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日記(1)
-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
- 唐浩明
- 3404字
- 2018-04-09 15:52:12
精神有余
原文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則氣充而心不散漫。
譯文
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這樣才能體氣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評點
這里所說的精神,是指人的主觀狀態。曾氏認為,人在辦事的時候,精神上要有一種飽滿狀態,然后才可以做到體力充沛、心思專一。
補救難
原文
凡事之須逐日檢點者,一旦姑待,后來補救難矣。
譯文
凡是需要每天檢點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來補救就困難了。
評點
古人說“今日事,今日畢”,說的是當日該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這是一種良好的辦事習慣。為什么要這樣強調,是因為拖拖拉拉是許多人常犯的毛病。同一個時間里,有人做成許多事,有人則沒有做成什么事,“姑待”不“姑待”,應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莊敬自強
原文
《記》云:“君子莊敬自強。”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強,得乎?
譯文
《禮記》說:“君子莊重主敬而自我強健。”我每天安逸散漫,每天精神衰疲,想強健,能得到嗎?
評點
《禮記·表記》說:“子曰:君子莊敬自強,安肆日偷。”這句話的意思是:莊敬者則自強,安肆者則日弱,即主觀上取何種態度,客觀上就會有何種結果。曾氏早年在京師,常在日記中以圣賢自勵。這段話便出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的日記中,前面還有幾句:“晏起……人總不爽快。是日請客,至亥正方散。倦甚,勉強支持,僅乃了事。向使以重大之任見屬,何以勝任?”
知己之過失
原文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事。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全是此等處磊落過人。
譯文
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承認自己不是的基礎,改掉它則會毫無吝惜之心。這是最難的事情。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完全是在這些地方上磊落過人。
評點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人若能承認自己的過錯,這就是下一步改正的基礎。所以人們向來喜歡坦蕩認錯者,而厭惡文過飾非的人。
圣賢與禽獸
原文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譯文
不能成為圣賢,便只能成為禽獸;不要去問收獲如何,只問耕耘做得怎樣。
評點
這是曾氏一段有名的格言。前面兩句說得似乎絕對至極,甚至荒謬,其實是表示曾氏破釜沉舟斷絕后路的堅決態度:只有做圣賢的一條路可走,否則便墮為禽獸!至于后面兩句,則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一種形象說法,百余年來常被人引用。
不測之禍
原文
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慝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譯文
竊取無實在業績的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身負人所不知的惡跡者有不測之禍,懷有嫉妒之心者有不測之禍。
評點
盜虛名,負隱慝,懷忮心,這三者,許多人都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曾氏卻認為將有不測之禍。曾氏的觀點是對的。虛名總有一天會露餡,隱慝總有一天會暴露,忮心總有一天會發作,到那時就成了禍,不如干脆杜絕,則有如釜底抽薪,絕無禍患到來的一天。
惡巧惡盈惡貳
原文
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貳者,多猜疑也,不忠誠也,無恒心也。
譯文
天道厭惡乖巧,天道厭惡盈滿,天道厭惡貳心。所謂貳,指多猜疑,不忠誠,無恒心。
評點
乖巧,盈滿,貳心,都為程朱理學所不喜歡,也為曾氏所不喜歡。曾氏提倡“拙誠”,主張“求缺”,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引來“天道”,無非強調它的權威性和普遍性罷了。
易境難境與樂處憂處
原文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譯文
天下無容易的境況,天下無困難的境況;終身有快樂之處,終身有憂愁之處。
評點
曾氏老于文字,善制聯語格言。這些聯語格言或雅馴,或通俗,有的甚至詼諧,不管何種風格,都能很準確地表達出他的思想,因而廣為流傳。這里所抄的也是他的一段格言,屬于通俗一類,說的是人生既有易境也有難境,但處易境時不要將它視為易境而輕率,處難境時也不要將它視為難境而痛苦;人生既有快樂時也有憂愁時,處快樂時不宜得意忘形,處憂愁時也不必悲觀失望。
善意與憂樂
