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熾煦”方為大問題(1)
- 四哥的勝利:絕代帝國
- 燕山刀客
- 4495字
- 2018-04-11 11:25:16
一、三個兒子,沒一個稱心
按照漢族封建專制傳統,皇位繼承人必須是皇后所生之子,稱為嫡子。其中的最長者——嫡長子,是天然的皇位繼承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之驕子。只要此人沒有特別明顯的智力缺陷,沒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重大疾病,沒有對現有體制進行特別不同尋常的冒犯,不管他才具高低,品格怎樣,情趣如何,都幾乎注定了他會繼承皇位。
說來也怪,這種按年齡而不是按才能確定接班人的制度,看似極其荒唐背離公正,卻保證了一個個王朝的平穩延續。而那些試圖搞擇優錄取的皇帝,卻往往因自己的標新立異,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人極其重視歷史,特別善于從既往中總結成敗得失,因此,歷代王朝幾乎都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皇位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坐上龍椅的當天,他馬上就冊立正妻馬秀英為皇后,長子朱標為太子。什么是真愛?這才是真愛!
可朱棣呢,他自己是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登基的,但過了四個多月,直到十一月十三日,才冊封發妻徐儀華為皇后。至于皇太子,他更是遲遲不立,這讓朝中大臣沒有理由不相信:
皇上對老大朱高熾很不滿意啊!
事實上,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朱高熾還繼續留在北京,父皇不叫他來南京,他當然也不敢來。
雖然說長子繼承是歷史傳統,但朱棣自己本身就是通過武力奪位的,他也是一個喜歡不按牌理出牌的英雄。
朱棣出身于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二十歲就藩北平,在與蒙古軍隊的斗爭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統帥,并通過“靖難”奪取了本不屬于自己的大明江山。他天生是一個戰士,骨子里流的是軍人的血,戰場上的拼殺,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一種負擔,而對朱棣則是一種享受。詩人的才華在筆尖上展示,戰士的激情在刀光中揮灑。就算進了南京,當了皇帝,他內心那種戰爭的沖動,也依然無法完全抵制。
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天下。這個道理朱棣也明白,進入南京之后,他特別重視對讀書人的拉攏,親祭夫子廟,編修《永樂大典》。但作為一個篡位之君,內心的陰影是難以抹去的,和有類似經歷的唐太宗、元世祖一樣,他需要用自己的文治武功,讓后人忘記那些不光彩的往事;他需要用一次次大手筆的行動,讓周邊國家感到發自內心的震懾;他需要用一個空前強大的永樂盛世,向質疑者證明,由他代替朱允炆,對大明江山的長久穩固是更有好處的,對黎民百姓的安居樂業是更有保證的。
當然,他也希望告別人間之后,自己一手開創的基本國策能夠很好地執行下去,讓大明帝國延續到千秋萬代,讓后世歷代帝王的作為,都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
可是,自己的長子朱高熾,似乎并不是這樣的理想人選。
從形象上來說,朱高熾過于肥胖,沒有一國之君應有的威武;從學養上來說,朱高熾飽讀詩書,雖說不上才華橫溢,但比起父親來,已經完全不是一個類型了;從性格上來講,過去那些年里,朱高熾身上所展示出來的書生氣質,與朱棣顯得反差過大,倒是有幾分接近朱標與朱允炆父子,這讓當爹的很不滿意。
更重要的是,朱高熾為人比較保守,不善變通,缺乏進取精神。這是朱棣最不放心也最不欣賞的地方。朱棣實在不想等自己百年之后,朱高熾重蹈其堂兄朱允炆的覆轍,把老子辛辛苦苦開創的大好業績白白葬送,這種可能性,并不是一點兒也不存在的。
不過,朱高熾的燕世子身份,是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老人家親自封的。當時,朱元璋將秦、晉、燕和周四王的世子都召到南京,并責令他們檢閱衛士。
當天,小胖子朱高熾姍姍來遲,最后一個到場。按理說,不挨一頓狠批是過不了關了。但事實卻是,朱元璋龍顏大悅,表彰了這孫子。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朱高熾不緊不慢地告訴皇爺爺:“白天天氣太冷,我想等士兵們先吃完飯再檢閱,因此就來遲了。”
朱元璋又命諸皇子分閱奏章,朱高熾專門挑出關于對軍民生計密切相關的那些文件,并上告皇爺爺。但是對文中的錯別字卻根本不在意。于是朱元璋就好奇地問:“孩子,你看不出來嗎?”(我一個半文盲都看出來了呀!)
