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造化為師
- 徐悲鴻講藝術
- 徐悲鴻
- 906字
- 2018-04-10 17:41:57
藝之來源有二:一曰造化;一曰生活。歐洲造型藝術以“人”為主體,故必取材于生活;吾國藝術,以萬家水平等觀,且自王維建立文人畫后,獨尊山水,故必師法造化。是以師法造化、或師法自然,已為東方治藝者之金科玉律,無人敢否認者也。但法造化,空言無補,必力行乃見效。一如吾先圣、先哲留遺幾許名言,但不遵守,亦無補惡風澆谷。且恐有歪曲其意義,假借之而亂階者,比比是也。至于藝術中之繪事,若范中立久居華山,其畫乃雄峻奇古;倪云林、黃子久,生長江南無錫,故所作淡逸平遠,何者?皆師資所習見之造化,忠誠寫出,且有會心,故能高妙也。以時人論,齊白石翁之寫蝦蟹螻蟈,及棕樹芭蕉,俱成獨詣,自有千古。夫寫蝦蟹螻蟈、棕樹芭蕉至美,已可千古;則造化一切,無不可引用而成藝術家之不朽者,此事之至明顯者也。張大千先生之山水,不愧元明高手,惜有一事,乃彼蜀人,而未以蜀產之大葉榕樹入畫,因蜀中自古少山水大家,粵湘亦少,因畫中未見此樹,而此樹實是偉觀,非止其功蔭庇勞人而已。北平自古亦少山水大家,因之其所產白栝巨柏,亦未見于畫中;但團城大栝,公園古柏,俱是天下至美之物。吾人既習焉不察,固然奇怪;而畫家亦習焉不察,則非麻木而何?!而必乞靈于枯竹水石,蘋果香蕉,直天下之不成材者矣!故師法造化,既是至理,應起力行,不必因為古人未畫,我便不畫;古人決無盤尼西林,若今日之頑固者,倘患腹膜炎,遂可聽其死去,有是理否?抑范中立、倪云林輩,茍生長北平,恐早即畫成多種白皮松作矣。北平之所以成為文化城,正因其生活豐富;此豐富之生活,乃畫家之不盡泉源。如城居勞工,近郊農夫,優孟衣冠,街頭熙攘,窮酸秀才,豪華俠客,紅杏在林,碧桃滿樹,駱駝出塞,鷹隼盤空,牡丹成畦,海棠入夢,更夫掃雪,少女溜冰,百靈賡鳴,金魚蕩漾,無在而不可以成佳構,創杰作,何必定走訪故宮博考收藏,取象于宋元皮毛,乞靈及趙,董骸骨耶。日本逐臭之夫,又以西洋狗矢,特置中國藝壇,故其影響,甚為惡劣。不佞初到,正做廓清蕩滌之工,漸期納入正軌,倘多豪杰之士,定繼歐洲代興。大丈夫立志第一,繼往開來,吾輩之責,幸除積習,當仁不讓,凡我同道,盍興乎來。
原載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北平《華北日報·藝術》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