原文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譯文
從別人處獲取善意,拿出善意與人相處;以快樂心情度過一生,以憂患意識度過一生。
評點
這也是曾氏的一段格言。前兩句講的一個善字:取別人的善意,給別人以善意。后兩句說的對生活的態度:樂中有憂,憂中有樂。
無易處之境遇
原文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閑的光陰。
譯文
天下絕對沒有容易相處的境遇,人間哪里有空閑的歲月。
評點
此段格言明白如話。意謂對人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虛度年華。
不求回報
原文
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望之時。
譯文
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報,則必定有大為失望的時候。
評點
俗話說:施恩圖報非君子,忘恩負義是小人。這話背后展示的其實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即人易于淡忘別人所給予的恩惠。正因為此,施恩者不要去求取回報,若要求回報將會失望;同時又提醒受恩者要牢牢記住別人的恩德。
艱苦得來則可久可大
原文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久可大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沒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以長久可以宏大的。
評點
凡經得起歲月考驗的大成就都不是輕松獲得的,反之,輕松得到的東西也便容易輕松失去。
驕惰誤事
原文
用兵最戒驕氣惰氣,作人之道,亦惟驕惰二字誤事最盛。
譯文
用兵最要戒除驕傲之氣與懶惰之氣,做人的道理,也要明白唯有驕惰兩個字誤事最大。
評點
曾氏說過,古今才人以一驕字致敗,古今庸人以一惰字致敗。所以,無論有才無才,驕惰二字都不可沾上。
勞謙君子
原文
《易》曰:“勞謙君子有終。吉。”勞謙二字,受用無窮。勞所以戒惰也,謙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惡不去,何善不臻?
譯文
《易經》說:“勞作而謙虛的君子有好的結果。吉利。”勞謙兩個字,受用無窮。勞作可以用來戒除懶惰,謙虛可以用來戒除驕傲。擁有這兩個字,何種過惡不可以去掉,何種良善不可以達到?
評點
“勞謙君子有終。吉。”這句話是《易經》中《謙》卦的一條爻辭。這一爻的象辭為:“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周易》對勞謙君子的評價很高,這是因為它恰是驕惰的反面。曾氏曾經以此四字為印文,刻了一個印章送給九弟國荃。
以善相浸灌
原文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
譯文
以善意與人相處、從別人處獲取善意這個為人原則,好比大河里的水滿后足以浸灌小河,小河的水滿后也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級為下級,為師傅為徒弟,為長輩為小輩,彼此都用善來互相浸灌,則每天都能得到收益而不自覺了。
評點
彼此輸送善意,人類將無罪惡。
倍加磨冶變換本質
原文
天下凡物倍加磨冶,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人之于學乎!
譯文
天下所有物品若加倍打磨冶煉,都能改變本質,另外生出精彩來,何況人的求學哩!
評點
部屬給曾氏送來一架西洋望遠器。經過磨冶的玻璃片予以合理組合后,就可以將遠處的物體收在眼前。對此,曾氏發出這番感嘆。哲學上有量變引起質變的說法,“倍加磨冶”后“變換本質”,實際上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靜中細思
原文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譯文
知道天存在之長久而我所歷時之短暫,則遇到憂患不順之事時,應當稍稍忍耐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之廣闊而我所居住處之窄小,則遇到榮譽利益爭奪之時,應當退讓以守自己的卑下。知道書籍之眾多而我所見者少,則不敢以一點點所得而沾沾自喜,而當思考選擇美善而守定簡約。知道事情變化之繁多而我所能經辦的很少,則不敢以功名自夸,而應當思考推舉賢能而共同圖謀。若能如此,則自私自滿的念頭可以漸漸除去了。
評點
這是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氏寫在日記中的一段話,可視為曾氏“大悔大悟”過程中的一段重要內心獨白。從天地之久遠廣大看到人類自身的短暫渺小,從書籍事端的繁富龐雜看到個人精力才智的限制,這對于驕狂之心的懲治,可謂是從本源上下手。曾氏的悔悟,便是由如此冷靜甚至嚴酷的中宵細思而引起的。因為思考得深刻,也便明白得透徹。他的胸襟從此真正地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取人長攻吾短
原文
就吾之所見多教數人,取人之所長還攻吾短。
譯文
就我的所見所知多教育幾個人,以別人的長處來批評我的短處。
評點
不自是,不輕人,具備這兩點,可謂一個明白的領導者;若是再進一步,能以人之長來攻己之短,則是一個智慧的領導者。
百病由懶生
原文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攻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也。