朱高熾的回答又令老皇帝相當滿意。他說:“我不敢忽視,但這種小過失不足以瀆天聽。”于是老朱又問:“堯湯之時發生水旱災害,老百姓是靠什么活過來的?”這孫子略作思考答道:“靠的是圣人有恤民的政策。”這回答把朱元璋說得大喜,認為這孩子有當皇帝的潛質。
說來也怪,朱高熾身上這些文弱特質,朱棣相當反感,但朱元璋卻相當欣賞,而比朱高熾更加迂腐的朱允炆,更是成了朱元璋的接班人。
二子朱高煦,倒是有很多朱棣年輕時的影子,朱高煦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的多場戰事中表現勇猛,和諸多武將成為至交。而且,朱高煦為人果斷,有魄力也有野心,這一點也是朱棣相當看重的。
但朱高煦畢竟不是朱棣,作為武將,他的勇猛與強悍自然是沒有話說,但作為皇位繼承人,他那爭勇斗狠的個性不懂得收斂,頭腦簡單、容易發熱的弱點實在是致命傷。對于治理國家,平衡各方面關系,他明顯讓人感覺不夠成熟。就算有名臣賢士輔佐,也讓朱棣無法放心。更何況,朝中的文臣大都不看好他。兩個孩子,都不能令自己滿意,但發自內心地說,如果朱高煦是老大,朱棣就根本不用猶豫和費神了。可惜他不是。
各位同學也許會問了,不是還有老三朱高燧嗎?當爹的為什么一點兒機會都不給?朱棣登基時,老三只有十七歲,自然在“靖難”中很難有所表現,而且生得比普通人還要瘦小,朱棣又怎么會想到將他納入皇儲競爭者之列呢?
朱棣在兩個兒子之間游移不定,朝中大臣也很容易地分成了兩派,支持朱高煦的,以“靖難”時的武將為主,他們不希望自己流血犧牲打下的江山,卻被朱高熾這樣的無能之輩坐享其成(其實朱高熾也是出過力的,北平保衛戰就體現了他血性的一面)。而支持朱高熾的,以文官為主,組成了“世子黨”,他們希望國家能盡快走入正常軌道,以仁孝禮義(解釋權在自己)治天下,絕不能讓朱高煦這樣的粗人領導。
二、拼兒子也算本事
“靖難”功臣中,也并非完全都是朱高煦的支持者,至少金忠和袁珙站在了老大一邊,他們非常希望老師道衍能出來說說話,知道朱棣最看重這位大師的意見。可惜,道衍根本不想趟這個渾水。
金忠無奈之下,想起了求助朱棣身邊的一大紅人,正是這個人的作用,讓朱棣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而這個人也因為卷入太深,不僅丟掉了官職,丟掉了自由,甚至丟掉了性命。
當官是門技術活兒,當紅的大臣與當寵的妃子一樣沒有保障,甚至只會更加危險。你和后者一樣,都要面臨太多的競爭對手,承受太多的流言蜚語;你和后者畢竟又不一樣,你是男人,無法讓皇帝一睜眼就看到你,無法跟他建立起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
金忠找的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解縉。熟讀二十一史的解縉并不傻,他知道一旦卷入了奪位爭儲的糾紛,押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前程,甚至可能包括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可是金忠不僅善于算命和表演算命,還善于開支票。
金忠告訴解縉:“世子登基,必將大力倡導文治。而先生作為內閣之首,必將得到重用。”
解縉看著金忠認真的表情,怎么看都不覺得對方是在開玩笑。他知道金忠與大胖子的關系,心想這八成就是朱高熾的原話。自己如果不答應,豈不是得罪了老大,只能被推到朱高煦那邊,而問題是,人家二皇子未必能接納你!
站隊是一門大學問,很多時候,站不站得對是一回事,站不站又是一種說法。二選一的成功概率是一半,已經很高了。想置身事外,你會把兩邊都得罪了!
