毫不含糊,屢次在大江南北掀起打擊風潮,把很多對朱棣不滿的人進行了嚴厲懲處。在南北二京,許多官員提起紀綱的名字,真有談虎色變的味道。除了紀綱,錦衣衛還有兩個指揮,分別是劉江和袁剛。因為名字的發音比較接近,他們三人就被老百姓敬畏地稱為“三綱”。這三位爺,可比三頭猛虎嚇人多了。如果他們抓住了誰的把柄,不把你整個半死,那“綱”字就得倒著寫。

當然,朱棣無意于恐怖統治,在掌權初期重用紀綱,有些“亂世用重典”的意味。隨著政權的鞏固,他對錦衣衛的行為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約束,甚至規定,除非謀反大逆,審覆無異,否則罪犯在刑訊以取口供之前,都有五次覆奏之權[1]。到了永樂十四年(1416),朱棣對紀綱一黨進行了清洗,曾經威風一時的紀綱被處以凌遲之刑,全家男女老少發配戍邊。

不過,此后終明一朝,錦衣衛都一直存在,甚至成了這個王朝的一張名片。

錦衣衛的高官,可以和朝廷大員一樣著蟒服,而中下級軍官則穿著醒目的飛魚服,腰挎鋒利的繡春刀,神出鬼沒,遍地開花,堪稱大明二百多年間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錦衣衛的成員都是正常人,但為什么人們總是把他們和太監聯系在一起呢?

因為太監往往是他們的領導,而且到了后來,東廠建立之后,錦衣衛往往要受東廠的指揮。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朱棣上臺之后,各方面的布局與建設有條不紊,很快就穩定住了局勢。那么,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他,還會有什么大動作呢?

注釋:

[1]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一一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绥宁县| 延长县| 河北区| 邵东县| 喀喇沁旗| 营山县| 四子王旗| 刚察县| 普格县| 阿克陶县| 广南县| 锦州市| 尼木县| 墨江| 潍坊市| 若尔盖县| 比如县| 梁河县| 丹凤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沐川县| 黔江区| 阿勒泰市| 皋兰县| 南岸区| 华宁县| 汕尾市| 潮安县| 汉源县| 云霄县| 绥芬河市| 页游| 太仆寺旗| 曲水县| 舞阳县| 嘉善县| 新巴尔虎右旗| 绥江县| 岳阳市|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