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家訓(2)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4376字
- 2018-04-09 15:52:12
不求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志亢神愈忲。歲燠有時寒,月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涂,奚事生嗟愾?于世少取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終古,曾不愿乎外。
譯文
我一生略微涉及前代大儒的書籍,看到圣賢于修身方面教導別人的話盡管千言萬語,但它的要點以不忮不求為重。所謂忮,即嫉賢害能,忌妒別人立功,與人在上司面前爭寵,也就是書上所說的“懶惰的人不肯去修煉,好忌妒的人則害怕別人修煉”這一類。所謂求,即貪圖名利,時時刻刻想念著利益恩惠,也就是書上所說的“沒有得到時總想得到,已得到又害怕失去”這一類。忮不常見,每每出現在功名事業、權勢地位相差不大的人之間。求不常見,每每出現在財產的經手與仕途的競爭之時。打算為自己謀求幸福,先要去掉忮心,這就是所說的“人如果能充滿著不想害別人的心,而仁則用之不盡”;打算提高自己的人品,先要去掉求心,這就是所說的“人如果能沒有盜竊之心,則義將用之不盡”。忮若不去掉,則滿腹都是荊棘;求若不去掉,則滿肚子一天天變得卑污。我對于這兩點,常常加以整治,尚痛恨沒有能夠掃除干凈。你們想要心地干凈,宜在這兩點上痛下工夫。附所作的關于忮、求詩兩首,抄尋于左邊。
不忮
善行莫大于寬恕,心性莫惡于忌妒。忌妒乃婦人的行為,猥猥瑣瑣不值得提起。自己笨拙卻忌妒別人能干,自己遭堵塞卻忌妒別人順暢,自己沒有建樹,卻忌妒別人獲得成功,自己沒有同伴的支援,卻忌妒別人多得幫助。權勢地位相當,則害怕對方逼迫又互相仇恨。自己沒有好名聲,則忌妒別人文名彰顯。自己沒有賢良子孫,則忌妒別人的后代興旺。為爭名而日夜奔馳,為爭利而四處勞神。為了自己一人的榮耀,不惜讓別人受污。聽說別人遭災則心里歡喜,聽說別人遇禍則心里愉悅。問他為何如此做,他也說不出此中的緣故。你的心里充塞神圣,言行高明則鬼都會來眷顧。天道常常喜歡回報,忌妒別人者最后會誤了自己。世上有形無形中有許多污垢忌諱處,乖戾之氣與它們互相倚伏,乖戾之氣重的則使人受災,乖戾之氣輕的則減掉人的福分。我現在以此先誡后生輩,肅然警覺過來。一生為別人讓道,你自己也不會失去半步路。一生為別人祝福,你也不會損失一尺布。消除嫉妒之心,普天下都會降甘露。大家都吉祥,我也不會再有恐怖。
不求
知道滿足則天地寬廣,貪求得到則宇宙狹隘。不能說沒有過人之處,只是被多欲求所害了。處在簡約時則每每想豐足,處在困苦時則每每追求奢泰。富裕了則求取千輛車,尊貴了則追求萬釘打造的腰帶。沒有得到時則巴望早日實現,已得到了又盼望長期保留。希望自己所處的環境如同種滿椒蘭似的芬芳,自己所獲得的地位如泰山般堅固。追求榮耀不知厭倦,志氣亢奮精神越來越振作。一年之中有熱也有冷,月有明亮也有晦暗。時運來了善緣也跟著多,運氣一去災禍也接著發生。運去時什么福分也盼不到,而各種各樣的災殃都會來到。一句話說得不當就招來怨尤,一動腳便遇到障礙。弄得人一天到晚心情戚然懷抱憂愁,精神上的爽快之感一天天凋零。抬起頭來仰望四面八方,宇宙天地何等浩大!享受榮耀無需驟然間便得意忘形,身處患難也無需深深地怨恨。您看世上十個人里,便有八九人無所倚賴。不順利的人比我多得多,我一時不順是可以忍耐的。況且處于坦途上,何來嘆息聲呢?對于世界所求不多,則無論是俯是仰都快樂。靜候命運中的時機到來,這是值得永遠謹守的大道理,這之外的所求則不要去奢想。
評點
佛家認為貪、嗔、癡是人性中的三大弱點,在曾氏的眼中,儒家將忮、求列為人類應當剔除的壞習。求即貪。可見無論是佛界的祖師還是儒學的圣賢,都看到人類自身所存在的一個最大毛病:貪。所謂貪,即過分地謀求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古往今來,貪財貪物貪色貪權貪名的人遍地皆是,真正能看淡財、物、色、權、名的人卻極少極少。因為貪,會過度勞心勞力,耗盡精血,使人多病早亡。因為貪,會熱心爭競,易于結仇結怨,招致無窮苦惱。因為貪,會不擇手段,甚至傷天害理,觸犯刑法,最后丟了性命。自有人類以來,因貪而死于非命的人不知多少!然而,人類卻很難從中覺悟過來。
除開貪外,嫉妒也是人性中的極大弱點。粗略看來,嫉妒像是一種很奇怪的病態。人家得了好處,并未傷害你,你憑什么不好受呢?仔細解剖,懷著這種病態的人,他的心里會覺得別人得的好處是搶了他的,或是別人得到了而自己沒得到,就會襯托出自己的無能。如此則間接傷害他,所以他不好受。嫉妒也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只是程度深淺不同罷了。許多人因嫉妒而失去理智,害人害己。嫉妒對人類的危害,實在不可小視。
一個人如果去掉貪去掉妒,則如同旅行者丟掉不必要的包袱一樣,將輕松前進,瀟瀟灑灑地領略一路風光。
慎獨主敬求仁習勞
原文
日課四條
一曰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
“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