思考之間,解縉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從此,世子黨的龐大文官隊伍中,又多了一員得力干將。而且,他起的作用,是別人無法做到的。
不久,朱棣居然單獨召見了解縉,而正是后者的一番勸說,讓這位父親下定了決心。永樂二年(1404)四月初四,朱棣正式下詔,立皇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而把二子朱高煦封為漢王,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
就在宣布此事之前,朱高熾已經回到了南京。永樂朝的事業已經步入了正軌,因而冊封太子的儀式,甚至比朱棣自己登基時,搞得還熱烈隆重(前一次是經驗不足)。
那一晚上,究竟發生了什么?解縉是如何讓朱棣下定決心的?
解縉一點都沒猜錯,皇上心里更偏愛的還是老二,而絕對不是老大。但朱棣擔心的,是漢族王朝的傳統習慣,廢長立幼,不僅不符合禮法,由此而帶來的禍患比比皆是,甚至有了秦與隋的二世而亡。但真選了老大,他又實在不放心也不開心。
朱棣如果是一個尊重傳統、循規蹈矩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當上皇帝,也沒有勇氣開拓永樂盛世。廢長立幼的事情,別人輕易做不出來,對于他來說,其實還真沒有特別大的心理障礙。但朱高煦在治國能力上的欠缺與不成熟,確實也讓朱棣很不放心。
朱棣向解縉訴說心中的苦惱,解縉明白了這位父親的良苦用心。他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
“皇上,您只能選擇皇長子!”
“這是為何呢?”朱棣見他如此堅定,不覺得有些意外。
“陛下,兩位皇子各有所長,難說孰優孰劣。不過陛下您要選的是大明未來的天子,而不是出征漠北的統帥。治理天下,當然要讓天下人信服。大皇子性格柔弱,領軍打仗也許會成為其弱點,但治理天下,愛民如子,天下人自然會擁戴他。況且,大皇子也非一味軟弱,當年鎮守北平,也是相當果敢。”
“說下去……”朱棣若有所思。
“二皇子作戰勇猛,在軍中威信頗高,但于治國安邦卻一無所長,況且脾氣暴躁……”解縉一邊說,一邊警惕地觀察老大的眼神,見他并沒有發火,底氣也就更足了,“王府之內責打后妃,朝堂之上羞辱大臣,這樣的事情他可沒少干。而且二皇子為人過于自負,遠不及大皇子從善如流,如果真立二皇子,臣以為……”
“怎么樣?”
解縉突然跪了下來:“請恕臣死罪!”
“愛卿說吧,朕不怪罪就是。”這時候的解縉,那是朱棣跟前的紅人啊,所謂死罪,完全是作秀。
“臣以為,如果真立二皇子,那在皇上歸天之后,將會引起天下大亂,重蹈秦二世、隋煬帝的覆轍,使您一生心血開創的永樂盛世毀于一旦,不能不防啊!”
這話也就當時的解縉敢說,換成別人,敢把當朝皇帝最偏愛的親兒子比作隋煬帝楊廣,暗諷皇帝自己就是眼光昏庸的隋文帝楊堅,這豈不是分分秒就要掉腦袋的事情。
但朱棣也不得不承認,解縉說的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不過,解縉應該清楚,朱棣和朱高煦是親生父子,他們倆一起聊天的時間,當然是朱棣與解縉說話時間的數倍,如果他指責朱高煦的一席話,不小心傳到了這位脾氣火爆的二皇子耳中,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愛卿,高熾自幼體弱多病,我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擔此大任?”當皇帝才一年多,朱棣對于這份工作的辛苦已經深有體會,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群臣跪拜當然威風,殺伐決斷當然痛快,但你要承擔的精神壓力,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何況一個病夫?
“皇上多慮了,您忘了一個人嗎?”
“誰?”
解縉一說出口,朱棣那緊繃的臉上,居然露出了笑容。
到底什么話有這么大魅力呢?其實,解縉只說了三個字。
這可以說是大明歷史上最有分量的三個字,比“我愛你”的威力要大得多。
“好圣孫!”
朱棣的長孫朱瞻基這時候還不滿六歲,卻已經表現得格外聰慧,異于常人。與大胖子父親小時候一樣,他讀書很努力;與書生氣過重的朱高熾不同的是,他小小年紀就喜歡打拳習武,舞刀練劍,讓朱棣依稀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
爺爺是真愛孫子啊!
朱瞻基生于“靖難”前夕的北京,朱棣給孫子起的名字中,本身就有很強的預言色彩。都說隔代親,朱棣對長孫的疼愛,根本不需要什么掩飾,也從來不用顧忌高煦和高燧可能有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