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于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四曰習勞則神欽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古之圣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厲。《無逸》一篇,推之于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歷歷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于人,見稱于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苦者,皆唾棄于時,饑凍就斃。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于習勞也。
譯文
日課四條
一、能謹慎地對待獨處則心里安然
在自我修煉這件事上,難以做到的是養心。心里既然知道善,知道惡,但不能實實在在地用自己的力量去為善去惡,則是自我欺騙。心中的自欺與否,別人無法知道,而本人是知道的,故而《大學》里的“誠意”篇,兩次談到慎獨。能做到慎獨,則自我反省不內疚,可以坦然面對天地和鬼神,絕對沒有所做的事讓心有愧悔而使得正氣疲軟的時候。人沒有一件內疚的事,則心靈泰然,常常有快樂滿足寬和平靜之感。這是人生的第一自強之道,也是最好的尋求快樂的辦法,保證身體康健所首先要做到的事。
二、以敬為主宰則身體強健
敬這個字,孔子學派用它來教導別人,春秋時期士大夫也常常說到它,到了程子朱子,則千言萬語不離開這個宗旨。我說敬字切實而看得見的功效,尤其在于它能使人的肌膚筋骨得到約束。莊敬則一天天強健,安肆則一天天懶散,這是自然而然的應驗。即使是老年病者,一旦遇到隆重的壇廟祭典,危險緊急的戰場,也不自覺地神情為之悚然,精氣為之振作,這就足以知道敬能使人身體強壯了。倘若人無論多少,事無論大小,全都持以恭敬之態,不敢怠慢,則身體的強健,又有什么可懷疑的呢?
三、追求仁則能使別人愉悅
我與別人以及萬物,它的根本之處是同一的。倘若只知道愛惜一己,而不知道仁愛別人及萬物,這就是與根本之處是同一的這個大道理相違背。至于官大祿豐高居百姓之上者,則負有拯救民眾苦難的責任;讀書識字學習古代圣賢略知大義者,則負有讓后知后覺者警覺的責任。倘若只是顧自己,而不知教導養育大眾,這便是很辜負了上天對自己的厚待之恩。
四、以勞作為習慣者則神都欽服
大凡人的性情,莫不好逸惡勞,無論是貴是賤是智是愚是老是少,都貪求安逸而害怕勞作,這一點古今都相同。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與一天所做的事情所費的力相當,則別人贊同,鬼神允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古代的圣君賢相,比如商湯的黎明即起床辦公,周文王的過午而不歇息,周公的夜以繼日,半夜起身坐而等待天亮,都是無時無刻不以勤勞來自我勉勵。《無逸》這篇文章,討論勤則長壽、逸則亡身的道理,歷歷不爽。為自己一身考慮,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克服困難去獲取知識強求實行,提著一顆心常思考些使人警懼的問題,如此才可以增長智慧和才干;為天下眾生考慮,則必定是寧愿自己受饑餓受淹沒,也為著一個普通百姓未得到他的好處而引為自己的責任未盡。大禹到處治水四年,路過家門而不入,墨子為天下利益從頭到腳都受傷,這都是自奉極儉而拯救民眾極勤。故而荀子喜歡稱頌大禹、墨子的行為,這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湘軍組建以來,每每看到一個人只要有一點才干一門技術又能耐得艱苦,就沒有見到不被人所用所稱贊的。那些完全沒有才能技術,又不習慣勞作的,則被時代唾棄,餓死凍死。所以君子想要為人神所依憑,要做的最大事情便是習于勤勞了。
評點
所謂日課,即每天都要溫習的功課。這四條日課,是曾氏在同治九年六月間為兩個兒子所寫的。實際上是他自己一生對人世間的領悟。在他看來,人要真正地做到心安,則必須慎獨,即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也不做壞事。人的身體要強健,則必須主敬。所謂敬,指的是內心純潔,外表端嚴。如此人則固肌膚而束筋骸,身體日漸強壯。人若秉仁厚之心,則會善待他人;善待他人者,他人也將善待之。人人如此,則人群和悅,社會和諧。勞作是人生存之本,而好逸惡勞又是人性的弱點,故而特別需要時時提醒。難能可貴的是,曾氏看出勞逸不均是當時社會的最不平之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可謂頭腦清醒,目光尖銳。在這四條日課的后面,曾氏寫道:“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儆惕,以補昔歲之懲,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由此看來,這是晚年曾氏為他的大家族所制定的永久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